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列艦
戰前帝國戰列艦年表

「鄱陽湖」號:明歷五百三十六年(公元1904年)八月二十日在大連造船廠開工建造,次年六月十四日下水,十月十日建成,編入帝國北洋艦隊。明歷五百四十七年(公元1915年)編入帝國遠征艦隊,后在「馬羅基海戰」中戰沉。
「蘇拉威西海」號:明歷五百五十年(公元1918年)十月十二日在馬尾造船廠開工建造,次年十月二十七日下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時,舾裝已完成三成五左右,后停止建造。明歷五百五十三年(公元1921年)八月,按照條約規定,該艦出售拆解。
陰山級戰列艦是帝國應對戰爭的急切需要,在秦嶺級戰列艦的基礎上做小範圍改進后建造的一級戰列艦,因此又被稱為「秦嶺級乙型」。該級戰列艦原本計劃建造五艘,后因新型戰列艦的設計工作完成,后兩艘被削減,只建造了三艘。
「爪哇海」號:明歷五百五十年(公元1918年)十月八日在高雄造船廠開工建造,次年十月十二日下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時,舾裝已完成了四成左右,后停止建造。明歷五百五十三年(公元1921年)八月,按照條約規定,該艦出售拆解。
崑崙級是帝國海軍歷史上建造數量最多的一級現代戰列艦,該艦採用了大量新技術與新工藝,在設計上也相當出眾,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前,世界各國建造的戰列艦中性能最好的。正是如此,十艘崑崙級戰列艦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撐起了帝國海軍的脊樑,不管在北大西洋,還是西太平洋,該級戰艦都非常活躍。一戰後,僅存的五艘該級戰艦繼續服役,並且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也有不俗的表現。
昆崙山級:
洞庭湖級(湖甲級):
「東海」號:明歷五百四十九年(公元1917年)十一月十一日在大連造船廠開工建造,次年十月十五日下水,明歷五百五十一年(公元1919年)六月二十三日建成,編入帝國東洋艦隊。明歷五百七十年(公元1938年)七月返回大連造船廠,接受為期一年半的大修與全面改進。明歷五百七十二年(公元1940年)二月重返東洋艦隊,投入第二次世界大戰。
「泰山」號:明歷五百三十九年(公元1907年)一月八日在江南造船廠開工建造,同年十二月十八日下水,次年八月九日建成,編入帝國東洋艦隊。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該艦一直在太平洋上活動。明歷五百五十年(公元1918年)十月,參加「與論島海戰」,擊沉日本「河內」號戰列艦,重創「比睿」號戰列巡洋艦,榮獲「帝國海軍集體榮譽勳章」。明歷五百五十一年(公元1919年)五月,參加「爪哇海戰」,擊沉英國「海王」號戰列艦,榮獲「帝國議政院集體榮譽勳章」。明歷五百五十二年(公元1920年)十月,返回江南造船廠,接受為期一年的全面改進。明歷五百六十五年(公元1933年)八月九日,服役滿二十五年的當日,該艦光榮退役封存。明歷五百七十一年(公元1939年)十二月解封,重新服役,在接受為期八個月的改進之後,投入第二次世界大戰。
「大別山」號:明歷五百四十五年(公元1913年)一月八日在大連造船廠開工建造,同年十月二十三日下水,次年五月三日建成,編入帝國北洋艦隊。明歷五百四十七年(公元1915年)編入帝國遠征艦隊,先後參加「馬羅基海戰」與「休達海戰」,並且在「祁連山」號返回帝國進行大修與改進之後,擔任帝國海軍遠征艦隊旗艦,戰後擔任帝國大西洋艦隊期間。明歷五百五十七年(公元1925年)八月,在直布羅陀港進行第一次改進。明歷五百六十八年(公元1936年)十二月,在直布羅陀港進行第二次改進。明歷五百七十一年(公元1939年)十月,投入第二次世界大戰。該艦是帝國海軍中,在海外部署時間最久的戰艦,其創造的紀錄至今未被打破。
同為戰後設計的新式戰列艦,一改帝國以往戰列艦重火力與防護,輕速度的特點,力求在火力、防護、速度這三項主要性能間形成完美的平衡。初步設計工作于明歷五百五十二年(公元1920年)五月展開,到《華盛頓海軍軍備條約》簽署時,已完成了大概七成的設計工作,后按照條約規定廢止。
「巢湖」號:明歷五百三十七年(公元1905年)十二月十五日在江南造船廠開工建造,次年八月一日下水,十一月三十日建成,編入東洋艦隊。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該艦一直在太平洋上活動。明歷五百四十九年(公元1917年)十二月,返回江南造船廠接受為期八個月的改進。明歷五百五十年(公元1918年)十月,參加「與論島海戰」,重創日本「攝津」號戰列艦。明歷五百五十一年(公元1919年)五月,參加「爪哇海戰」,表現英勇,榮獲「帝國海軍集體榮譽勳章」。明歷五百五十三年(公元1921年)八月,按照條約規定,該艦退役,並於兩年後出售拆解。
