張仲景(150年-219年),名機,字仲景,以字行,南陽郡涅陽縣(今河南鄧州市和鎮平縣一帶)人,東漢末年醫學家。漢靈帝時曾任長沙太守。
據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中所寫的自序,東漢末年動亂頻繁,疫病流行,人民病死者很多,張仲景自幼目睹的家族中過半人口過早地死於疾病。「建安紀年以來,猶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傷寒十居其七。」這引發了他發憤學習醫學的決心,「乃勤求古訓,博採眾方,撰用《素問》、《九卷》、《八十一難》、《陰陽大論》、《胎臚藥錄》,並《平脈辨證》,為《傷寒雜病論》合十六卷」。
《傷寒雜病論》於公元210年撰寫完成,共十六卷。[8]該書面世不久即散失,經後人多次收集整理,成《傷寒論》、《金匱要略》二書,分論外感寒熱與內科雜病。
張仲景著《傷寒雜病論》是他一生最大的成就。但除此之外,人們對他所知不多。張仲景在《後漢書》中無傳,最初提及此人的是西晉皇甫謐的著作,張仲景事蹟又見於《宋校傷寒論序》。《宋校傷寒論序》引唐代甘伯宗《名醫錄》,但《名醫錄》此書在宋代之後就已失傳。據此,他為南陽人,師事張伯祖,曾經出任過長沙太守,因此被後世稱為張長沙。但關於仲景任長沙太守之事是否屬實,後世尚有爭議,因為《名醫錄》為唐人著作,南北朝人的著作都未提及此事,考諸史書上也沒有相關的記載。清孫鼎宜認為,張機應為張羨之誤,章太炎反對此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