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卷 轉戰三千里,山海氣如虹
第二二八章 後院失火

騎兵單獨成軍,由於耗費太大,所以暫時沒有擴建,只是補充了新血,恢復了戰前的編製。太史慈手下的特戰隊擴充到了三百人,這次的要求比先前放寬了不少,不僅限於箭術高超者,而是純粹以個人戰力,以及特殊本領為選拔標準。
呂布加入聯盟的可能性也相當低,聯盟之中,也只有公孫瓚是個靠得住的盟友了,如果任其孤軍作戰,不予救援,等到袁紹壓制住幽州,就輪到青州孤軍奮戰了。
徐晃認為軍隊一直處於擴張和戰鬥狀態,也應該適當的修整訓練。等到屯田和新兵制有了成效之後,再以不可阻擋的勢頭,一口氣打出去,席捲中原。而不是打打停停,把戰爭打成爛仗、拉鋸戰,最後得不償失。
情報顯示,在泰山大戰前夕,琅琊的泰山賊一度離開了老巢開陽,沿著武水,直趨費國,顯然有意趁亂將泰山郡南部的幾個縣城攬入懷中。
此外,陶謙雖然是個厚道長者,但徐州的地方勢力太強,由地方勢力主導的諸侯勢力都有一個特點,即:守土強韌,擴張乏力。
王羽將主力部隊部署在這裏,以當日收降的御林軍和北軍將士為主,恢復御林軍的名號,擴軍為八千,以于禁為主將,駐守臨淄,隨時可以支援泰山、濟南兩個戰場,同時也可以威懾琅琊國的泰山賊寇。
達成了共識之後,王羽開始整編部隊,做出戰略部署。
對於徐庶自告奮勇的出使,王羽報以勝固欣然敗亦喜的心和圖書態。
若非朝中那些士大夫因循守舊,只知爭權奪利,大漢朝又豈會落到今天這般地步?
關於袁、公孫之戰,史家總結的原因很多,國力說、用人說、謀略所,但依照王羽的觀點,公孫瓚先天不足,這一仗還沒開始,就註定他要輸。
穩定了內部,王羽本待將目光投向河北戰場,結果,剛安撫了想要告辭返回幽州助戰的秦風,後院就失火了,已經將剿匪戰線推進到東萊一帶的太史慈,傳信求援!
黃忠則大力支持賈詡的說法,尤其是袁術不可信這一點。王羽也因此發現,這位老將看似隨和,其實是個相當記仇的人,他也是暗自提醒自己,前往不要得罪這個老傢伙。
袁術陷入困境,指望不上;徐州內部反對聲浪頗大,泰山之戰過去了這麼久,居然連個使者都沒派過來,陶謙顯然已是焦頭爛額;公孫瓚看似兵強馬壯,但也就是看似而已,歷史上的公孫瓚,最終是被袁紹滅了的。
儘管知道這兩萬軍隊的戰鬥力,遠在原來的青州軍之上,可與王羽接壤的各路諸侯還是鬆了口氣。
讓袁術早點從荊州抽身同樣是件好事,保全了實力的袁術,能在豫州給袁、曹聯盟製造更大的壓力。
于禁是個純粹的軍人,奉行的是主公指哪兒,他就打哪兒的信條,很少會考慮軍隊以外的事情,自然不會有什麼反對意見。
至於奉迎天子,現在根本沒那個必要,反正王羽有徵討不臣的大義之名hetubook.com.com,有沒有天子區別沒多大區別。再說,以青州目前的政治綱領,天子和朝廷的到來,只會添亂,而不會有任何助益。
他在泰山之戰中撿了不少便宜,通過收編潰兵,將部隊擴充到了三千。雖然王羽沒有表示要追究,可劉備心裏還是有些沒底,所以一直賴在田楷身邊,讓後者煩不勝煩。
若能將呂布拉進同盟,讓他從背後插曹操一刀,切斷曹操和袁紹的聯繫,對整體的態勢自然是大大有利。
首先,將原來的泰山軍一分為五,然後將各地的郡兵汰弱留強,加以擴充。
在這種內憂外患的情況下,公孫瓚的強勢只能是表面的。與冀州的戰爭,他即便打勝了一兩仗,也沒有時間和力量擴大戰果,萬一輸了,更是兵敗如山倒。
徐庶的最終目的地是鹿門山,一方面傳達泰山書院成立的消息,同時邀請荊襄名士們前往觀禮,順便將他的老娘接到青州來。
歷城就在濟南國與平原郡交界的地方,距濟北國的治所盧縣不過百多里,若是急行軍,一日夜就能兵臨盧縣城下。若沿著濟水西南而向,兩日就能進入東郡境內,對周邊的各方勢力來說,都是個重大威脅。
這也很容易理解,地方勢力更在意的是保全現有的利益,對擴張這種風險很大的行動完全沒興趣。一旦擴張失敗,被敵人反撲,家業就難以得到保全;就算一切順利,也會有新勢力加入,或者新勢力藉著戰功和圖書崛起,一樣會分薄他們手中的權力。
