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卷 三朝會盟
第68章 止戈(五)

「禮部找個機會放出風聲,孤要親征宋國!」趙誠剛一落座便嚷道,「孤雖心有餘而力不足,不過只要我們拿捏合理,讓宋主感到壓力,否則他在臨安府獨享太平盛世,孤很不高興!」
耶律楚材決沒有任何私心,趙誠相信這一點,中書令王敬誠也相信這一點。但是別人卻不相信,或者不願相信。中興府被察合台包圍期間,城內的謠言四起,其中就有關於耶律楚材的,這大概是耶律楚材等人輪番換主人的行為為一些人所不齒吧?況且那些從北方南下在大秦國為官的人,個個身居高位,鹽鐵使陳時可、市舶使趙昉、戶部尚書劉中、禮部尚書高廷英等等皆被當作是耶律楚材一系的人,假如大秦國朝廷有派系的話。
樞密院同月正式成立,專事軍事決策、練兵、邊防、反間等等,耶律楚材自除中書左丞的職位,專事御史中丞之職,監察百官。自此,中書、樞密、御史台三足鼎立,又有鹽鐵、市舶執掌兩大財權。
下了朝,趙誠回到自己的御書房,三位正副宰相和新任的樞密使何進跟在他屁股後面。
中書省自王敬誠及以下皆有獎賞,只是眾官員們收到獎賞時已是來年的春天,因為趙誠很窮,官倒是提拔了不少。
這大秦國最有權力的幾個人正一心一意地算計著別人,而遠在臨安府的宋國皇帝趙昀也在密切關注西北方的最新軍情,只是由於道路阻隔,趙昀還暫未收到秦軍大勝的消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秦王趙誠春天時的提議只不過被他一笑了之。
「高,實在是高!」趙誠不得不表示讚歎,「咱們替宋人報了這個大仇,宋人理應有所報答嘛!」
「殺人不過是小事,但亦是大事,孤自立國以來還未判一府首長死罪,不殺王貞不足以平民憤,晉卿可有異議?」趙誠點頭道。
「啟奏國主,如今戰事已停,而我河西家園摧毀,百姓雖已返回,然缺衣少糧,而各地府庫又無多餘錢糧。故,如今最緊要的事情莫過於救濟河西二十萬嗷嗷待哺的百姓,況城池修繕和*圖*書亦需大筆的錢糧。」
能入得了趙誠的御書房,才真正稱得上是大秦國真正有權力的重臣,眼下無數的人想擠進來。
王敬誠將責任攬到自己身上。耶律楚材的臉色變了變,這件事有些如今有些敏感,中書省決策失誤雖屬實,耶律楚材也脫不了干係,但那麟州知府王貞擅自逃跑,卻讓耶律楚材成了眾矢之的。原因無他,那麟州知府王貞是隨他耶律楚材南下而歸附趙誠的,耶律楚材保薦了一批人,其中也包括西涼府的知府嚴耕望,一個逃跑令百姓慘遭毒手,一個驚慌失措被隴右軍總管衛慕就地正法。
眾大臣們惴惴不安,他們從趙誠這淡淡的話中聽出了不滿甚至憤怒。中書令王敬誠連忙奏道:
「在下陽謀不行,這陰謀還是里中好手。」王敬誠有些得意。
眾人心裏直打鼓,趙誠剛剛說要偃旗息鼓,這回又說要大動干戈,不知真假。唯有幾位宰相們知道趙誠這不過又是恫嚇別人,只是不知道這是長袖善舞還是竹籃打水,當然金國皇帝一定很高興。
「寬限一年?」趙誠覺得自己太過仁慈,「命禮部將秦金兩國去年所達成之盟約當著金使的面宣讀,限其十月底前將銀子送到,否則我朝大軍即刻出潼關。」
趙誠這是明知故問,金主完顏守緒答應得倒是爽快,只是完顏守緒哪裡這麼快能籌集到這個數目,所以正想未償于宋。金使烏古孫仲端這次來正是為了這事,能拖就拖,能欠就欠,最好的結果就是正如趙誠曾經所提議的那樣,共同施壓讓宋人出這筆錢。
「臣以為宋主遲遲未有答覆,當然是因為這實在有些強人所難。我朝不如給宋人一個台階……」王敬誠道。
「國主,不如命刑部立即審結王貞一案,結了案便無人再說什麼了。」高智耀道,「一天不結案,百官私下裡必議論紛紛,以為朝中有人阻攔,對耶律大人不利。」