長江級:
「大巴山」號:明歷五百四十一年(公元1909年)四月九日在青島造船廠開工建造,次年八月二十日下水,明歷五百四十三年(公元1911年)四月二十三日建成,編入帝國東洋艦隊。明歷五百四十七年(公元1915年)編入帝國遠征艦隊。在「馬羅基海戰」中,因錯誤轉向,遭到三艘敵艦的集中轟擊,遭受重創。明歷五百五十年(公元1918年)三月,在返航途徑亞松森島時沉沒。
從總體上講,崇明島級戰列艦是帝國海軍在「爪哇海戰」之前建成的最好的戰列艦,只是該級戰列艦服役時已經太晚了,因未完成訓練,錯過了「與論島海戰」,也錯過了炮轟長崎的突襲行動,在「爪哇海戰」中的表現均不盡人意。因為該級戰艦與庫葉島級戰列艦非常相似,所以也被稱為「島乙級」戰列艦。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前,該級戰列艦全都進行了現代化改進。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期,該級戰列艦與庫葉島級戰列艦一同承擔了大部分作戰任務。
明歷五百三十年(公元1898年),帝國海軍首先提出建造撤消二級主炮,統一主炮口徑,用統一配備的副炮取代其他火炮,裝甲能在一定範圍內抵擋住自身主炮發射的炮彈,具有全方向交戰能力的戰列艦。
太平洋級:
「舟山島」號:明歷五百四十七年(公元1915年)二月十一日在大連造船廠開工建造,次年一月二十四日下水,十二月八日建成,編入帝國北洋艦隊。明歷五百五十一年(公元1919年)五月,參加「爪哇海戰」。明歷五百六十九年(公元1937年)十月,返回大連造船廠,接受為期一年半的大修與全面改進。明歷五百七十一年(公元1939年)十月,投入第二次世界大戰。
「恆山」號:明歷五百三十九年(公元1907年)一月十八日在青島造船和圖書廠開工建造,次年一月三日下水,十月八日建成,編入帝國東洋艦隊。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該艦一直在太平洋上活動。明歷五百五十年(公元1918年)十月,參加「與論島海戰」,與姊妹艦「泰山」號聯手重創日本「比睿」號戰列巡洋艦,並擊沉一艘日本裝甲巡洋艦,榮獲「帝國海軍集體榮譽勳章」。明歷五百五十一年(公元1919年)五月,參加「爪哇海戰」,遭受重創。同年十一月,該艦返回青島造船廠,接受為期一年半的大修與全面改進。此後,該艦一直作為帝國海軍新技術實驗艦在海軍中服役。明歷五百七十一年(公元1939年)十月,該艦作為帝國海軍最先完成動員的主力艦之一,投入第二次世界大戰。
「陰山」號:明歷五百四十六年(公元1914年)七月八日在江南造船廠開工建造,次年五月二十四日下水,十一月二十二日建成,編入帝國東洋艦隊。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該艦一直在太平洋上活動。明歷五百五十年(公元1918年)十月,參加「與論島海戰」,十一月參加炮轟長崎的突襲行動。明歷五百五十一年(公元1919年)五月,參加「爪哇海戰」,被三條魚雷擊中后沉沒。
興凱湖級戰列艦在帝國早期四級戰列艦中,建造數量最多,性能最先進,戰場表現最為活躍。其中「滇池」號與「巢湖」號的表現最為搶眼。隨著大量新技術,以及新設計的出現,興凱湖級戰列艦成為了帝國海軍建造的最後一批無畏艦。
在無畏艦之前,世界各國的戰列艦都裝備有兩種,甚至三種口徑的主炮。
針對帝國海軍主力艦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暴露出的各種問題,以及海軍在戰爭中對戰列艦性能提出的新要求,進行全新設計的一級戰列艦。設計工作始於明歷五百五十二年(公元1920年)初,到《華盛頓海軍軍備條約》簽署時,已完成了大部分基礎設計。后按照條約規定,帝國停止該級戰艦的設計與建造工作。
「天山」號:明歷五百四十三年(公元1911年)八月二十一日在青島造船廠動工建造,次年十一月十一日下水,明歷五百四十五年(公元1913年)九月二十一日建成,編入帝國東洋艦隊。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該艦一直在太平洋上活動。明歷五百五十年(公元1918年)十月,參加「與論島海戰」,協助姊妹艦「阿尼馬卿山」號重創日本「霧島」號戰列巡洋艦。明歷五百五十一年(公元1919年)五月,參加「爪哇海戰」,「昆崙山」號戰沉后,擔任第三分艦隊旗艦,並且重創日本「日向」號戰列艦,后被「伊勢」號重創。年底,返回青島造船廠,進行大修。明歷五百五十五年(公元1923年)三月,再次返回青島造船廠,接受為期一年的全面改進。明歷五百七十一年(公元1939年)十月,作為帝國海軍急先鋒,投入第二次世界大戰。
主宰海洋數百年的戰列艦不會就此退出歷史舞台,也不應該退出歷史舞台。
