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漁(1611年9月13日-1680年2月12日),初名仙侶,後改名漁,字謫凡,號笠翁,後人常稱之蟹仙。明末清初文學家、戲曲家、園林建築設計師。自幼聰穎,素有才子之譽,世稱「李十郎」,曾家設戲班,至各地演出,從而積累了豐富的戲曲創作、演出經驗,提出了較為完善的戲劇理論體系,被後世譽為「中國戲劇理論始祖」、「世界喜劇大師」、「東方莎士比亞」,是休閑文化的倡導者、文化產業的先行者,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李漁原籍蘭溪(今浙江),生於千雉皋。他自幼受到良好教育。十九歲時父親去世,不久他回到原籍蘭溪,二十七歲中秀才,后屢試不利。清兵入浙之後。他家道衰落。
順治八年左右,移居杭州,在杭七、八年中,創作完成了短篇小說集《無聲戲》、《十二樓》、傳奇《憐香伴》、《玉搔頭》、《風箏誤》、《奈何天》等亦作於此時。居杭期間,李漁一面賣文為生,一面廣結名士。但最後似乎也不大得意。
順治十五年左右又遷至南京,從事著述,並開書鋪芥子園,刻售圖書、畫譜、箋簡,都精絕一時,在這段時間裡,完成《慎鸞交》、《比目魚》、《凰求鳳》、《閒情偶寄》等著作。
康熙十六年,李漁因境況日窘,歸隱杭州湖山,兩年後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