「國主,那宋使亦在我中興府,已經致函禮部,欲辭謝歸國,國主有何旨意?」禮部尚書高廷英問道。
和-圖-書此時的趙誠,心裏很是不平衡,自己的國家經不起折騰,但宋國富庶令他垂涎三尺,始終認為宋國應該付出點代價。
等滿朝大臣們的阿諛奉承立刻消停了下來,趙誠這才像是醒了過來:「諸位都說完了?若是說完了,那麼我們來談談正經事情。」
市舶使趙昉也出班奏道:「自去年入秋以來,西域商道阻滯,朝廷關稅無以為計,而國內商戶又因戰事而停業甚多,估計今年商稅驟減。臣觀我朝今年酒戶數目增長極多,不如增酒稅一成,只因釀酒本需耗費糧食無數,而今又舉國缺糧。」
秋八月底,原麟州知府王貞被斬于御街口,秦王詔告天下百官,引以為誡。那耶律楚材卻未因此而記過,相反秦王卻常常當眾誇讚他為國之柱石。
「是!」王敬誠道,「國主春三月出征前向宋使所提議的,有些強人所難,宋人怕是不會輕易屈服。」
耶律楚材想辭官,趙誠不相信耶律楚材真想辭官不幹了,他這是以退為進,讓趙誠明確地表態,以證清白。耶律楚材很顯然與許多人一樣,對名聲看得比性命與官位要重得多。
耶律楚材是摘果子的人,那些本地出身的官員會這麼想。這當然是門戶之見,卻不知道趙誠不僅是欽佩耶律楚材的才幹,還有更長遠的打算。
「樞密院已經設立,將來凡有關軍事的皆歸何進簽署。另孤已經命郭德海暫時留駐京師,協助何進組建樞密院。」趙誠道。
「臣等遵旨!」王敬誠連忙道,樞密院主管軍事,他不願被趙誠認為自己抓權不放,事實上他也管不了那些將軍們,「先前京師被圍,臣執意從麟、府等州調兵,以致彼處防守空虛,終為劉黑馬所趁,臣所慮不周,願國主降罪。」
「至於眼前需朝廷救濟的百姓,則是最棘手的事情,市舶司可通告各地,全國糧商實行限價令,糧價不可高於豐年時的三成,否則用重典,糧商販賣糧食亦可全部免稅;若是境外有糧輸入,朝廷不僅可免稅,亦可加錢贖買,朝廷鼓勵外糧內輸;https://www.hetubook.com.com全國禁酒一年,凡有私自釀酒者官府可緝拿充公,孤以身作則從今日起,哦不,從明日起滴酒不沾,以為表率。高廷英,你們禮部與金使洽談,金國可以以糧食償還所欠白銀。」趙誠最後決策道,「各地官府不可坐等糧食,各顯所能,籌集糧食,凡是那些遭受戰火侵擾的州府,若是治下百姓可安然渡過飢年,而無大亂,吏治考評從優。」
秦國暫時放下了刀箭,氣象越來越像一個真正的國家,開始了自己的興盛之路。
來到這御書房,君臣各有一個座位,也沒有上朝時那麼拘謹,還有茶點供應。通常在這間並不大也並不奢華的御書房裡,不僅決定著帝國最重要的決策,同時也是無數陰謀詭計誕生的地方。
他方才聽眾大臣們吹捧,個個恨不得一鼓作氣兵指中原,一統河山。他擔心趙誠被勝利沖昏了頭腦,受了臣子們的盅惑,繼續窮兵黷武,令民不聊生。
「從之有何妙計?」趙誠頓時來了精神。
「此議雖好,但釀酒不比它途,只要家中有糧谷者皆可自釀,故歷朝禁者多,征榷者少,這如何征法?不過取民過甚罷了!」趙誠道,「去年亦有此策,然禁酒令不出中書省即不了了之。開源節流,得想些辦法,既不加重百姓負擔,又可充實國庫。」
耶律楚材只好起身,擺明立場道:「臣不敢有異議,殺之以儆效尤!」
秦王趙誠回京后的第一次上朝,迎面撲來的是一片歌功頌德與無數棘手的政事。
同時,秦王又褒獎陝西行省梁文及延安府丁仲禮、河東行省吳禮維持有功,各賜黃金二十兩、白狐裘兩件、馬二十匹。
「回國主,那金使此番前來正是為了這事,據臣所知,金主向我朝請求再寬限一年。」禮部尚書高廷英奏道。
「自古身居高位者,眾目睽睽之下,稍有差錯,往往成眾矢之的。」趙誠道,「晉卿你我相交多年,相互間也知根知底,卿是何等樣人,孤比這朝中所有人都清楚。何必稍遇不順,即以辭官相脅?你起來吧m.hetubook•com•com,有道是身正不怕影子斜,晉卿何必在乎別人的議論。」