「大興安嶺」號:明歷五百四十三年(公元1911年)九月十一日在高雄造船廠開工建造,次年十二月八日下水,明歷五百四十五年(公元1913年)十月二十七日建成,編入帝國南洋艦隊。明歷五百四十七年(公元1915年)編入帝國遠征艦隊,先後參加「馬羅基海戰」與「休達海戰」,並且擊沉義大利「加富爾公爵」號與「萊昂納多·達芬奇」號戰列艦。明歷五百五十年(公元1918年)六月返回帝國,十月參加「與論島海戰」,重創日本「榛名」號戰列巡洋艦。明歷五百五十一年(公元1919年)五月,參加「爪哇海戰」。明歷五百五十五年(公元1923年)四月,返回高雄造船廠,接受為期一年半的大修與全面改進。明歷五百七十一年(公元1939年)十月,投入第二次世界大戰。
「嵩山」號:明歷五百三十九年(公元1907年)八月八日在高雄造船廠開工建造,次年七月二十八日下水,十二月二十九日建成,編入帝國南洋艦隊。明歷五百四十七年(公元1915年)編入帝國遠征艦隊,參加「馬羅基海戰」。明歷五百五十年(公元1918年)六月,返回獅城,十月參加「與論島海戰」。同年十二月,返回高雄造船廠接受為期三個月的大修。明歷五百五十一年(公元1919年)五月,參加「爪哇海戰」,重創數艘敵艦,並且在艦隊撤退時擔任後衛,表現英勇,擊沉敵三艘巡洋艦,兩艘驅逐艦,榮獲「帝國議政院集體榮譽勳章」。明歷五百六十五年(公元1934年)十二月二十九日,服役滿二十五年的當天,該艦光榮退役封存。明歷五百七十一年(公元1939年)十二月解封,完成改進之後,投入第二次世界大戰。
秦嶺級(甲型):
裝備有重型火炮,且配備的裝甲能在常規交戰距離之內抵擋主自身主炮發射的炮彈,在艦隊決戰中擔任主力的戰艦才能稱為「戰列艦」。
作為現代戰列艦的「鼻祖」,「無畏」號開闢了一個海戰時代。只不過,從更嚴格的意義上講,「無畏」號只是一艘帶有嚴重實驗性質的戰艦,並無優秀的戰鬥表現。
隨著帶有諷刺意味的「戰艦假期」結束,隨著風起雲湧的「二十年休戰」完結,在新的世界大戰中,主宰海洋的戰列艦仍然活躍在戰爭舞台上,用其堅固無比的鎧甲為帝國遮風擋雨,用其無堅不摧的巨炮書寫帝國海軍的新篇章!
「萬子湖」號:明歷五百三十五年(公元1903年)十二月在青島造船廠開工建造,次年八月二十八日下水,十二月三十一日建成,編入帝國東洋艦隊。明歷五百四十七年(公元1915年)編入帝國遠征艦隊,在「馬羅基海戰」中遭受重創后,返回直布羅陀要塞進行簡單修理。明歷五百五十年(公元1918年)三月八日,在返回帝國,途徑亞松森島時傾覆沉沒。
麒麟級:
「武夷山」號:明歷五百四十一年(公元1909年)五月一日在高雄造船廠開工建造,次年九月二十七日下水,明歷五百四十三年(公元1911年)六月八日建成,編入帝國南洋艦隊。明歷五百四十七年(公元1915年)編入帝國遠征艦隊。在「馬羅基海戰」中,因為跟隨「大巴山」號進行錯誤轉向,遭到兩艘敵艦集中轟擊,失去動力,后被己方驅逐艦用魚雷擊沉。
隨著火藥在戰爭中的推廣與應用,火炮逐漸成為了海戰的主要武器,炮戰取代了接舷戰,成為了海戰的主要形式。
「戰列艦」的不但沒有因此被淘汰,反而逐漸成為了海戰中的絕對主力。「線列戰術」進一步發展,在艦隊決戰中,戰列艦仍然是絕對主力。
「洪湖」號:明歷五百三十六年(公元1904年)八月十五日在廣州造船廠開工建造,次年七月二十一日下水,十一月八日建成,編入帝國和-圖-書南洋艦隊。明歷五百四十七年(公元1915年)編入帝國遠征艦隊,在「馬羅基海戰」中遭受重創。明歷五百五十年(公元1918年)六月十一日回到廣州造船廠,接受為期十個月的大修與改進。明歷五百五十一年(公元1919年)四月八日重新服役,隨即參加「爪哇海戰」,並戰沉。
「北海」號(「貝加爾湖」號):明歷五百三十七年(公元1905年)六月二十八日在大連造船廠開工建造,次年四月十七日下水,九月二十二日建成,編入帝國北洋艦隊。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該艦一直在太平洋活動。明歷五百四十九年(公元1917年)十二月,返回大連造船廠,接受為期八個月的改進。明歷五百五十一年(公元1919年)五月,參加「爪哇海戰」,共發射三百三十六發主炮炮彈,重創美海軍「猶他」號戰列艦。明歷五百五十三年(公元1921年)八月,按照條約規定,該艦退役,並於兩年後出售拆解。
憲宗皇帝年間,帝國海軍首次對「戰列艦」進行了明確定義。
與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陸續建成服役的新式戰列艦相比,即便是長江級戰列艦都顯落後。但是這些曾經見證過帝國海軍歷史,並且伴隨帝國海軍走過最艱難時光的戰艦並不甘寂寞,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都立下了赫赫戰功。
