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山水蒙
第392章 東家西家罷來往(2)

吳甡終於知道這位皇太子不會讓他過得輕鬆愜意。
此時已經過了亥時,吳甡的職房裡仍舊是燈火通明。他端著茶水,嗓音嘶啞道,「有人說殿下『擅扣罪名,誹謗聖上』,無非就是抓住了『朱氏之罪』這個把柄。只要能夠將聖上的《罪己詔》抬出來,多少能夠加以抑制。」
倒是右僉都御使李振聲聽得很認真。他本來是要去河南出任河南按察使,但因為河南的整肅工作還沒完成,現在就由司法介入會影響工作效率,所以朱慈烺將他留在了濟南行在。雖然名義上是正四品的右僉都御史,但實際工作是副都御使。官場風傳,只要回到北京,李振聲很可能正式成為左副都御使,成為僅次於李邦華的都察院第二人。
「吳老先生,」孫傳庭突然道,「《稅法草案》遞呈殿下之後,孫某尚未收到回執,是尚未送到么?」
就算在輿論上將風向扳過來,也無疑是給了小人攻訐的由頭。萬一小人們著書後世,欺瞞了不知情的無辜士子,豈非留得身後之謗?
按照衛道士邏輯,輕毀身體髮膚,實乃等同於傷害自己的親身父母。這種行為自然要遭到嚴厲譴責,但卻有個豁免條例。
——今晚別想睡了。
誠如國變以來殉國殉節的官員,從孝的角度而言,他們拋棄了父母給予的生命,截斷了父母生命的延續,雖然不孝,卻是忠義之舉,所以非但不會被人詬病,還會流傳千古。
不過,www•hetubook.com•com這也正是閣臣們體現自身價值的時候……
緹縈救父從漢文帝時候流傳到今日,可見孝名威力之重。只要突出強調了「孝」,佔據了道德制高點,無論誰都只能仰視。
「崇禎十七年正月的《罪己詔》有雲『朕為民父母,不得而卵翼之;民為朕赤子,不得而襁褓之;坐令秦豫丘墟,江楚腥穢,貽羞宗社,致疚黔黎。罪非朕躬,誰任其責?』此可為殿下背書。」李振聲果然不愧進士之才,對於一年前的詔書仍能信手拈來。
對於他這種萬曆後期釋褐的官員而言,按時上下班已經很陌生了,但現在不得不找回當初剛剛入仕時候的感覺。然而作為官員還要加班,這恐怕在整個大明歷史上都算是特殊時期,即便張居正大興考成法的時候,加班也只是少數官員的偶然行為。
蔣德璟如此一說,就連貌似睡著了的李遇知都不由點頭。
李邦華、李振聲見孫傳庭提到了內閣事務,起身先行告辭。其他三位閣老只得又安心坐下,就這一問題開個短會。
這個結論可謂喜憂參半。
如果是草案沒有送到,那麼這個短會就開不起來了。如果是送到了沒有帶來回執,吳甡就必須加以解釋。別看這一問一答十分簡單,但涉及內閣運作規則,即便再簡單也得出具一份記錄,簽字存檔,以備察驗。
李邦華微微欠身,表示知道。
「鋪墊?」
朱慈https://m.hetubook.com.com烺沒有用權力手段推行剃髮,但是收到的效果卻出乎他的意料之外。如果將士們對於短髮沒有太大的排斥,為什麼江南百姓為了保全頭髮付出了那麼深重的代價?
李遇知老眼昏花,眼睛早就被燭光刺|激得有些泛淚,聽吳甡此言,微微點頭,道:「請憲台詳備方略,儘快施行。」
「這倒是一舉兩得。」李邦華清了清嗓子,道:「若是能成就殿下這份大忠大孝,那麼斷髮的『不孝』自然就站不住腳了。」
退一萬步而言,要做這種大動作,多少知會內閣做好應對準備,哪能想到就做的?
這也就意味著,他今晚又得熬夜了。
理論如此。
皇太子的回執非但送回了濟南,同時還附錄了大量修改意見。
「本來是想由戶部先行討論之後再交付閣議,既然孫先生問起,不妨今日便將殿下的意見傳抄諸君。」吳甡一句話將可憐的中書舍人擊沉海底。
這屋裡所有人,誰不想嘆氣?
皇太子天縱英才,可就是張口惹禍。而且從來不知道謹言慎行。比如這次,只要私下找一些將士自發剃髮,立為榜樣,自然能收到不錯的效果,為什麼要自己親自領頭呢?