袁術是個只能共患難,不能共富貴的,兗州戰事要是打成膠著狀態倒還罷了,若是一帆風順的趕走了曹操,這位袁將軍肯定是要抽後腿,甚至直接翻臉的。到時候,兗州戰事就真應了那句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老話了。
北邊的平原屬於公孫瓚的勢力範圍,倒是沒有什麼影響,只有一直躲在治所平原的劉備,終於記起了自己的職責,渡過黃河,回到了他的領地高唐。
至於太史慈,這個好戰分子根本就沒參加軍議,只丟下一句「主公旌旗所向,就是慈刀鋒所指」的漂亮話,就帶著剛和黃忠交接了的新部下去剿匪了。
相對於自己一方,袁紹與曹操的聯盟更加穩固,而且是背靠背的內線作戰,但從戰略布局上,已經佔據了相當大的優勢。
對王羽的北攻西守,舍弱擊強的戰略規劃,田豐倒是有些異議。
在王羽入主青州之前,單是孔融的北海,就能拉出來幾萬大軍與黃巾軍作戰,現在青州、泰山兩地的軍隊加起來也不過兩萬,將王羽的精兵政策體現得淋漓盡致。
同時,一直處於臨戰狀態的琅琊國,也接觸了緊張的狀態。除了主將臧霸之外,泰山群寇離開了開陽,各自返回了駐地。
所以,王羽許可了徐庶的請命。
在接下來的幾次軍議中,王羽將麾下眾將也召集了起來,並很快達成了一致。
泰山軍的本部在年後將轉移到青州治所臨淄,經過黃巾軍的破m.hetubook.com•com壞之後,臨淄的人口已經不足昔日的一半,不過城牆還在,重建起來倒也不難。
最後那條是王羽叮囑的,使得徐孝子感動之餘,王羽自己也鬆了口氣,徐庶在軍中的重要性,只會越來越重要,他可不想重蹈劉備的錯誤,讓心腹的家人落於敵人之手,進退兩難。
賈詡則傾向於王羽的意見,他是從人心的角度上做的考量。
當然,以那二位的脾氣,目標很難達成。王羽也沒把希望寄托在這上面,他習慣依靠自己的力量解決問題,這種合縱連橫的借勢方式,只能是淺嘗輒止。
各郡縣的郡兵大幅裁汰,除了上述的主力部隊之外,只保留了最低限度的治安部隊。所以,雖然主力部隊擴充了近倍,但以整個青州來說,軍隊規模是大幅減少了的。
反觀公孫瓚,內部他與劉虞不合,後者還是他名義上的上司,此外,他的側后同樣暴露在敵人面前。
與其捲入不知何時才能有結果的中原亂戰,還不如和公孫瓚一起壓制袁紹,實打實的一步步佔據河北,最終再回頭來攻略中原。
袁紹的戰略態勢很好,南面的威脅都被曹操擋住了;河內的張楊是他的附屬勢力,也就是黑山軍能給他找點麻煩,他可以集結冀州大部分的力量,對抗來自幽州的威脅。
因此,徐州內部的反對聲浪就很容易理解了。
任黃忠為泰山郡都尉,以原河內郡兵和泰山兵為主幹,擴軍為三千,據守奉高城,以守御為主。泰山境內的豪強勢力暫和_圖_書不理會,由得這些人維持原有實力,作為保障地方安全的存在。
如果順利的話,說不定還能藉著關中生變的機會,將天子迎到泰山來,這樣一來,大義之名就徹底掌控在手中了。
北方的鮮卑和東邊的烏丸都和他仇深似海,就算沒有這些仇恨,這些游牧民族也不會放過任何一個南下中原,燒殺淫掠的機會。
任徐晃為濟南國都尉,以麾下直屬的重步兵和丹陽兵為主,組建新軍,擴軍五千,濟南國最西邊的歷城為據點,威懾周邊勢力。
他認為公孫瓚實力很強,就算最終不敵,也能牽制袁紹幾年時間,青州應該趁著這個空當,席捲兗州,與袁術、陶謙一道,將實力較弱的曹操徹底擊潰才對。
按照王羽的理解,太史慈那句豪言的意思就是:有仗打就行,敵人越強,就越能顯示出咱的勇武。所以,太史慈的意見,不問也罷。
那未必是純粹針對王羽的,更多的應該是對陶謙加入聯盟,想將徐州捲入中原大戰的決策的抗議。有這些地方勢力拖後腿,徐州的助力幾乎可以忽略不計,說不定會起到反效果也說不定。
據聞劉岱接到情報的當日,便擺下了酒席,邀請魯國、濟北、東平的郡守國相前往飲宴,宴席上,賓主盡歡,氣氛熱烈之極。
最終田豐被說服了,青州新政都是他的心血,他如何不知道這其中的利害關係?新政是以強國富民為綱領,傷害的是豪門世家的利益,朝廷的到來,只會帶來無數涌動的暗流,有弊無利。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