該級戰列艦是帝國海軍唯一的「條約型戰列艦」,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帝國海軍艦齡最短,最先進,最強大的戰列艦。因受排水量限制,該級戰列艦放棄了麒麟級的設計方針,性能上注重火力與防護,降低了對速度的要求。另外,該級戰列艦在設計時大量採用了太平洋級與麒麟級的設計成果,以及新興技術。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大量新式快速戰列艦服役之前,該級戰列艦都是帝國海軍的實力的代表。
「衡山」號:明歷五百三十九年(公元1907年)一月九日在大連造船廠開工建造,同年十二月二十五日下水,次年九月十日建成,編入帝國北洋艦隊。明歷五百四十七年(公元1915年)編入帝國遠征艦隊,在「馬羅基海戰」中擊沉美國「密歇根」號戰列艦,重創「南卡羅來納」號戰列艦之後,被魚雷擊沉。
「昆崙山」號:明歷五百四十一年(公元1909年)四月四日在江南造船廠開工建造,次年八月二十四日下水,明歷五百四十三年(公元1911年)五月十五日建成,編入帝國北洋艦隊。明歷五百四十七年(公元1915年)編入帝國遠征艦隊,在「馬羅基海戰」中先後重創美國「特拉華」號戰列艦,英國「大力神」號戰列艦。明歷五百四十九年(公元1917年)十二月,在保衛直布羅陀要塞的「休達海戰」中,擊沉法國「法蘭西」號戰列艦,重創西班牙「海梅一世」號戰列艦。明歷五百五十年(公元1918年)六月返回帝國,十月參加「與論島海戰」,並且擔任艦隊旗艦。明歷五百五十一年(公元1919年)五月,參加「爪哇海戰」,擔任第三分艦隊旗艦,戰沉。
「巴顏喀拉山」號:明歷五百四十六年(公元1914年)七月二十一日在大連造船廠開工建造,次年六月七日下水,十二月八日建成,編入帝國北洋艦隊。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該艦一直在太平洋上活動。明歷五百五十年(公元1918年)十月,參加「與論島海戰」,十一月參加炮轟長期的突襲行動。明歷五百五十一年(公元1919年)五月,參加「爪哇海戰」。明歷五百六十九年(公元1937年)一月返回大連造船廠,接受為期一年半的大修與全面改進。明歷五百七十一年(公元1939年)十月,投入第二次世界大戰。
這就是「無畏艦」的基本設計概念。
無畏級:
「華山」號:明歷五百三十九年(公元1907年)一月十一日在廣州造船廠開工建造,同年十二月十五日下水,次年八月二十二日建成,編入帝國南洋艦隊。明歷五百四十七年(公元1915年)編入帝國遠征艦隊,參加「馬羅基海戰」。明歷五百五十年(公元1918年)六月回到帝國,接受為期半年的大修與改進。明歷五百五十一年(公元1919年)五月,參加「爪哇海戰」,擊沉美國「北達科他」號戰列艦,重創日本「金剛」號戰列巡洋艦,榮獲「帝國海軍集體榮譽勳章」。明歷五百五十二年(公元1920年)十月,返回廣州造船廠,接受為期一年的全面改進。明歷五百六十五年(公元1933年)八月二十二日,服役滿二十五年的當天,該艦光榮退役封存。明歷五百七十一年(公元1939年)十二月解封,重新服役,在接受為期一年的改進之後,投入第二次世界大戰。
「秦嶺」號:明歷五百四十五年(公元1913年)一月三日在江南造船廠開工建造,同年十月八日下水,次年四月七日建成,編入帝國東洋艦隊。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該艦一直在太平洋上活動。明歷五百五十年(公元1918年)十月,參加「與論島海戰」,在「長白山」號聯手重創日本「扶桑」號與「山城」號戰列艦之後,舵機被毀,被迫提前撤出戰鬥。明歷五百五十一年(公元1919年)五月,參加「爪哇海戰」,在與美國「密西西比」號的第三輪交手中,舵機再次被毀,被迫撤出戰鬥。明歷五百五十八年(公元1926年)一月,返回江南造船廠,接受為期一年半的大修與全面改進。明歷五百七十一年(公元1939年),投入第二次世界大戰。
南海級按照「馬羅基海戰」中,帝國海軍主力艦暴露出的問題進行重點設計的一級戰艦,也是帝國海軍給予厚望的一級戰列艦,也是帝國海軍在大戰期間建成服役的最先進,最強大的戰列艦。可惜的是,因為工期安排上的問題,該級四艘戰艦都未能趕上「爪哇海戰」。更讓人感到惋惜的是,因為大修與全面改進的工期安排,該級戰列艦也沒能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立即參戰。
該級戰列艦開創了帝國海軍主力艦「批量建造」的先河,並且為後來批量建造各級主力艦提供了大量的借鑒。另外,該級主力艦在第一次大戰中的表現也可圈可點。只是到大戰爆發時,其性能以嚴重落後,在強大的敵艦面前幾無招架之力。
「無畏」號:明歷五百三十四年(公元1902)年八月八日在江南造船廠開工建造,次年四月六日下水,十二月十日建成,編入帝國北洋艦隊。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一直在太平洋活動。明歷五百五十年(公元1918年)三月返回江南造船廠,進行唯一次大規模改進,錯過了于次年五月爆發的「爪哇海戰」。明歷五百五十三年(公元1921年)八月,按照《華盛頓海軍軍備條約》的規定,「無畏」號退役,次年五月出售解體。
