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帶甲三十萬,鏖戰大河東
第五十一章 不慚世上英

「壯哉,壯哉!盟主,諸君,虎牢已下,通往洛陽之路已是一馬平川,匡扶社稷就在此時!董賊喪膽,又有南陽兵馬呼應,諸君何不以鵬舉為先鋒,奮勇向前,一舉建功?」
趁著說話的空當,他揮手招來了軍侯李十一,在後者耳邊低低吩咐了幾聲,然後揮揮手,讓對方離開。
「話雖如此……」陶謙想了想,嘆了口氣,不再多說。
王羽是他頗為看重的一個後輩,這層關係還在其次。關鍵是禰衡!沒有禰衡的罵陣,就沒有後來的一切,可以說,他是這場大勝的先鋒!
袁本初和他那個兄弟可不一樣,城府深得很,喜怒全不形於色,能讓他氣成這樣,肯定是出大事了。
解說戰局的曹操,臉色同樣不太好看,他的解說,雖然也點明了幾次要點,但錯漏之處更多,而且還都是後知後覺,這讓自認精通韜略的曹操如何自處?
想追究吧?王羽方才大勝,聲望空前,等到消息傳開,名聲恐怕比自己這個盟主還要響亮,這個時候追究他,豈不是會被說成是嫉賢妒能?
對王羽,他們已經無話可說,這少年身上發生的奇迹太多,已經讓人感到麻木了。在他身上糾結,只會導致生平的常識被顛覆,思維陷入混亂而已。
正是虎牢關,使得洛陽城顯得是那樣的遙不可及;
城下的則稍微慢了一拍,他們的眼裡只有城門,那是逃生的通道,所以,直到緊閉的城門發出了吱吱呀呀的聲音,有了開放的跡象,他們的喜悅這才宣洩出來:終於有路逃命了!
在聯軍大營的那幾天,他們沒少聽到閑話,其中最讓他們惱火的一種說法,是說:公孫瓚打腫臉充胖子,只顧眩人耳目搞出了這麼一支華而不實的部隊。沒實力,耗費卻不小,說是來助戰,實際上就是來混飯吃的!
多年來,他們一直在邊疆浴血奮戰,打了不知多少場勝仗,可是到了中原,卻連受冷遇,不但沒人知道他們的勇武之名,甚至連糧餉供應都要被刁難。
不打仗,怎麼正名?難道打友軍?
有將校認得此人,正是袁紹帳下的幕https://m.hetubook.com.com僚之一,逢紀逢元圖。
這場大捷不僅僅是王羽和公孫瓚的勝利,同樣是聯軍的勝利,身為盟主,就算心裏不高興,表面上也得來恭賀嘉獎幾句啊。
首先是震驚!
「罷了……」勉強控制住了情緒,袁紹咬牙道「傳令下去,且回酸棗大營,此間事,再做計較!」
正是虎牢關,讓將士們離鄉背井,遠赴異鄉,生死難料!
「元圖,何事驚慌?」袁紹見狀,心中當即一沉。
倒是他們的主將依然淡定,陶謙已經趕上了公孫瓚,正微笑著恭賀對方呢。
當然,孔融沒有爭功的意思,反正只要有人提起這場大捷,就一定會從禰衡罵陣開始說起。看到滿腹才華,卻處處碰壁的友人一舉名揚天下,他孔文舉自然有榮與焉。
「報……」打破沉默的,是自東而來的幾騎快馬,看樣子,似乎是信使,但為首之人做文士打扮。
王羽並沒有被盟友們的情緒所感染,他的表情比作戰時平靜得多,全然看不出那個叱吒千軍的無雙豪傑的影子,倒像是個被長輩誇張,有些羞澀的少年郎。
就這麼走了,豈不是……
見氣氛有些低沉,公孫瓚連忙開解道:「漢統未率,吾道不孤,恭祖兄,有鵬舉這樣的少年英傑在,你又何必憂愁?說起來,此戰瓚雖出了些力,但首功卻非鵬舉莫屬!每到生死存亡之際,總有英才輩出,恭祖兄又何必憂慮?」
來遲一步的徐州兵和郡兵雖然也同樣興奮,但總是帶了點失落。
孔融的激昂情緒沒有引起任何共鳴,諸侯們神情各異,就是沒有一個興奮激動的。
他,天賦驚人,只是數日時間,就將平平無奇的騎術,提升到了駕輕就熟的水準,與那匹烏桓王的神駿,彷彿天作之合一般;
其他諸侯的心思沒這麼複雜,可是,幾位重量級人物都如此,象孔融那麼不靠譜的諸侯,畢竟不多,其他人就算有什麼想法,也不好坦白說出來。
反觀王羽的策略,和公孫瓚的戰法,都是前所未有,讓人匪夷所思的。雖然曹m.hetubook.com•com操用田忌賽馬的故例,解釋了王羽的策略,但憑良心講,這根本就是兩碼事。
雖然沒人說什麼,但曹操只覺臉上火辣辣的,恨不得狠狠搧自己兩下,然後找個地縫鑽進去。在這場無形的交鋒中,他再次一敗塗地!
