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卷 最後總攻
第三十八章 適得其反

問題是。不管是德國,還是義大利。都不具有向美國投送兵力的能力。
在此情況下。真正獲得好處的就是帝國。
當時。還有另外一個反面教材。
如此一來。德國本沒有必要建立自己的運輸船隊。
站在德國的立場上。在面對美國只向帝國投降的問題時。其處境確實非常尷尬。
同日晚上。駐紮在亞特蘭大的美軍準備以軍事政變的方式推翻馬歇爾政府。結果參加政變的軍隊還沒有集結起來。就被馬歇爾調來的軍隊給鎮壓下去了。
戰後。很多戰爭史學者都在研究這個問題。即德國元首為什麼要在明不可能收到任何效果的情況下。宣布插手美洲戰場。從而從根本上損失了德國的國家利益。
通過挑起西方世界的內部鬥爭。帝國不但能夠確立其世界霸主的地位。還能夠在未來幾十年。甚至更長久的時間之內不需要考慮西方世界的直接威脅。
只是。至今德國政都沒有公布與之相關的文件。
那麼。這隻能說明。元首是故意這麼做的。
只是。誰也不知道。德國元首的高調錶帶最後只收到了適得其反的效果。
而德國元首這麼做定有原因。
整個大戰期間。德國幾乎將所有國力都投入了地面戰爭。拿德國海軍來說。其僅有的幾艘戰列艦中。有一半以上是從國外採購的。而不是自行建造的。而且。採購的那幾艘戰艦都是在戰爭後期。已經擊敗了法國。大陸戰場上的局面也變的相對有利的情況下下達的訂單m•hetubook•com•com。而在此之前。德國甚至連採購戰艦的錢都拿不出來。
另外。這支船隊也法為德意遠征軍提供足夠的後勤保障。
美國最擔心的就是遭到肢解。而德國軍隊到來的直接後果就是肢解美國。
雖然義大利的動員規模沒有德國大。但是作為德國的親密盟友。作為未來歐洲二大強國之一。義大利也一直希望能夠將勢力範圍擴張到美洲大陸,在美國分一份好處。為此義大利還與德國達成了秘密協議。即合併二國的佔領區。當時義大利與德國在俄羅斯的佔領區就基本上完成了合併工作。二國正在就成立聯合軍管政府的事情進行積極磋商。也就是說。義大利將搭乘德國戰車。在未來的歐洲擁有關鍵席位。
更重要的是。整個戰爭期間。向德國提供戰略援助的運輸工作都是由帝國承擔的。而且所有船隊都不是直接前往德國。而是在土耳其與義大利的港口靠岸。然後通過陸路將資運送到德國。
當時。德國還不得不向帝國訂購新的戰列艦呢。
即便在俄羅斯戰敗之後。德國迅速調整了戰略。將海軍建設放在了首位。甚至不惜提前裁減陸軍規模來確保向海軍提供足夠的資金。問題是。建造一支強大的海軍。絕不僅僅是投入資金那麼簡單的事情。
顯然不可。作為國家元首。就算不太精通。也應該得到德軍將領的提醒。不可能每一個德軍將領都不知道實際情況吧。
從當時的情和圖書況來。只要帝國按兵不動。並且在對美作戰問題上不給德意太多的機會。最終肯定能夠迫使美國投降。差別只是時間問題。
雖然在大戰期間。義大利通過出兵北非戰場。建起了一支實力相對不弱的海運力量。擔起了地中海南北兩岸的主要海運工作。但是義大利的這支船隊與艦隊一樣。只是「內海型」船隊。大部分運輸船隻的噸位都非常小。航速非常慢。更適合在海況較好的地中海航行。而不太適合在北大西洋上航行。
更何況。美國一直就不是親德的國家。美國更難在短期內倒向德國。
五月二十八日。停戰談判正式結束。
那麼。德國元首為么要在這候做適得其反的事情呢?
以當時的情況來看。德國高調表態之後的直接後果是。帝國必然會以肢解美國做要挾。迫使美國新任總統。也就是馬歇爾立即宣布無條件投降。整個談判中。美國最重視的就是國家與領土的完整性。如果真的在戰後遭到肢解。美國就將永遠的淪落為三流國家。當然。這也是有前車之鑒的。曾經是歐洲大陸最大國家。也是德國最強大對手的俄羅斯就在戰敗之後被同盟國三巨頭肢成了三個國家(戰後帝國與土耳其的佔領區合併。成立了俄羅斯聯邦共和國。而德國與義大利的佔領區合併之後。成立了俄羅斯民主共和國)。如果真讓德軍進駐美國本土。美國肯定會成為第二個俄羅斯。
那麼德國元首為什要這麼做呢?