「庫葉島」號:明歷五百四十六年(公元1914年)十一月https://www.hetubook.com.com八日在青島造船廠開工建造,次年十月二十七日下水,明歷五百四十八年(公元1916年)六月二十二日建成,編入帝國東洋艦隊。明歷五百五十年(公元1918年)十一月,參加炮轟長崎的突襲行動。明歷五百五十一年(公元1919年)五月,參加「爪哇海戰」,擊沉英國「阿賈克斯」號戰列艦,重創美國「新墨西哥」號戰列艦,榮獲「帝國海軍集體榮譽勳章」。明歷五百六十九年(公元1937年)十二月,返回青島造船廠,接受為期一年半的大修與全面改進。明歷五百七十一年(公元1939年)十月,投入第二次世界大戰。
「大連湖」號:明歷五百三十五年(公元1903年)十二月在廣州造船廠開工建造,次年七月二十四日下水,十二月九日建成,編入帝國南洋艦隊。明歷五百四十七年(公元1915年)編入帝國遠征艦隊,奔赴北大西洋。后在「馬羅基海戰」中戰沉。
「南海」號:明歷五百四十九年(公元1917年)十一月七日在江南造船廠開工建造,次年十月八日下水,明歷五百五十一年(公元1919年)六月十一日建成,編入帝國南洋艦隊。明歷五百七十年(公元1938年)八月返回江南造船廠,接受為期一年半的大修與全面改進。明歷五百七十二年(公元1940年)三月重返南洋艦隊,投入第二次世界大戰。
「台灣島」號:明歷五百四十六年(公元1914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在高雄造船廠開工建造,次年十一月八日下水,明歷五百四十八年(公元1916年)七月十七日建成,編入帝國東洋艦隊。明歷五百五十年(公元1918年)十一月,參加炮轟長崎的突襲行動。明歷五百五十一年(公元1919年)五月,參加「爪哇海戰」,連續重創英國「巴哈姆」號戰列艦,「皇家橡樹」號戰列艦,「拉米利斯」號戰列艦,榮獲「帝國議政院集體榮譽勳章」。明歷五百六十九年(公元1937年)十一月,返回高雄造船廠,接受為期一年半的大修與全面改進。明歷五百七十一年(公元1939年)十月,投入第二次世界大戰。
庫葉島級戰列艦是帝國海軍第一種速度超過二十五節,並且裝備了四百毫米口徑主炮的戰列艦。該級戰列艦在「爪哇海戰」中立下赫赫戰功。甚至可以說,如果沒有該級戰列艦,帝國海軍將徹底輸掉「爪哇海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前,該級戰列艦全都進行了現代化的改裝,並且成為了帝國海軍在大戰初期的主力戰艦。
「阿爾泰山」號:明歷五百四十五年(公元1913年)一月二十七日在高雄造船廠開工建造,因施工不當,造船廠失火,所以直到次年三月七日才下水,並於同年十二月十八日建成,編入帝國南洋艦隊。明歷五百四十七年(公元1915年)編入帝國遠征艦隊,先後參加「馬羅基海戰」與「休達海戰」,后與「大別山」號一同留守直布羅陀要塞。明歷五百五十八年(公元1926年)八月返回高雄造船廠,接受為期一年半的大修與全面改進。明歷五百六十年(公元1928年)六月,返回直布羅陀港。明歷五百六十八年(公元1936年)三月,在直布羅陀港接受為期半年的改進。明歷五百七十一年(公元1939年)十月,投入第二次世界大戰。
「祁連山」號:明歷五百四十一年(公元1909年)四月十五日在廣州造船廠開工建造,次年九月三日下水,明歷五百四十三年(公元1911年)五月二十五日建成,編入帝國南洋艦隊。明歷五百四十七年(公元1915年)編入帝國遠征艦隊,並且擔任遠征艦隊旗艦。明歷五百四十九年(公元1917年)十月,參加「馬羅基海戰」。十二月參加「休達海戰」。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該艦一直以直布羅陀要塞為母港,在北大西洋上活動。明歷五百五十五年(公元1923年)五月,回到廣州造船廠接受為期一年的大修與全面改進。明歷五百六十七年(公元1935年),在直布羅陀港接受為期八個月的第二次改進。明歷五百七十一年(公元1939年),投入第二次世界大戰。
隨後,帝國海軍開始轉型。
「海南島」號:明歷五百四十六年(公元1914年)十一月三十日在馬尾造船廠開工建造,次年十一月二十四日下水,明歷五百四十八年(公元1916年)八月二十五日建成,編入帝國東洋艦隊。明歷五百五十年(公元1918年)十一月,參加炮轟長崎的突襲行動。明歷五百五十一年(公元1919年)五月,參加「爪哇海戰」,重創英國「決心」號戰列艦,擊沉英國「皇權」號戰列艦,隨後又擊沉美國「俄克拉何馬」號戰列艦,榮獲「帝國議政院集體榮譽勳章」。明歷五百六十九年(公元1937年)十一月,返回馬尾造船廠,接受為期一年半的大修與全面改進。明歷五百七十一年(公元1939年)十月,投入第二次世界大戰。
無畏艦誕生之後,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前,帝國海軍一共設計了十五級戰列艦,建造了十二級,共五十二艘戰列艦。