「晉卿多慮了,孤當然知道民間疾苦,至少五年內不言兵事。」趙誠道,「不過國雖大忘戰必憂,軍備不可一日鬆懈。」
何進道:「國主說的是!四方館有上報,先前蒙古人從西域南下時,河北漢軍亦有所行動。只不過漢軍豪強們心有顧忌,又各有打算。密間奏報說那張柔從保州南下至真定府花了足足十天的時間,會同史天澤等軍又花了二十天才至黃河北岸,故此戰未戰卻已輸了。渡河時金忠孝軍蒲察官奴殺到,河北諸漢軍豪強溺死者不下三千五百人,漢軍豪強遂停駐衛州觀望,那濟南張榮借口投靠宋人的李璮侵蝕他的地盤按兵不動。金主有此大勝,軍勢大漲,卻暫無力渡河北上收復失地,轉而去攻淮東招信軍,與宋將趙葵互有攻守,如此看來,金宋世仇越陷越深。」
鹽鐵使陳時可亦奏道:「稟國主,我鹽州產質優價廉之青白鹽,乃我朝稅利之大戶,然自春季兵戈迭起,鹽路不通,鹽販不敢多買。而我河東解州亦產解鹽,彼鹽雖粗鄙,然市價沽值甚高,幾與鹽州上等的青白鹽同價,河東鹽商多有怨言,無利可求,往往捨近求遠採買青白鹽,令河東解鹽無處售販。又因河東北路為劉黑馬所佔,河北諸地又各有諸侯,關卡繁多,鹽商販賣無利可圖,解州製鹽之灶戶百姓,又身無它技,無以謀生苦不堪言。此乃朝廷鹽業之困也。」
「你告訴他,孤準備與金人聯軍南下飲馬臨安府!」趙誠佯怒道。
戰事初歇,趙誠高度緊張的心神真正松馳了下來,才發覺滿身疲憊。小別勝新婚,昨夜與自己的愛妻在床上折騰了一夜,今天早晨又聽著滿朝嗡嗡叫,就如同聽著催眠曲一般。
「臣抖膽進言,我大秦國此事雖大勝,然國庫空虛,百姓亦疲憊不堪,正是與民休息之時。國主萬萬不可聽取他人的意見,繼續用兵。」中書左丞耶律楚材進言道。
趙誠和自己的心腹們繼續討論著國家大事。
「臣有愧於國主信任!」耶律m.hetubook.com.com楚材取下自己的官帽,長衣撩倒,跪在地上,「賊寇遠來,王貞擅自逃跑,致使百姓慘死,此等罪行當誅殺以謝天下萬民!臣亦願辭官謝罪!」
趙誠高坐在勤政殿的寶座上,任憑大臣們你方唱罷我登台的表演。眾大臣吹捧了半天,發覺寶座上沒有聲響,這才發現趙誠微閉著眼好像是睡著了。
趙誠的目光從御案上一掃而過,案上堆著的奏摺有不少都是彈劾耶律楚材的,這怕是大秦國正式立國以來,他所見到的第一次這麼奏章彈劾同一人的。那些大臣們找不到耶律楚材貪贓枉法的證據,便拿他舉人不當來說事。
「遵旨!」大臣們齊聲道。
「從之真是大才,在下愧不如也!」耶律楚材與高智耀、何進三人相視一笑,恭維道。
趙誠準備嚇唬一下金使烏古孫仲端。
趙誠有些頭疼:「去年秦金兩國盟約,彼方欠我朝一百萬兩白銀,是否已送到?還有歲幣銀和絹布呢?」
「國主不是將那察合台生擒了嗎?不如順水推舟送給宋人,以為替宋人報了川蜀百姓被蒙古人屠戮之深仇大恨,想必辛卯慘禍至今仍令宋國朝野傷痛!」王敬誠拱了拱手道,「宋人若是得了蒙古可汗,必感欣喜付之太廟慶祝,斬之以謝天下百姓,也可讓宋國百姓得以安心。宋國朝廷何以報答我朝?如此一來,宋人輸我朝白銀布帛以為酬謝,也是有理有據,而並非是懼於我朝,保得宋國朝廷臉面。再加上秦金兩國似有聯手之意,還怕宋人不就範?一文一武。至於銀兩布帛的數目我朝也可稍稍退讓,過猶不及也。」
「如此一來,正好為我朝所利用。」高智耀欣喜道,「無論如何,當今天下大勢,我朝居於最有利地位,金人有求於我,而漢軍豪強也驚懼我朝興師問罪。如何逼宋人就範,還需有個周全之策。」
「宋人當然不會輕易答應,彼方雖文恬武嬉,這等不戰而示弱之事有損皇帝臉面,輕易地答應孤,那豈不是辱國?」趙誠輕笑道,「不過事在人為,料金主對宋國的財富早就覬覦多時了,孤不相信完顏守緒不會不動心。」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