至少。在第二https://www.hetubook.com.com次世大戰末期。美國國內確實沒有多少親德勢力。當時主導美國政治的是新英格蘭人。而德國是英國的傳統敵對國。這些人肯定不可能在短時間之內改變其固有的觀念。心甘情願的接受日耳曼人的領導。
德國元首在戰爭末期的高調表態。至今都讓人覺的匪夷所思。
義大利的情況也不德國好多少。
英國在向帝投降之後。帝國不但立即向英國提供了戰略援助。幫助英國穩定住了國內局勢。同時讓英國擺脫了戰爭的困擾。還從根本上保證了英國的獨立性完整性,從而使英國很有可能在戰後成為歐洲的區第二大強國。繼續擁有足以與德國抗衡的強大實力。從而從根本上確保了英國的國家利益。
從當時的情況來看。也許德國元根沒有選擇的餘地。
在無法出兵美國的情況下。德國唯一能夠做的。就是迫使帝國在談判中讓步。讓美國保住其基本利益。從而為西方文明的下一次崛起奠定基礎。當然。德國更希望通過在戰爭末期的行動。來影響到戰後美國的國內政治。從而為今後美國倒向德國。跟隨德國一同挑戰帝國打下基礎。
也就是說德國元首高調表態最終只能加速美國投降的步伐,而不可能給德國帶來任何質性的好處。
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德國就需要盡最大的努力確保西方文明的統一性。
其實。縱觀數百年來的歷史就能現。帝國一直在利用西方世界的內部矛盾來限制西方世界的展。以和*圖*書確保以帝國為核心的東方世界在世界格局中佔有絕對統治的地位。從而使東方文明在數百年之內凌駕于西方文明之上。成為世界的主流文明。
次日。馬歇爾在亞特蘭大宣布美國無條件向同盟國集團投降。
在此情況下。德國根本不可能建立起真正的海運力量。
在此情況下。美國別無選擇。連國土的完性都不能保證。又憑什麼去挑戰強大的明帝國呢?
即便是建造相對簡單的多的運輸只。也需要足夠的時間。如果考慮到德國的艦船設計能力。以及德國造船廠的效率問題。德國至少需要三年的時間才有可能打造出一支足以為遠征軍提供掩護的艦隊。以及為遠征部隊提供後勤保障能力的船隊。實際情況是。到戰後的第四年。德國仍然沒有能夠打造出一支強大的艦隊與船隊。
如果美國向帝國無條件投降。那麼美國就將成為第二個英國。隨著美國與英國都淪落為了帝國的「被保護國」。整個西方世界的秩序都將被徹底打破。就算德國通過聯合義大利。並且扶持西班牙。控制了整個歐洲大陸。德國也不可能成為世界性的強國。反而會因為英國與美國的倒戈。從而面臨來自西方世界內部的直接挑戰。
由此可見。當時德國元的高調表態確實突然。也確實很難讓常人理解。
當時。積極做準備的還有義大利。
歷史上。西班牙、英國與美國都是西方世界中挑戰東方文明的主導。
為此。德國就必須盡量在美國獲得實際的利益。
為了避www.hetubook.com.com免戰後遭肢解。美國就必須立即向帝國投降。
面對德國元首發表的這篇極具挑釁意味的聲明。帝國首輔蕭鼎昆採用了最簡單。也是最適的策略:借力打力。
事實也確實如此。在德國元表態之後。停戰談判立即推進了很大一步。
馬歇爾本來就是軍人。要想通過軍事政變推翻他。肯定沒有那麼容易。
在此情況下。德國向美洲大陸派兵。必須看帝國的臉色。
由此可見。當時德國元首確實只高調的表態。而不可能採取任何實質性的行動。
也就是說。德國的作戰部隊。乃至作戰部隊所需要的作戰物資,都必須依靠帝國的海運力量。離開帝國的運輸船隊。德國的作戰部隊別說渡過大西洋。就連三十多公里寬的英吉利海峽也無法逾越。
德國通過依附帝國的方式。成為西方世界的主導。其最終目的還是要聯合西方世界的所有力量。挑戰以帝國為核心的東方文明。使西方文明成為主導文明。當然。與英國、美國主導的西方文明相比。不同的只是更換了主角。
這也正是德國元首高調表態的直接原因與根本目的。
早在七十八年(46年)初的時候德國就組建了遠征軍,並且將參加過東線戰爭。與西班牙戰爭的十多個精銳師(包括五個裝甲師)編入了遠征軍。另外。德國早在去年年底的時候就開始為遠征美洲大陸做戰略準備工作。到年初的時候。德國已經在歐洲西部地區的港口中囤積了數百萬噸作戰物資。
難道。德國元首不清楚這些問題?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