「崇明島」號:明歷五百四十七年(公元1915年)二月八日在江南造船廠開工建造,次年一月十二日下水,十一月二十九日建成,編入帝國南洋艦隊。明歷五百五十一年(公元1919年)五月,參加「爪哇海戰」。明歷五百六十九年(公元1937年)十月,返回江南造船廠,接受為期一年半的大修與全面改進。明歷五百七十一年(公元1939年)十月,投入第二次世界大戰。
爪哇海級:
陰山級(秦嶺級乙型):
「喜馬拉雅山」號:明歷五百四十六年(公元1914年)七月十七日在廣州造船廠開工建造,次年五月二十三日下水,十一月二十八日建成,編入帝國南洋艦隊。明歷五百五十年(公元1918年)十月,參加「與論島海戰」,十一月參加炮轟長崎港的突襲行動。明歷五百五十一年(公元1919年)五月,參加「爪哇海戰」。八月奔赴北大西洋。明歷五百六十八年(公元1936年)十一月返回廣州造船廠,接受為期一年半的大修與全面改進。明歷五百七十年(公元1938年)九月返回直布羅陀港,編入帝國大西洋艦隊。明歷五百七十一年(公元1939年)十月,投入第二次世界大戰。
南海級:
「琉球島」號:明歷五百四十七年(公元1915年)二月十八日在廣州造船廠開工建造,次年一月十六日下水,十二月十五日建成,編入帝國南洋艦隊。明歷五百五十一年(公元1919年)五月,參加「爪哇海戰」。明歷五百六十九年(公元1937年)十月,返回廣州造船廠,接受為期一年半的大修與全面改進。明歷五百七十一年(公元1939年)十月,投入第二次世界大戰。https://www.hetubook.com.com
「太行山」號:明歷五百四十五年(公元1913年)一月十二日在廣州造船廠動工建造,同年十月二十一日下水,次年五月十四日建成,編入帝國南洋艦隊。明歷五百四十七年(公元1915年)編入帝國遠征艦隊,先後參加「馬羅基海戰」與「休達海戰」,擊沉義大利「卡約·杜伊里奧」號戰列艦與法國「洛林」號戰列艦。明歷五百五十年(公元1918年)六月返回帝國,十月參加「與論島海戰」。明歷五百五十一年(公元1919年)五月,參加「爪哇海戰」,先擊沉英國「百人隊長」號戰列艦,后重創美國海軍「愛荷達」號戰列艦。六月,返回廣州造船廠,進行大修。明歷五百六十八年(公元1936年)七月,頂替退役的「青海湖」號,充當帝國海軍訓練艦。
「青海湖」號:明歷五百三十六年(公元1904年)九月十二日在青島造船廠開工建造,次年八月八日下水,十二月一日建成,編入帝國東洋艦隊。明歷五百四十六年(公元1914年)七月,該艦因訓練操作不當,導致鍋爐爆炸,隨後返回青島造船廠,接受為期一年的大修與改進,錯過了遠征北大西洋的機會。明歷五百五十一年(公元1919年)五月,在「爪哇海戰」中遭受重創,隨後再次返回青島造船廠,接受為期一年的大修與改進。明歷五百五十三年(公元1921年)八月,按照條約規定,「青海湖」號解除武裝,成為帝國海軍訓練艦。該艦也是帝國海軍前三級九艘無畏艦中,除帶有試驗性質的「無畏」號之外,唯一倖存到戰後的戰艦。
風帆時代,戰艦上的火炮均置於兩舷,炮口指向側面。為最大限度的發揮火炮的威力,戰艦在交戰時,均需將側舷對準敵艦。為集中發揮艦隊的戰鬥力,戰艦以線列編隊。參加艦隊決戰,並且發揮重大作用的「主力艦」即為「戰列艦」。
「洞庭湖」號:明歷五百三十五年(公元1903年)十二月在江南造船廠開工建造,次年七月十五日下水,十一月二十一日建成,編入帝國東洋艦隊。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一直在太平洋活動。明歷五百四十九年(公元1917年)十二月返回江南造船廠,進行全面改進。明歷五百五十一年(公元1919年)一月返回艦隊,隨後在「爪哇海戰」中戰沉。
因為「鄱陽湖」號比「太湖」號早八日服役,所以該級戰列艦也被稱為「鄱陽湖」級。
「唐古拉山」號:明歷五百四十三年(公元1911年)八月十七日在廣州造船廠開工建造,次年十一月七日下水,明歷五百四十五年(公元1913年)九月十三日建成,編入帝國南洋艦隊。明歷五百四十七年(公元1915年)編入帝國遠征艦隊,在「馬羅基海戰」中,為掩護「大巴山」號,該艦脫離編隊,遭到敵艦圍攻,中五條魚雷,在「岷山」號沉沒之後約十五分鐘戰沉。後來,該艦被追授「帝國海軍集體榮譽勳章」。
新一代海上霸主就此誕生,新的海戰時代也就此到來。
這些戰列艦中,有四十六艘參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其中四十五艘執行了作戰任務,在戰爭中立下赫赫戰功。大戰期間,先後有十八艘戰沉,或者因傷沉沒。另外還有五艘在戰後按照《華盛頓海軍軍備條約》出售拆解。其餘皆參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崇明島級(島乙級):
「戰列」一詞來源於風帆時代的「線列戰術」。
