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漢賊不兩立!

等過去后,再在附近村落里花錢買車,反正車不值幾個錢,只要有馬就好辦得很。
當然馬校尉再無聊,也不會對一位四十歲的趕車大叔吹口哨。主要是在那輛車的車尾,倒坐著一位小娘子,而且還是看起來很有幾分味道的秀美小娘子。
牛校尉聞言很贊同地點頭,又對車夫叫道:「不必擔心馬匹廢掉,全力向前趕路離開此處!」
有馬車坐,路上就可以輕鬆不少了。至於車夫,更是簡單,這年頭馬比人貴,有了馬還怕找不到人?
從他們的衣著裝飾,所有人都能看出,那絕不是大明騎兵!不是大明騎兵,就只有一種可能,這是從北方闖進來的達賊!
再繼續向西,在劉家川地方西渡黃河,這便進入了陝西府谷縣。最後從府谷縣折向西南,再走幾百里,就可以抵達目的地榆林了。
大明很重視邊事,北方邊境地區驛站、道路修的比江南還密集,這倒是方便了方應物一行趕路。
牛頭馬面彼此對視一眼,只能嘆服,讀書人就是懂得多,難怪別人說秀才不出門全知天下事。
邊鎮是一個駐軍、軍戶密布、據方應物一路目測男性比例可能達到三分之二的地方,能見到如此嬌俏女子,自然是很養眼。
這就是方應物要被「發配」的地方。
牛頭指著地圖上一個方塊,「前面快到高家堡了,今晚就在這裏歇宿。」
於是一匹高頭大馬拉著大板車,車上連帶馬夫一共坐了四人,就這樣上路了。
兩人正無聊之極的鬥嘴玩時,忽然聽到馬面拚命地吹口哨。兩人齊齊看去,卻發現不知何時,旁邊不遠處多了一輛馬車並排同行。
當然也和圖書有二逼路線,那就是南下河南,從河南繞道進入陝西,再從西安府北上長驅千里抵達榆林,迂迴路程合計三千里以上。
牛頭嘆氣道:「方秀才是完事了,我們兩個還要返回京師,再將道路走一遍。」
方應物嗤聲道:「你們這些胸無韜略的人才會擔心這些,我怎麼會遇到北虜達賊?第一,前幾年新修了兩道邊牆,現在還完好得很。基本上攔住了達賊南下之路,自此之後邊牆之內就很少見到達賊了。其次,這幾年北虜內訌得厲害,賊酋滿都魯和幾個太師殺來殺去,簡直人頭滾滾。所以不會有大動作傾力南下,最多就是零星散賊。第三,達賊沒有攻城能力,我儘可能在榆林城裡活動,當然是高枕無憂了!」
從邊關京師到邊關榆林,比較普通的路線是這麼走的——向西過馬水口到蔚州,然後經過廣靈縣進入山西,沿著二長城抵達雁門關。
牛校尉翻了翻眼,「你這小秀才當了欽犯還如此多怪話,要不要俺們與你講一講野豬林的故事?」
不過所經之處多是山區,大部分道路雖可通行,但仍然有馬車過不去的地方。
這說明什麼?這說明敵軍已經越過邊牆,到高家堡外了。剛剛振振有詞、分析不可能遇到達賊的方應物感覺自己被北虜們打臉了……
成化九年,也就五年前,當時的巡撫餘子俊因為邊防需要,將延綏鎮向北推進了二百里,鎮城設在了榆林衛。
從延綏鎮最東北角到位於中心的榆林,沿著邊牆之內的道路,仍有數百里要走,途中要經過清水營、黃甫堡、孤山堡、神木堡、高家堡等十幾個營堡。m.hetubook.com.com將這些營堡串起來,就是西北邊境線了。
這種沒有車的間隙功夫,方應物試著學過騎馬,但東倒西歪險些掉下來,讓兩個校尉大笑特笑。
他不服氣,他不甘心!方應物挽起寬大的袖子,厲聲對周圍人喝道:「賊子只不過數人而已,必然只是哨騎,有何懼哉!」
方應物選擇的當然是普通路線,畢竟他既不是文藝青年也不是二逼青年。但這條普通路線也是要穿山越嶺的,真要用兩條腿走起來同樣很累。
以國朝體制,邊鎮地區的行政區劃和腹里地區完全不同。延綏鎮這裏沒有常見的府、州、縣,只有鎮、營、堡,同時還有衛所、千戶所。
這輛馬車上堆了半人高的貨物,用席子蓋得嚴嚴實實,趕車的車老闆四十歲年紀,皮膚黑亮,一看就是常年風吹日晒的辛苦人。
寂寞的旅途確實枯燥得能讓人發瘋,那邊馬校尉口哨聲剛落,這邊牛校尉鬼哭狼嚎的吼起他昨天剛學會的山歌——妹妹哪裡來,妹妹哪裡去,哥哥一心把你留……
負責押解方應物去榆林的是兩名錦衣衛小校,年紀都不大,二十左右。他們見方應物如此懂事,居然自動配備了馬車,便感動得自告奮勇,從宛平縣縣衙抓來一名差役充當馬夫。
方應物再次側頭看去,卻發現前方遠處出現了五六名騎兵,伴隨著沉重刺耳的馬蹄聲沖向自己這邊!
