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風雲漸起
第47章 老謀深算

其實給陸政東打招呼的市裡的人也不少,有的甚至暗示若是自己打招呼的人安排不到位,今後宜藍想要得到該部門的支持那就不可能了。對於人事安排不能保密,陸政東已經是見怪不驚了,對於為何研究人事的會議很難保密,陸政東甚至專門思考過,人事任用的後面總會站著某一個可以代表組織的人,而這個人在這個組織中,肯定又屬於某一個山頭。討論的對象順利通過,提名者會把討論的意見通報出去,讓被提拔者心存感激,從而夯實自己的政治基礎。而提名競爭者的失敗中,也會向自己所提名對象通報信息,不是我沒儘力,而是有人從中作梗,從而堅定提名者繼續跟著努力,以便增加反敵制勝的力量和概率。這就是為什麼討論人事問題常委會如同公開會的重要原因。
果然,陸政東這麼一說,申國中也就順勢下坡,沒在這兩個人選上再出言語。
這些老同志一個個說話瀟瀟洒灑,說船到碼頭車到站,願意把權力移交給年富力強的同志。
陸政東說得委婉,實際上是完全否定了申國中在這兩個位置上的任何意見,甚至還警告著申國中如果心思太多,原來議定的事情也要作廢——現在他這個縣委書記對常委會是有絕對的掌控權。
考慮問題臨近下課的老同志已經了解了其政治生命行將終結這一事實。但用流行的一句話說,就是不願退出歷史舞台。
「申縣長的考慮也有道理,但是煤礦的治理剛剛才有起色,這兩個位置很重要,不但要業務素質過硬,還必須要有過硬的作風和品質,這樣吧,這兩個位置的人選暫時緩一緩,安書記、鍾書記,你們也想想看有沒有合適的人選,其他位置的候選人選鍾書記你這裏也要好好把把關……」
「自然界要發生災難一樣,動物們都能提前預感得到,都會提前逃跑求生,現在就要發生危及自身地位的變化,不需要通氣,他們也會提前感知。」
「這個時候必須要讓申國中規規矩矩的https://m.hetubook.com.com,不要生出不該有的念頭……」
改革方案以及大部分部門正職以及一些重要部門的副職的安排基本議定之後,其他一些不太重要的部門正職和副職就沒有在會上進行討論。
陸政東淡淡的道:
討論完人事問題,幾個人又討論了一下,把定機構、定職能、定編製的三定方案給出了一個原則性和指導性的意見。
從劉建中出任市委書記以來,申國中的態度就在悄然發生著變化,申國中看來是感覺到了劉建中對待他的變化,覺得底氣足了,想法也就多了起來。也希望在縣裡爭取到更大的話語權,甚至不排除有爭取取他而代之的想法。
在國土局長和煤管局的兩個局長職位上,國土局張曾明高和煤管局長魏一章,這兩人在煤礦的問題陷得很深,陸政東早就想把這兩人給拿下了,這一次有這樣的機會,陸政東絕不願意放過。
邱智慧說著,見陸政東只是若有所思的聽著,遲疑了一下說道:
陸政東又沉思了好一陣才回到房中休息……
於是說道:
邱智慧點點頭:
這些老同志工作這麼多年,關係肯定是有一些的,他們動用掌握的各種資源,尤其是行政資源,想藉助別人的手來扶住自己行將倒塌的大廈,通過方方面面打招呼,想再發揮一下餘熱。這部分人有一定的能量,不注意就很容易給工作帶來被動,所以必須要解決好。
「這樣吧,改革的三定方案主要就讓編製辦去制定,機構改革這種牽一髮而動全身的問題,必須要全縣一盤棋,我會給申縣長打招呼的,他是編製辦的主任,就讓他召開編製辦全體會議,通過之後再上常委會研究。」
這實際也是預留出一定的空間,機構改革,幹部調整是重點,是核心,就是一塊大蛋糕,圍繞著這塊大蛋糕展開討論,所謂的討論,不過是根據各人的地位和影響力,對這塊蛋糕進行切割,肯定還要給其他縣委常委留下一定量的蛋糕和*圖*書……