「烏倫古湖」號:明歷五百三十七年(公元1905年)十二月十二日在大連造船廠開工建造,次年八月十一日下水,十二月二十四日建成,編入帝國北洋艦隊。明歷五百四十九年(公元1917年)十二月,返回大連造船廠接受為期八個月的改進。明歷五百五十年(公元1918年)十二月,在訓練中與裝甲巡洋艦「南通」號相撞,艦艏嚴重受損,被迫接受為期十個月的大修,錯過了「爪哇海戰」。明歷五百五十三年(公元1921年)八月,按照條約規定,該艦退役,並於兩年後出售拆解。該艦也是帝國所有在一戰前建成服役的戰列艦中,唯一沒有參加過重大海戰的戰艦。
「扎陵湖」號:明歷五百三十七年(公元1905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在廣州造船廠開工建造,次年八月十八日下水,十二月二十八日建成,編入帝國南洋艦隊。明歷五百四十七年(公元1915年)編入帝國遠征艦隊,在「馬羅基海戰」中戰沉。
按照當時的標準,只有裝備了重型火炮,且火炮數量超過六十門,用有三層火炮甲板的戰艦才能稱為「戰列艦」,並且擔任艦隊決戰的主力。
「長江」號:明歷五百五十四年(公元1922年)八月八日在江南造船廠開工建造,明歷五百五十六年(公元1924年)十月二十七日下水,明歷五百五十八年(公元1926年)三月九日建成,編入帝國南洋艦隊,並任艦隊旗艦。明歷五百七十年(公元1938年)一月返回江南造船廠,接受為期一年半的大修與全面改進。明歷五百七十一年(公元1939年)十月,投入第二次世界大戰。
「阿尼馬卿山」號:明歷五百四十三年(公元1911年)七月二十一日在江南造船廠開工建造,次年十月十二日下水,明歷五百四十五年(公元1913年)八月九日服役,編入帝國東洋艦隊。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該艦一直在太平洋上活動。明歷五百五十年(公元1918年)十月,參加「與論島海戰」,重創日本「霧島」號戰列巡洋艦。十一月,返回江南造船廠接受為期三個月的大修。明歷五百五十一年(公元1919年)五月,參加「爪哇海戰」,先重創英國「伊麗莎白女王」號戰列艦,再擊沉美國「亞利桑那」號戰列艦,隨後被美國「賓夕法尼亞」號戰列艦重創。明歷五百五十五年(公元1923年)六月,返回江南造船廠,接受為期一年半的大修與全面改進。明歷五百七十一年(公元1939年)十月,作為帝國海軍急先鋒,投入第二次世界大戰。
隨著火炮、彈藥、裝甲技術的提高,二級主炮逐漸失去了存在的價值。
「呼倫湖」號:明歷五百三十七年(公元1905年)七月二十八日在廣州造船廠開工建造,次年五月十一日下水,十月八日建成,編入帝國南洋艦隊。明歷五百四十七年(公元1915年)編入帝國遠征艦隊,在「馬羅基海戰」中造重創,返回直布羅陀要塞途中沉沒。
爪哇海級戰列艦是在南海級戰列艦的基礎上進行改進而來的,可看做是南海級的改進放大版。該級戰列艦原本計劃建造六艘,可后四艘因為船廠工期安排不過來,在戰爭結束前沒有來得及鋪設龍骨。戰後,根據《華盛頓海軍軍備條約》,后四艘的建造工作全部取消,已經下水舾裝的前兩艘也被迫拆解。
太湖級(湖乙級):
秦嶺級戰列艦是帝國海軍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建造的最後一級戰m.hetubook.com.com列艦,其中「阿爾泰山」號還因造船廠工人施工不當,拖延了工期,在戰爭爆發之後才加入海軍服役。另外,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該級戰艦是帝國海軍中唯一沒有戰沉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后,除「太行山」號之外,該級戰艦全部參戰。
「長白山」號:明歷五百四十一年(公元1909年)四月十一日在大連造船廠開工建造,次年九月七日下水,明歷五百四十三年(公元1911年)六月一日建成,編入帝國北洋艦隊。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該艦一直在太平洋上活動。明歷五百五十年(公元1918年)十月,參加「與論島海戰」,重創日本「扶桑」號與「山城」號戰列艦,擊沉日本兩艘裝甲巡洋艦。同年十一月,返回大連造船廠,接受為期三個月的大修。明歷五百五十一年(公元1919年)五月,參加「爪哇海戰」。明歷五百五十五年(公元1923年)三月,返回大連造船廠,接受為期一年半的大修與全面改進。明歷五百七十一年(公元1939年)十月,作為帝國海軍急先鋒,投入第二次世界大戰。
泰山級(五嶽級):
「岷山」號:明歷五百四十三年(公元1911年)八月三日在大連造船廠開工建造,次年十月二十五日下水,明歷五百四十五年(公元1913年)八月十八日建成,編入帝國北洋艦隊。明歷五百四十七年(公元1915年)編入帝國遠征艦隊,在「馬羅基海戰」中,為掩護「武夷山」號,該艦遭到數艘敵艦集中轟擊后沉沒。該艦也是「馬羅基海戰」中,帝國海軍戰沉的第一艘戰列艦。後來,該艦被追授「帝國海軍集體榮譽勳章」。
