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列艦
錦上添花——陰山級戰列艦

比如,秦嶺級的水下防護能力最初只要求抵擋150公斤TNT炸藥,而隨著魚雷技術的進步,魚雷越造越大,裝葯越來越多,這個防護標準很快就顯得落後了。
當然,很多性能,特別是生存設計方面的性能是在技術指標上體現不出來的。
秦嶺級的性能讓帝國海軍非常滿意,只是一些瑕疵仍然讓該級戰列艦顯得不足。
顯然,陰山級與秦嶺級的技術指標相當接近,甚至完全一樣。
當時,江南造船廠主要的工作就集中在了水下防護,與艦體隔艙化上面。
另外,隔艙化設計也是提高生存能力的關鍵,而這正是秦嶺級的重大缺陷!
當然,並不是全面提高防護,只是針對秦和-圖-書嶺級的防護缺陷進行改進。
主炮:8門四十一年型350毫米L40艦炮(后與秦嶺級一起換裝四十五年型L50艦炮),副炮:16門四十三年型150毫米L50型艦炮,速射炮:12門四十三年型100毫米L47型艦炮。
明歷五百四十七年(公元1915年),「陰山」號下水時:
而這一點,正是帝國海軍最為重視的。因為,這不但能夠降低成本,還能夠縮短設計時間,能夠儘快開工建造。
因為首艦被名命為「陰山」號,所以這三艘戰列艦又被稱為陰山級。
經過反覆衡量后,帝國海軍最終還是採納了江南造船廠的方案。重新進行艦和-圖-書體設計,盡最大可能提高戰列艦的生存能力。
參加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為:巴顏喀拉山號,喜馬拉雅山號。
選來選去,最終帝國海軍還是選擇了改善防護的方案。
另外,當時帝國海軍重點發展的「島」系列戰列艦的研製進度大大慢于預期,所以在五艘秦嶺級的建造工作即將完成的時候,五大造船廠將面臨無事可做的尷尬境地,而激烈的海軍軍備競賽並沒有停下腳步。
各種改進方案中,有提高火力的,即通過將增加艦長,留出安裝第五座炮塔的位置。有改善上層建築設計,從而降低重心,以便安裝炮塔式副炮。有進一步提高防護,擴大對十四英寸穿甲彈的「避彈區」和_圖_書,增強生存能力。還有增加動力設備,提高輸出功率,將速度提高到26節,發展出一種「超級戰列巡洋艦」的方案。
另外,隨著四十四年型燃油鍋爐的誕生,更強大更緊湊的動力系統為江南造船廠的改進設計提供了巨大的幫助。
比如,當時陰山級採用的盒式防魚雷水下防護帶的設計方式就是秦嶺級所沒有的。另外,陰山級艦體全按照新的隔艙標準設計的,其生存能力明顯超過了秦嶺級。
因為庫葉島級戰列艦的服役時間太晚,訓練工作拖的時間太長,所以在太平洋戰場上,陰山級戰列艦擔當了主力的角色,也正是因此,「陰山」號在「爪哇海戰」中戰沉。另外兩艘都和圖書被保留了下來,並且一直服役到第二次世界大戰。
在此情況下,帝國海軍決定繼續訂購秦嶺級戰列艦,只是要對其細節問題做出修改。
當時,各大造船廠都提出了自己的改進方案。畢竟,能夠成為帝國海軍主力艦的主承包商,就能保證賺到足夠的利潤。
明歷五百四十六年(公元1914年),帝國海軍就決定建造五艘秦嶺級乙型戰列艦,並且先後向江南造船廠,大連造船廠與廣州造船廠下達了訂單,只是在準備訂購另外兩艘的時候,更新的戰列艦已經完成了設計,所以帝國海軍一共只訂購了三艘此類戰列艦。
標準排水量:20500噸,滿載排水量:24300噸;總長:167和_圖_書米,型寬:27.5米,吃水8.1米;定員890人。
主裝甲帶:230-320毫米,甲板:55+85毫米,炮塔:120-330毫米,炮座:320毫米,司令塔:120-330毫米。
因為建成時,帝國海軍遠征艦隊已經開赴北大西洋,所以三艘陰山級沒有參加大西洋上的戰鬥。
如此一來,江南造船廠的工程師甚至能夠在不增加戰艦的排水量,不大規模改變戰艦的幾何尺寸的情況下,完成所有的改進設計工作!
鍋爐:8台四十四年型燃油鍋爐,主機:4台四十四年型蒸汽輪機,功率:29500軸馬力,推進:4軸4漿,航速:21節,續航力:8500海里10節。
※※※※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