邱智慧對於申國中也是很有幾分意見,申國中是看到困難就縮頭,看到好處就上,典型的一滑頭,也對申國中這樣小動作不斷為陸政東擔心,看來陸政東早就是洞若觀火,這一回也不會讓申國中只摘桃子不出力……
「放小,就是各部門的人員分流,由各部門以及部門的歸口部門或者分管領導負責,把工作細化下去,明確各個領導和部門的責任……」
陸政東心裏有些不快,剛剛兩人在商議的時候,申國中並沒有講這事,現在提出來,得尺進丈了。
陸政東講完抓大,接著又談起了放小:
申國中對於這兩個人選拿下沒有意見,但是對於誰出任這兩個位置,卻提出了自己的想法,這樣兩人出現意見分歧。
「這一次機構改革的力度非常大,就是採取再多的措施也只能是儘可能的減小化解矛盾,不可能完全消化掉,你要有充分的心理準備……」
而且陸政東對申國中這個人也比較了解了,這個人在有機會的時候,心思多,但是在骨子裡屬於比較軟弱的人,一遇到壓力或者強勢就會本能的選擇退讓或變通,為了讓申國中安分一些,不要想著得隴望蜀,他必須得好好的回擊一下申國中了。申國中既不想出力,又還想大大的分享勝利果實。天底下哪有什麼事情便宜都占完的?
「怎麼了,工作遇到阻力了?」
但是真的事到臨頭,一個個都是各自有充分的理由不下,比較講他們方才五十多歲,在中央一級還是年輕同志,在地方上只能算是人到中年,要求領導再給他們幹革命的機會。
陸政東沉吟了一下道:
邱智慧一聽,愣了一下,不過旋即知道了陸政東的意圖,陸政東這麼做是讓申國中也要分擔一些壓力。
邱智慧擔任組織部長的時間不長,對於這樣困難而又浩大的任務,心裏既有幾分忐忑,如何完成機構改革任務,用了許多心思,對於如何開展工作,心裏也有一些腹稿,不過卻沒有陸政東這麼系統,按照陸政東和-圖-書所講,就把矛盾分解到下面,她以及組織部的壓力就小了許多,聽完陸政東所講,心裏也是豁然貫通,整個思路都清晰了起來。
陸政東見邱智慧意會了他的意思就繼續說道:
「機構改革,成敗的關鍵還是人員分流和其中領導幹部的人事安排。人事安排是各種力量博弈的結果,當各種力量在相互攪動,攪起一團渾水時,就會把我們推上風頭浪尖,一個合格的組織部長要能夠平衡各種力量,最終形成一種和諧的局面,這是最高境。但是這一次情況有所不同,需要分流的人員很多,需要安排的幹部不少。」
第二天下午,陸政東正看著手裡關於這次機構改革的材料,組織部長邱智慧敲門走了進來。
會議結束之後,夜已經有些深了,待眾人都走之後,陸政東在招待所的院子里獨自沿著幽暗靜寂的路上漫步著,雖然總體安排已達到了他的預想,但申國中的態度還是讓他有所警惕,陸政東也不敢保證申國中就不會採取其他辦法來迂迴,越是這個時候一步走錯,就越是有可能被人利用,越是這個時候就必須越要保持著清醒的頭腦。
陸政東也非常清楚申國中在這兩個位置發出聲音並非一定就是想讓自己的人上,而是以此作為交換條件,在其他位置上討得便宜。
這兩個位置就暫時擱置下來。
這可不是什麼好現象,陸政東深知以妥協求團結則團結亡,以鬥爭求團結則團結存,他雖然現在需要申國中的支持,但是現在縣裡他已經能夠完全控制局面,所以也不會無原則的讓步。
「事前我對來自各方的阻力也是有很充分的準備,但是現在看來阻力遠比預想的大。今天從上班到現在,要麼是說情的電話,要麼是本人找上門來,我連做事的時間都沒。不但縣裡的這些部門領導都來找我,連市裡不少部門的領導都來打招呼……」
人事安排便從縣委辦開始,縣委這邊主要以陸政東的意見為主,重要行局也基本由陸政東點將,或由陸政東和申m•hetubook.com.com國中商量確定。
「但凡是改革總是要觸動一些既得利益者,阻力那就不可避免,但不能因為來有阻力,就影響機構改革的工作大局,影響宜藍的發展進程。」