「黃海」號:明歷五百四十九年(公元1917年)十一月九日在廣州造船廠開工建造,次年十月十二日下水,明歷五百五十一年(公元1919年)六月二十五日建成,編入帝國南洋艦隊。明歷五百七十年(公元1938年)八月返回廣州造船廠,接受為期一年半的大修與全面改進。明歷五百七十二年(公元1940年)三月重返南洋艦隊,投入第二次世界大戰。
「伊犁湖」號(「巴爾喀什湖」號):明歷五百三十七年(公元1905年)十二月三十日在青島造船廠開工建造,次年九月十一日下水,明歷五百三十九年(公元1907年)一月二十三日建成,編入帝國東洋艦隊。明歷五百四十九年(公元1917年)十二月,返回青島造船廠接受為期九個月的改進。明歷五百五十一年(公元1919年)五月,參加「爪哇海戰」,表現優異,榮獲「帝國海軍集體榮譽勳章」。明歷五百五十三年(公元1921年)八月,按照條約規定,該艦退役,並於兩年後出售拆解。
從嚴格的意義上講,「太湖」級只是「洞庭湖」級的翻版,除了某些細節設計上的差別之外,兩級主力艦的主要技術與性能指標基本上沒有區別。
雖然在帝國海軍中,五艘「泰山」級戰列艦屬於軍備競賽的急切需要,以及新技術誕生前,具有承上啟下意義的過渡型戰艦,但是五艘戰艦在戰爭中的表現都非常優秀,除了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戰沉的「衡山」號之外,另外四艘都參加了兩次世界大戰,並且立下了赫赫戰功。
「渤海」號:明歷五百四十九年(公元1917年)十一月十四日在青島造船廠開工建造,次年十月十九日下水,明歷五百五十一年(公元1919年)六月二十九日建成,編入帝國東洋艦隊。明歷五百七十年(公元1938年)七月返回青島造船廠,接受為期一年半的大修與全面改進。明歷五百七十二年(公元1940年)二月重返東洋艦隊,投入第二次世界大戰。
「滇池」號:明歷五百三十七年(公元1905年)八月二十七日在青島造船廠開工建造,次年六月七日下水,十月三十日建成,編入帝國東洋艦隊。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該艦一直在太平洋活動。明歷五百四十九年(公元1917年)十二月,返回青島造船廠,接受為期九個月的改進。明歷五百五十一年(公元1919年)五月,參加「爪哇海戰」,在擊沉英國柏勒羅豐級「魯莽」號,重創「華麗」號與「柏勒羅豐」號之後戰沉。後來,該艦被追授「帝國議政院集體榮譽勳章」。這也是整個大戰期間,唯一在戰沉后被追授最高榮譽勳章的戰艦。
庫葉島級(島甲級):
進入蒸汽時代之後,設置於戰艦側舷的火炮逐漸被炮塔所取代。
「南嶺」號:明歷五百四十五年(公元1913年)一月十五日在青島造船廠開工建造,同年十月二十七日下水,次年六月三日建成,編入帝國東洋艦隊。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該艦一直在太平洋上活動。明歷五百五十年(公元1918年)十月,參加「與論島海戰」。明歷五百五十一年(公元1919年)五月,參加「爪哇海戰」,與「太行山」號聯手擊沉英國「百人隊長」號戰列艦,后被美國「愛荷達」號戰列艦重創。六月返回青島造船廠,接受為期八個月的大修。明歷五百五十八年(公元1926年)三月,返回青島造船廠,接受為期一年半的大修與全面改進。明歷五百六十九年(公元1937年)四月,返回青島造船廠,開始了為期半年的改進。明歷五百七十一年(公元1939年)十月,投入第二次世界大戰。
「黃河」號:明歷五百五十四年(公元1922年)八月十日在大連造船廠開工建造,明歷五百五十六年(公元1924年)十一月三日下水,明歷五百五十八年(公元1926年)三月二十一日建成,編入帝國東洋艦隊,並任艦隊旗艦。明歷五百七十年(公元1938年)一月返回大連造船廠,接受為期一年半的大修與全面改進。明歷五百七十一年(公元1939年)十月,投入第二次世界大戰。
「太湖」號:明歷五百三十六年(公元1904年)八月五日在江南造船廠開工建造,次年六月二十一日下水,十月十八日建成,編入帝國東洋艦隊。明歷五百四十七年(公元1915年)編入帝國遠征艦隊,奔赴北大西洋。明歷五百四十九年(公元1917年)十月十一日,在「馬羅基海戰」中戰沉。
當時,帝國海軍對「戰列艦」重新定義。
「興凱湖」號:明歷五百三十七年(公元1905年)七月一日在江南造船廠開工建造,次年四月八日下水,九月十一日建成,編入帝國南洋艦隊。明歷五百四十七年(公元1915年)編入帝國遠征艦隊,在「馬羅基海戰」中戰沉。
興凱湖級(湖丙級):
「大通湖」號:明歷五百三十五年(公元1903年)十二月在大連造船廠開工建造,次年八月一日下水,十一月二十八日建成,編入帝國北洋艦隊。明歷五百四十七年(公元1915年)編入帝國遠征艦隊,隨即奔赴北大西洋戰場。明歷五百四十九年(公元1917年)十月十一日,在「馬羅基海戰」中戰沉。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