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第二百一十章 大雨滂沱後勤營

同樣看到天氣變化的王鵑不在自己的騾子上坐著了,跑到了張小寶的騾子上,坐在張小寶的前面,這樣下雨的時候就不用擔心前面和後面都被澆濕,打一個大傘,兩個人還能互相依靠取暖。
步兵也分出一部分跟在佯攻丹巴騎兵的後面,造出聲勢,一人起一灶,換伙旗為隊旗,驅民向金川城,其餘步兵分一營南北成勢,拉寬兵線,主力步兵微向北移動,到弱水河岸,陳兵修營,偷砍木柴,晝夜做船,斜對金川城。
別說是君讓臣死臣不得不死,就算是身為大唐一員,也得去打,望江死難的百姓還等著呢,這是民心和尊嚴的問題,讓人欺負了不還手,下次人家還欺負你。
如果是個人都能有一個的話,別的國家還能沒有?這玩意可是要命的寶貝。
「恩吶!」郭圖點頭應了一聲。
「永誠,這是朝廷來的旨意,看看吧,出去與郭將軍見上一面,你就回來繼續忙當地的事情,如需調用常平倉,可到益州府去取,拿了記得寫成奏章送到京城。」
張忠也被兒子的話說的熱血澎湃,平時他沒少舞舞劍,練練弓,再想到兒子和兒媳婦又不衝到最前面,也放心不少。
張小寶搖了搖頭:「爹,不去怎麼指揮?此次出兵只有一萬五千人,分十五個加強營,劍南道出動五營,其餘十營從山南西道而來,人太少了,必須是突擊,贏了一切好說,輸了若是有一點點後勤上的事情,那責任就得擔下來。
或許是站在路中間的人也考慮到了身份問題,從懷中掏出來一面旗幟,收起望遠鏡,兩手把旗給拉開,讓隊伍中的人可以看到。
畢老頭等人說三天後兵發,結果只等了兩天半人就到了,似乎就選擇了翼州這邊最難走的路過去,大將軍郭圖等在河邊,讓張忠出去。
張小寶看到聖旨的一刻就知道出發的時候到了,他和王鵑必須要跟過去,不然在沒有通訊條件的情況下,戰場形勢變化莫測,很容易出事情,把手上的計劃書給父親遞了過去。
前插騎兵繞城而過,阻西來援之敵,引民入城,圍而不攻,耗金川糧草,待敵四面調兵圍剿,西北牽制輕騎南下,劍指金川,到金川渡河回撤,正西騎兵繞路與其回合同渡。
「小寶,要下雨了,真是出師不利,希望咱們的安排能起到作用,我就納悶了,你怎麼就知道能下雨。」
郭圖看上去四十來歲,鬍子不短,連腮到耳,與張小寶和王鵑想象中的儒將靠不上邊,說話也是直來直去,對張忠沒有任何恭敬的意思,聽起來就好像是對張忠不停地質問,問他有沒有準備好糧草。
※※※※
翌日,中午的時候,天變得陰沉沉的,當地熟悉天氣的百姓知道,要下一場雨了,不打,估計在晚上的時候就能停,會讓潮濕而燥熱的天氣涼爽幾天。
騎在馬上的郭圖抬頭看看天,卻是臉也跟著陰沉下來,真https://www.hetubook.com.com要是下一場雨,別說十天的時間到金川一帶了,就是彭州也別想到,還得在劍南道艱難行進,每多耽擱一天,就容易讓吐蕃提前發現一天。
佯攻丹巴騎步兵渡河向西奔逃,嘗試引丹巴派兵欲與金川本城軍士及來源之敵形成包圍圈。
「不說這個了,又不是我領兵,戰場形式瞬息萬變,誰也無法把握的那麼好,尤其是在不清楚敵方將領資料的情況下,萬一丹巴有一個看到機會也不動,龜縮在城裡的將領,那所有的布局全完了。
郭圖的腦袋微微搖動了一下「不行,步兵過去,騎兵若是幫著託運東西速度就更慢了,或許到了金川的時候,吐蕃已經把兵力布置好,只等我們進攻,那時騎兵的優勢便用出來。
本將所擔憂的是糧草能否跟上,若是大軍到處,五日內糧草還不送到,本將定不會饒了張忠,通令全軍,加快速度,趁下雨之前多趕上一段路,最好走出下雨的地方。」
張小寶騎在騾子上面往前走的時候嘟囔。
張忠還在和方司馬研究怎麼能讓當地的百姓過好日子呢,就被人通知接聖旨,宣旨的人就是姚老頭,沒有任何架子,也不用擺什麼香案,把聖旨往張忠手中一送,說道:
張小寶哪能同意這樣的政策,說道:「不成,絕對不成,就是白給我我也不要,弄不好修路的錢也要咱們出,賺誰的去?又沒有過路費可收,最好是給一個邊境自由買賣的旨意,海里的還有陸地上的都可以。」
「將軍,將軍,好事,大好事兒,這是翼州後勤營的人在前面給準備的休息之處,他們搭好了避雨棚子,還熬了肉粥,讓我等過去休息,他說還有葯呢,怕生病。」
王鵑把自己的作戰計劃說完了,心中就舒服了,在騾子上晃蕩著跟隊伍往前慢慢走,這道想走快也走不了。
張小寶點點頭:「差不多,管他怎麼想,我們就過我們的日子,多虧我提前準備了,果然有不少馬,那地形適合跑馬?也不知道怎麼想的,從這裏到金水那裡的金川城,估計有一百五六十公里吧?