牛校尉嘿嘿乾笑幾聲,「方秀才先別替我等操心了,你還是抓緊時間學學騎馬,別上了馬就往下掉。這裏可是邊境,萬一遇到了達賊,兩條腿可逃不過四條腿。」
看著別人慌裡慌張的,方應hetubook.com.com物大喝一聲:「鎮靜!無需擔憂!我昨日看過地圖,知道高家堡是沿河而建,而邊牆又不可能封住河流。所以必然是小股達賊從河谷沿岸穿越而來的!邊軍之所以在此建堡,就是要堵住河谷要衝之地!高家堡的位置肯定封住了河谷出口!所以達賊雖然衝到了高家堡外面,但還是過不來的,我們沒有危險,迅速趕路就是!」
但是要知道,延綏鎮平面圖是呈帶狀的,長度有一千多里,而平均寬度只有不到一百里。整個延綏鎮本質上就是一道長達一千多里的防線,依靠工事阻攔北方敵人進入腹地的防線。
最文藝小清新的路線就是從京師先到宣府,然後沿著長城一路向西而去。
押送他的兩個錦衣衛小校,一個姓牛一個姓馬。方應物與他們一起餐風宿露半個多月,也混得熟了,便戲稱他們為牛頭馬面。
直到這十來年,朝廷將禦寇重心放在西北,不但新設榆林衛,同時頻頻組織大軍征伐。先有提督軍務王越王大人取得紅鹽池大捷,後有延綏巡撫餘子俊大修邊牆,修建了橫跨一千多里的防禦工事。
馬面感到輕鬆地說:「看樣子高家堡到榆林衛也就不到二百里路程,這是最後一段了,可算要完事了。」
不過也不要緊,遇到這種馬車不能通行的節點,方應物就將大板車賣掉,然後人牽著馬翻過去。
所以說,現如今的延綏鎮從地理上與延安府、綏德州沒什麼關係了,最多只能算鄰居。而且延綏鎮應該稱為榆林鎮更合適一些,但是長久以來的習慣稱呼改不掉,也就一直叫著延綏鎮了。
難怪馬校尉忍不住吹口哨調戲一番,搞和*圖*書得這小娘子臉色微紅,眼帘低垂,但只是不理不睬。
一路上時不時的就能看到崇山峻岭,直到橫穿山西,渡過黃河進入陝北高原,景色方才一變。
兩個校尉隔空對著那小娘子調戲半天,可沒有得到半點回應,自己也感到無趣了。
馬校尉撲上來捂住方應物的嘴,連聲道:「方秀才莫說了,莫說了!你一動嘴,只怕又要來大隊人馬了。」
那車夫卻沒有照著做,又尖聲驚叫:「來了!來了!」
這樣可以飽覽塞外大漠風光,順便無拘無束自由自在地趕路,同時還能放飛心靈,盡情地發泄都市生活壓力……不過最後是抵達榆林還是被北虜捉去當奴隸,那就聽天由命了。
還好,方應物拿著自家父親的名帖去拜訪了劉棉花,將朝廷配給劉棉花的馬匹借來用了,然後又買了輛最便宜的大板車。
方應物的分析和判斷再次破產……他簡直想破口大罵,今天這些賊子怎麼就和自己對上了,一次又一次打自己的臉!真是漢賊不兩立!
此時牛頭馬面正坐在車尾,低頭觀摩一張十分粗糙的地圖,一邊看一邊竊竊私語。
延綏鎮,延是延安府的延,綏是綏德州的綏,合稱延綏鎮,不過這是以前的老皇曆了。
不過這裏與山西北部路過的那些深山老林不同,道路上行人車馬絡繹不絕。大抵上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來邊境經商的生意人;另一種是從後方向延綏鎮解送軍需物資的百姓。
眾人一起駭然,牛校尉站起身子,就踩在車沿上遠眺過後,對方應物和馬校尉道:「看這狼煙距離不遠,並非北面邊牆那邊的墩台,而是從高家堡冒起的!」
他們又把身子轉和_圖_書過來,卻當頭迎上了方應物的鄙視眼神,「我輩讀書人,羞與爾等為伍!真不知道堂堂的天子親軍錦衣衛,就是這般形象敗壞么!」
漫漫旅途確實是乏味,有點事情都值得大驚小怪一番。方應物伸長脖子狠狠看了幾眼,卻見這小娘子臉蛋姣美,雖不白皙卻閃爍著健康的光芒。又有一方藍布帕包裹住了頭髻,身上素花布襖子,裙子下露出一雙紅布鞋頭,在車外面懸空晃來晃去。
從名字就可以看出,邊鎮是徹底的軍事化管理區,這就是九邊與腹里府縣最大的不同之處。
方應物話音剛落,前面車夫突然高聲大叫起來,「狼煙!狼煙!狼煙!」
但近幾十年,邊境線漸漸收縮,河套以北的東勝衛被撤,河套地區也被放棄掉。導致延綏鎮立刻暴露在北虜眼前,成為戰爭的第一線,於是形勢就陡然吃緊了,成為北虜頻頻南下搶掠的突破口。
車上三人一起扭頭看去,果然看到遠方高家堡方向升起了滾滾濃煙,只要稍有邊塞知識的人都懂得這象徵著什麼。
其實到這裏已經算進入延綏鎮轄境了,這裏就是延綏鎮轄境最東北角。
方應物雙眼睜開一條縫,「兩位若嫌回京師麻煩,不妨與在下一起紮根邊疆,保家衛國!」
因而在近幾年,延綏鎮的緊張氛圍漸漸緩和,起碼邊民、軍士都可以較為安心地種地屯田了。
在國朝初年,延綏鎮其實不是邊境,那時候武力強盛,北虜根本打不到這裏,延綏鎮只是承擔後勤的二線。
如今是七月上旬,雖然日頭不如六月盛夏時候毒辣,但還是很曬的。方應物將斗笠扣在頭上,擋住了刺眼的陽光,然後斜斜地躺在車沿上打起盹。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