他將馬鞭摔在地上,怒吼道:「豎子安敢……」
現在,自己已經得罪了公孫瓚,渤海是無論如何也不能回去了,太危險!如果再失了河內,那自己就剩個盟主的空頭銜了,沒有地盤,怎麼屯兵養士?
更遠處,聯軍將士們同樣爆發出了震天的呼喊聲,從他們的角度看來,那個不可思議的少年英傑,再次大發神威,一擲定乾坤,為攻克雄關,掃平了最後的道路!
如今,雄關已下,通往洛陽的大路已然暢通,擒殺國賊,重興大漢,全天下都恢復和平的希望近在咫尺了,這讓他們如何能不興奮欲狂?
「哈哈,我早就說了,那個妾生子成不了大器,隨他去,隨他去,西涼軍連戰連敗,已經不足為慮,待我手書一封,令孫文台加速進兵,會師洛陽城下,一舉成就不世之功!到時候,諸君皆有公侯之賞!」
至於罵陣的過程中的瑕疵,孔融是不會在意的,名士么,總是要有點與眾不同的。
那批輜重的來源實在太可疑了,如果是最糟的那種情況,自己的規劃就會大受影響!
士兵們開始還歡呼了兩聲,但很快發覺了不對勁,再過片刻,他們都被主將們的情緒所感染,望著盟主袁將軍與幕僚們秘議不休,眾兵心下皆是惶然。
「白馬義從,天下強兵!伯珪,你這白馬將軍,果然名不虛傳啊,老朽今日算是大開了眼界。」
是可忍,孰不可忍?
「主公!」身邊幾位謀士同聲勸阻。
神槍一出,誰與爭鋒!
正是虎牢關這座當世雄關,將十多萬聯軍阻擋在外,讓他們躊躇不前;
可事情的發展,還是滑向了不可預知的方向。公孫瓚心高氣傲,王羽也不像是能受氣的人,再加上袁公路那個混世魔王,聯軍的未來只怕……
他,豪爽仗義,與自家主和-圖-書公兄弟相稱,大有古之任俠之風;
關牆內外,歡聲雷動,一片沸騰景象;相形之下,諸侯們這邊就顯得有些過於平靜,甚至可以說是愁雲慘淡了。
不追究?那這口惡氣怎麼忍得下?而且,放任王羽如此發展,也是個大大的隱患啊!
他這話說的有些含糊,但沒挑明的意思,眾人都懂,若是聯軍真的有進取之意,虎牢關雖雄偉,又豈能擋得住十多萬大軍的眾志成城?
歡慶中的士卒無暇其他事,但主將們卻為之而震驚,陶謙目瞪口呆的望著袁紹等人離去的方向,喃喃道:「袁渤海到底在做什麼?居然就這麼走了!」
實際上,從收到王羽搞了一批輜重和公孫瓚會師的消息之後,袁紹的心情就沒好過。
不行,得想個辦法!
「各懷心思,離心離德……」
明明是勝利在望了,可自己怎麼就高興不起來呢?難道真是老了,想得太多了嗎?聽著身遭震天般的歡呼聲,望著滿目瘡痍的戰場,老陶謙悵然若失。
說著,陶謙面露緬懷神色,語氣也變得有些低沉起來:「可惜,當年邊章、韓遂叛亂時,張純也在遼東作亂,拖住了伯珪的行程,否則有白馬義從助戰,區區羌胡何足為慮?」
他,雪中送炭,讓自己的愛馬不至挨餓;
眾人只當他不居功,好感更增,但實際上,王羽的心裏正在緊鑼密鼓的盤算著。
混雜著崇敬和感激,白馬義從望向王羽的眼神已經全然不同,他們完全將這個少年當成了自己人。
從戰局上看,王羽和公孫瓚配合無間,他壓根就沒想過要斬首,他所做的一切,只是為了攪亂西涼軍的陣勢,給白馬義從贏得戰機!
是他斬將破陣,這才給了義從們正名的機會,經過今日此戰,王鵬舉之名必將名動宇內,同時,與他並肩作戰的白馬義從,一樣會名震天下!