或者是金川的將領是個缺心眼的人,看到敵人來攻打,在明明不清楚敵人兵力都多少的時候領兵出來渡河強攻造船的步兵大營,同樣會讓計劃被打亂。」
「知道,畢爺爺不讓說,而且說了也沒用,想不來難道就能不來?爹,您別操心這個事情,都安排好了,孩兒這有一份經濟建設的計劃書,您看看,孩兒與鵑鵑一段時間內不能陪在家人身邊了,得跟到前面去,爹,您照著做就行,不用怕出事兒。」
啪的一聲,張忠生氣地把計劃書給拍到地上,指著張小寶說道:「你,你,你竟然連這麼大的事情都不與我們商量,你,你要氣死我不成?打仗的事情,你當花點錢便可以?與治理地方一樣容易?你讓我…和_圖_書…你,哎……」
「尊令。」參軍也知道讓步兵突進容易讓吐蕃提前發現,如果真聽了自己的話,出事情那自己也擔待不起,只好聽命行事。
他拿批條,別人找他合夥做買賣,賺了錢五五分成,那時別人也勸我,管家裡要修路的頭包或者是二包,可我不喜歡賺錢,要不我們也要一個修路的政策?」
就在郭圖不知道把一肚子火氣發到什麼地方的時候,前面終於出現了一塊平坦的地方,那裡已經搭好了棚子,棚子中生起火,被風一吹,還能聞到飯菜的香味。
他們哪裡知道,張小寶不告訴家人是不想讓家人擔心,何況就是告訴了也沒有用,還是落在他和王鵑的身上,何必多一份苦惱。
「郭將軍這邊請,這裡有茶水和小點心,郭將軍一路辛苦了。」這裏的負責人恭敬地對郭圖說道。
「哦……原來如此,可他家的人跑到這裏幹什麼?」郭圖一聽水雲間就知道是誰了,心中疑惑更盛。
張小寶和王鵑這邊該穿蓑衣的穿蓑衣,該打傘的打傘,就連騾子身上也罩了一層油布,迎著風雨繼續前行,速度甚至是比前面的軍隊還快。
「你們是怎麼過來的?」郭圖問道。
半個時辰之後,被雨水浸濕的道更難走了。
張忠找到兒子和兒媳婦的時候,兩個人剛把一份計劃給寫出來,王鵑寫的是押糧的,張小寶寫的是當地治理。
何況孩兒和鵑鵑只負責後勤,不到前面與人拼殺,也不出境,最遠也是到邊境的地方尋安穩處躲起來,誰會把目標放在兩個孩子身上?」
隊伍又開始往回返,只不過張小寶和王鵑帶一眾人留了下來,看了看離開的隊伍,招呼一聲,於後面跟上。
「小寶,這份聖旨你可知道?」張忠心中的氣不小,一進門,看到兩個人就對張小寶沉著臉問道。
張忠說著說著,突然嘆息了一聲,他自己反應過來了,兒子、兒媳婦說與不說結果都是一樣,皇上讓你來這邊做事情,不來行么?兩家人就算是提前知道了,又能做什麼?最後還是落在兒子、兒媳婦身上。
雨終於是從天上落下了,郭圖的隊伍沒能走出這片降雨的區域,別說是人和馬走在不好的路上,就是跑車開在高速路上,也別想躲過去,降水範圍太大。