陸政東看邱智慧情緒不高,就問道。
邱智慧也不由暗道,申國中看樣子是不安分,但是申國中和了看重的比起來,格局還是小了很多,只會耍點小手段,陸政東卻是善用陽謀,這很多撤掉或者變為企事業單位的是政府部門下屬機構,一轉移下去,縣裡包括申國中在內的領導承擔的責任就更大,這樣又是進一步把申國中這樣有些想法的人套得死死的,申國中等人若是在機構改革這個事情上不作為,那領導責任就是在申國中等人那裡,若是有什麼不好的想法,那就是不顧全大局,市委市政府的板子第一下就會落在申國中等人身上,這樣是讓縣裡的主要領導都動了起來,既有利用機構改革的順利推進,也讓申國中等人根本就不能拿這件事做文章,陸政東也是當縣委書記不久,但是處理起這樣的事情來是舉重若輕駕輕就熟,顯得手法很老道,還真是老謀深算……
也正是因為如此,才催生了黨政部門招聘人員實行公務員考試,但是越是時代發展,公務員這個既體面又實惠的職業就越吃香,就是進行公務員考試,各地因人設崗,定向招聘,篡改成績等等徇私舞弊乃至為了把關係戶弄進黨政部門不惜以身試法成為階下囚的報道都屢見不鮮,由此也可見要裁掉這部分關係戶有多難,在這樣的大背景下,陸政東也只有在自己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儘可能多的保留一些人才……
這些人中,知道自己沒有什麼關係的,也就死了這條心,對自己前途最擔心的,是兩種人,一種是有關係,能力不咋樣的,這樣的關係無法完全保證其這回能安全渡劫成功,還有一種人是沒有什麼關係,但自身能力比較突出,希望能在這條道上有所作為的,這兩類人是鬧騰得最厲害的……
「陸書記,昨晚開的會和圖書,現在滿世界都知道會議的內容,這工作怎麼開展啊。」
不過這些事情他不能講,而是對邱智慧說道:
「關於這方面的問題,我有一點想法,在這個問題上組織部要抓大放小。所謂的抓大,就是組織部重點要放在這些領導幹部的安排上,就是這樣,你面臨的困難也不少,這一回是按照年紀一刀切,許多老幹部必須退下來,又非心甘情願,那麼就要在待遇上做做文章,如何內退,內退享受生命待遇,這恐怕是這些人最為關注和看重的,在這方面你要多下功夫,還有就是撤掉單位的一些年輕幹部,要保留一些能做事肯做事的優秀幹部,這些幹部一部分充實到縣裡其他部門,一部分充實到鄉鎮基層作為後備幹部,我們宜藍有一個觀念,就是打死都不想去鄉鎮工作,如何調動其積極性,是你需要思考的問題。其他一些無法安排的年輕幹部,那就送出去培訓……」
而對於年輕的幹部,陸政東是有所想法的,每一次機構改革裁掉的人員實際上多是沒什麼關係又是在實際工作中挑大樑的,這是最為現實的問題,這也是每一次為什麼精兵簡政之後,要不了多久,人員又重新臃腫起來,並且人員比之前更為臃腫,主要原因就是,真正該精簡的人並沒有精簡多少,而這些精簡了的人離開之後工作就要受到影響,不得已又要重新招進這樣的人,而在進這部分人的同時,又一批關係戶也會搭順風車進入。這也是機構改革,人員精簡無數次,卻根本就沒有取得實際效果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陸政東微微點點頭,機構改革之所以難,難就攬難在盤根錯節的關係上,能在這些部門工作的誰又不認識幾個領導?就是招聘的臨時工,沒有關係能當上臨時工?
然後又決定為了儘快完成機構改革,把不穩定因素消滅在萌芽狀態,最大限度地減小來自各方的阻力,會議確定從組織部、紀委、縣委辦、人事局抽調幹部組成若干個機構改革小組展開工作……
末了陸政東還是面色凝重的說道: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