朱慈烺斷髮,在孝的層面上的確有小虧,但如果將他視作「臣子」,在忠的層面上反倒是值得大為讚揚。而那些追隨皇太子剃髮的將士,自然而然也都成了忠義之士,不能以一家一姓的小孝來評價和-圖-書
「這五次罪己詔,無非兩樁事:天災,人禍。若是再加以細分,人禍之中又有:失陷祖宗陵寢、失陷宗藩、失落社稷。」蔣德璟一一列舉:「孟子所謂『民為重,社稷次之』。而如今東虜以剃髮令殘虐我民,實在是比失落社稷更慘重的人禍。」
吳甡總算暗中鬆了口氣,比他年輕的蔣德璟反倒將這口氣大聲吐了出來。
震蕩波及南京之後,在南諸臣更是掀起了聲勢浩大的輿論戰。
蔣德璟沉吟一聲,職房中所有人都望了過來。他有條不紊道:「孫先生所言有理,不過除此之外也再無可借之力。某以為,不妨先行鋪墊。」
按照蔣閣老的邏輯,當初失落社稷時只認罪不自刑,是因為程度尚且不足。因為大明並未覆滅,仍有奪回江山社稷的可能性,所以也沒必要自刑。然而現在東虜殘虐黎民,已經是既成事實,而程度上尤甚於失落社稷,所以不得不自刑以謝天下。
中書舍人由衷羡慕昨天加班只加到丑時的同僚。
吳甡環視在場諸先生,道:「如此,今日短會便告結束。會議紀要將在明日送達諸位先生廳廨,請早日回去休息吧。」
華夏文明的基石就是孝道,這是遠古時代為了維護族群秩序而留下的烙印。只要傷及父母,這仇恨就是不共戴天之仇。
實際上,文化層次低的普羅大眾並不知道有如此之深的聯繫,他們更多的是出於民俗和習慣,從而堅持戴發。一旦進入周圍人和圖書都是短髮的環境,出於從眾心理也會一樣跟著斷髮。這世上為了吃一口飯而剃髮出家的人不知凡幾,由此可知剃髮並非絕對不能被人接受。
憂的是,自己這種行為恐怕又要觸動士人階級的某個點了。
喜的是,軍中的軍容和衛生能夠有所改善;
漢人對頭髮的堅持,其實是對於孝道的尊重。每一個孩童啟蒙的時候,都會學到「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可輕毀」。所以洗髮、理髮必須要看黃曆,自殘自戕更是不被認可——所以落髮出家歷來被視為「不做人了」。
果然,皇太子「自刑」斷髮的事傳到了濟南,引發了皇帝行在的劇烈震蕩。
坐在角落裡的內閣中書舍人眼眶發紅,知道次輔老先生大人說的「明日」意思是明天上班前。
吳甡贊道:「善。『罪非朕躬,誰任其責』,這是聖天子自罪之辭,皇太子以此自刑,可謂恰當。」
這個豁免條例就是:忠。
結果卻讓中書舍人十分難過。
吳甡看了一眼首輔李遇知,表態道:「如此甚好。」
李邦華的年紀已經大了,但是作為都察院的掌門人,不得不親自跟蹤此事。他有心把李明睿調過來,但李明睿在按察使的位置上甘之如飴,整日鑽研皇太子殿下十二歲時候的著作《原法》,忙著做法學研究,這一年裡非但寫了《商君書衍論》、《管子窺》,還就弘治年間的《問刑條例》做了大量分析。
孝是忠的基礎,忠是孝的升華。在家孝親,出仕忠https://www.hetubook.com.com君,如此才是仁人君子。正所謂忠孝不得兩全,當「忠」與「孝」發生了矛盾,就以「忠」為優先項。
「時間太久了。」孫傳庭微微搖頭:「時隔經年殿下方才自刑,恐怕更為人詬病。」
「誠如殿下所言,天子不可被刑。由子代父,實乃大孝。」吳甡點頭同意:「咱們得在輿論上將殿下斷髮與緹縈救父聯在一起說。」
進一步分析頭髮與孝道的關係就能知道,「受之父母」的意思並非說父母給予,所以不能輕毀。而是指:身體髮膚就是父母身體的一部分。一旦輕毀,並非你個人受傷,而是傷及你的父母。
中書舍人眼角直跳,心中默禱:千萬別送達!千萬別送達!
「不錯。」蔣德璟盯著手中的青花瓷茶缸,道:「聖上第一次罪己詔是崇禎八年,因為鳳陽淪陷事;第二次是十年,因為久旱不雨事;第三次是十五年,東虜入寇山東,魯國之變;第四次是十六年楚國之變;第五次是十七年正月闖逆迫城。」
深入思考之後,朱慈烺得出結論:窮人剃髮是為了吃飯,而且必然是出於自願。換做有飯吃、或是剃了發也沒飯吃的情況,當然不會有人願意「自殘」。如果是以屠刀強迫他們剃髮,這其中又有「刑罰」的意味,更沒人肯剃髮。
江南某些人除了指責皇太子給皇帝扣罪名,還有些人將焦點聚集在「斷髮」行為本身。
如果不是《皇明刊行法》的訂立需要有人幫忙,李邦華想要「偶遇」李明睿都不容易。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