穿彭州過境,我看他們怎麼在十天中到地方,從圖上看,那裡有一坐小山,就是當時爬的最難的雪山,繞邊走難道就行了?」
王鵑同樣騎一頭騾子,手上還捧著一個沒有成熟的小清蘋果咬著,又苦又澀的她吃的還挺香,順便給張小寶解答一下問題。
「我就想不明白,劍南道的人不派,為什麼非派山南西道的人過來,別看挨著,對氣候也未必能熟悉。」
參軍這下放心了,說道:「將軍,那是張家的旗幟,就是負責此次後勤的張忠張刺史家中的特殊的旗幟,就是水雲間。」
說過話,張忠轉身和*圖*書回去換衣服,其實就是找兒子和兒媳婦問,究竟怎麼回事兒?打仗可不是兒戲,萬一出了事情,擔待不起。
參軍一聽到這個,想起來個事情,湊到近前說道:「將軍,您確定是稻苗?是不是非常好玩的稻苗,有大大的眼睛和細細的胳膊?」
「我估計也是,朝廷根本拿不出來這麼多錢還,要什麼政策呢?一個減免稅收的?不好,稅收該交就交,不交國家也少錢,最好是茶馬貿易上的,我記得我家以前住的院子中的一個比我大三歲的人,他就是依靠從他爸那裡要關貿的批條賺了不少錢。
張忠換過一身衣服,帶著兒子和兒媳婦一同到河邊去見郭圖,隊伍不小,五十六個護苗隊的人還有三十個內院的人,以及從李珣這裏借到的二百護衛,加上其他閑人,用了一個多時辰就見到了大將軍郭圖。
小令應了一聲,匆忙往前跑去,不等他到地方呢,那裡就有人迎了出來,站在路當中,同樣舉著個望遠鏡往這邊看。
參軍也跟著愁,騎馬來到一側提議道。
郭圖登時就懵了,旁邊的參軍叫了兩聲才恢復過來,不敢相信地說道:「啥?後勤營的?他們怎麼就跑到前面去了,還搭好了棚子,走,隨本將過去看看。」
根本不用他多說,一萬五千也努力地趕路,希望找到一個舒服的地方休息,至少也要把帳篷紮起來,現在這樣狹窄的地方連帳篷都不能扎,旁邊就是山,水不停地衝下來。
張忠壓下心中的不舍,拍拍兒子的肩膀說道。
郭圖拿起望遠鏡觀望,對旁邊的小令說道:「過去看看怎麼回事兒?」
等軍隊前面的隊伍進到了棚子當中避雨的時候,郭圖也找到了這邊的負責人。
「呀?千里眼?前面是幹什麼的?怎麼也有千里眼?誰泄露出去的?」郭圖透過雨幕,和前面的人看了個對眼,這下子就不是難受了,而是氣憤,千里眼難道誰都能有?軍隊當中都是有記號的,誰手中有都入了冊子。
張小寶說這話的時候非常感謝這個時代,別說是武人,就是文人也尚武成風,生活在這個時代舒服多了,根本就不存在被人欺負了而不敢還手的事情,你殺我一人,我屠你一村,不然高麗和日本能稱臣?
張忠的反應讓三個老頭更加確信張家的兩個高人就是張忠的主心骨,不然怎麼能如此冷靜?