……
公孫瓚傲然一笑道:「恭祖兄勿憂,瓚不會就此便去,劉公山那些人應該兩不相幫,你我再加上公路,又何懼之有?兵來將擋,水來土掩,鵬舉勇武無雙,又有某等襄助,誰又能是抗手!」
要糾結,也得等和圖書以後心情平復了再說,眼下,只能強迫自己接受這個現實,並且籌謀應對之法。
公孫瓚也是意氣風發的模樣,指著豕突狼奔的胡軫潰兵道:「董賊的四大中郎將已去其二,只剩本隊兵馬,以及兩個外系,敵人削弱至此,我軍又得了敖倉之糧,此時不進取,又更待何時?」
白馬義從的這群精銳老兵都快氣瘋了,可是又沒法正名。
「是極,是極,卻是老朽糊塗了,大勝之際,說這些煞風景的事情做什麼?」陶謙自嘲的笑笑,隨即,老頭眉宇間憂色一閃,左右看看無人,這才啞著嗓子說道:「福兮禍所伏,此次鵬舉雖獲勝,但隱患卻也不小,早先就已經有些風聲……」
到得近處,逢紀滾鞍下馬,連滾帶爬的向袁紹跑去——也不知是太著急了,還是心不在焉,沒多遠的距離,他居然連摔了兩個跟頭。
參与戰事的將士,尤其是立下汗馬功勞的白馬義從,自然最為興奮。
這場勝利的意義非同一般,但他們卻分不到多少功勞。首功自然是王羽,其次則是白馬義從,他們純粹就是擺設,一刀一箭都沒放出去,只是跟在白馬義從身後撿了點漏,抓了些俘虜什麼的,這算哪門子功勞啊?
袁術大笑幾聲,看看一臉平靜的王羽,又嘖嘖贊道:「別人倒也罷了,可鵬舉年方弱冠,就以戰功封侯,這不是千古佳話是什麼?哈哈哈哈……」
王羽名聲大振,公孫瓚等人同樣如此,騎射無雙的白馬義從,給諸侯們帶來的震撼,全不在王羽之下。畢竟前者創造奇迹,不是一次兩次了,此番不過是舊事重演罷了。
幽州軍遠來,人數既少,友軍也有限,兼之供應不足,主公似乎也沒有拚死決戰的打算。
丹陽兵精名滿天下,公孫瓚是孤軍,河內郡兵又不中用,想要取得戰績,當然只能靠他們。懷著這樣的信念,最後卻成了看客,徐州軍上下的情緒自然不會太高。
「果然如主公所料,顏良、文丑二位將軍遣使回報……」聲音漸低,直至微不可聞,但袁紹的臉色卻越來越差。
他只是悵然,後方觀戰的諸侯們的心情,和*圖*書就只能用百感交集來形容了。
孔融是最興奮的一個,他覺得這場勝利,跟他自己也有不少的關係。
韓馥面色鐵青,緊緊皺著眉頭。
明明是贏了的啊?怎麼沒人高興呢?難道自己眼睛花了,看錯了旗號守關的才是友軍么?
他擔心的就是這個,本來他見袁家兄弟對立,又多方排擠公孫瓚,想著以自己的力量,讓雙方的實力趨近一些,以保持平衡。
李十一領命而去,招了幾個隨從,齊齊上了戰馬,往東面,酸棗大營的方向絕塵而去。
城頭上的歡呼是最先響起的,牛輔的部下為終於可以逃跑而興奮;
「啊?」眾皆愕然,但卻也無人出言反對。
「恭祖兄謬讚了,」公孫瓚謙遜道:「西涼戰事,某未親歷,知之不詳,但聽聞當年不能成功,主要是因為將帥不合,難以協力,而非是軍力不足。想西涼各部,兵精甲堅,遠在叛賊之上,又哪裡差了瓚這點助力?恭祖兄實在太抬舉瓚了。」
河內軍還好,他們有自知之明,王羽又是他們的主將,主將建功,部下自然也有榮與焉。
這裏面的帳,幽州將士們都算得很清楚。但心裏面那股火,卻怎麼都撲不滅,反而越來越旺了,以至於他們對後來的一系列變故,完全沒有心理準備。
可是,真說要打,幽州軍也提不起什麼勁頭,西涼軍跟自家沒什麼根本性的衝突,他們的實力也不是假的,跟他們戰得兩敗俱傷,只會讓那些說風涼話,看熱鬧的卑鄙小人們得意而已。
但徐州將士心裏就不好受了,他們原本是當救世主來的。
當然,這些都是旁枝末節,最讓人驚嘆的,還是他的武勇和謀略!
無非是悲劇重演罷了。
陶謙回頭看看,遠處觀戰的那些人已經停下了,似乎有些無所適從的樣子,轉過頭來,他向西遠眺,發出了一聲悠長的嘆息:「雖近在咫尺,卻遠在天邊吶!」
白馬義從的強大,讓他感到十分恐懼,早知道公孫瓚這麼猛,就不應該跟劉虞有所牽扯,這下事情可棘手了,萬一公孫瓚圖謀冀州,自己要如何抵擋?
除了他倆之外,袁紹的情緒同樣很糟糕。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