這一刻張小寶突然有了一種莫名的興奮,就好像自己曾經失去了依靠一個人尋找道路時候一樣,不害怕,更多的是充滿了信心,與對未來的期待。
剛才的小令此時到了前面人的近處,一番交流之後,高興地跑了回來。
※※※※
當然,兩個人所帶領的隊伍就是作戰能力也要遠遠高於前面的軍隊,別看不到三百人,收拾前面軍隊千八百人沒有任何問題。
想到這裏,郭圖得問啊,不問明白了總覺得心中多個事兒,此時他後悔在翼州時對張忠的態度和圖書,本以為張忠一個文官能如何,現在明白了,看看那棚子搭的就清楚,進可攻,退可守,竟然是以行軍布陣的方式搭起來的。
「快,快,再快,找地方避雨。」郭圖臉上的鬍子全被雨水給打濕了,身上的盔甲裏面也同樣透了,用手抹了一把臉大喊道。
郭圖努力地看那個人的旗幟,眉頭挑挑,問道:「誰知道那是什麼旗幟?畫的人不人鬼不鬼的,模糊著看上去,就好像一根……稻苗?」
※※※※
激動了一會兒,張忠把聖旨捲起來,人也冷靜了,點點頭說道:「張忠接旨,這便去見郭將軍。」
等專門為了吸引人的步兵匯合的時候把馬分給步兵,到那邊吸引完了,打完丹巴的人留下一小部分划船南下一段路等待,讓有了馬匹的人利用速度繞一圈向南渡河,或許還能多回來幾個。」
吃驚的不僅僅是郭圖,其他的將軍包括士兵都對看到的事情感到不可思議,頭一次聽說負責押送糧草的人還管這種事情。
隊伍前面的人此時已經停了下來,警惕地看著這個人。
張忠也不和對方至氣,大略地答上幾句,見面會就算完畢,郭圖傲氣凜然地帶著隊伍匆匆而去。
張忠名義上是這次事情的負責人,自然由他去與郭圖說話,張小寶和王鵑則在一旁陪同。
張小寶不知道這種軍事上的事情,聽著王鵑的話,嘆了口氣說道:「果真是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我不懂打仗的事情,可如果按照你那麼說,不如給先前佯攻丹巴的騎兵配雙騎或者是三騎。
王鵑自己無法去前線指揮,只能是紙上談兵過乾癮,說著說著,說到後來就不出聲了,那意思就是,另外一部分隊伍放棄了。
小令興奮地對著郭圖報告。
「大將軍,不如讓步兵輕裝先行,到地方把當地的村落看住,接著燒田,讓吐蕃先亂一陣子。」
「我兒啊,既然如此,那就去吧,切記,小心再小心,零號隊的人帶去,爹把其他護苗隊的人也抓緊時間訓練,缺人也能湊合著頂上,記得多帶內院,爹等你們給望江百姓報仇歸來。」
到那時,驅逐百姓一營迅速集結回撤邊境,合而為一騎兵部隊連同紮營部隊乘船順弱水飛速而下,強攻丹巴,打下來就從成都那邊撤回來吧,放到丹巴西面的牽制部隊,要麼成功與攻打丹巴部隊匯合,要麼就是……」
話里的意思表達的非常清楚,那就是張忠你還是在翼州當你的刺史,後勤的事情你不要管,容易管出岔子,你不是想解決當地百姓生活嗎?沒有東西到益州去領,拿多拿少你自己看著辦,告訴一聲便可以。
張忠的表情被姚老頭等人看在眼中,非常滿意,說明張家的兩位高人沒有告訴張忠,就連小寶與鵑鵑也沒說,保密做的不錯,父子之間多能如此,好啊。
這可是在大唐境內,自己都沒有派出去斥候,人家能搭出來這樣的陣勢,說明平時和*圖*書早就習慣了,根本不是刻意為之,難不成張家還是世代軍旅出身?
此地負責人不好意思地說道,似乎他真的做的不夠好一樣。
結果兒子撿起來的計劃書,張忠皺著眉頭問道:「我兒啊,就在翼州獃著指揮,不去不行嗎?刀槍無眼啊。」
王鵑是最了解政策的好處的人,有了政策就有大把大把的錢。
等騎兵隊伍一旦繞過大山,追上前面步兵后,騎兵分兵,一部分向北,再向東過弱河,騷擾可能出現的西北方向的援軍,一部分向下,不管周邊村莊,強行插|進,直奔丹巴城,佯攻。
「回將軍的話,提前過來的,主家吩咐,初秋多雨,為不耽擱大軍行程,提前布置,遇雨則出,無雨則隱,保證我朝大軍暢通無阻,不負後勤營隊之名,匆忙搭建,多有簡陋,還請將軍包涵則個。」
※※※※
負責後勤的人跑到了軍隊的前面,並且把棚子和粥都給弄好了,後勤的人要是都有這種本事,哪誰是主力部隊?
要是沒有那些技術,李隆基還在為百姓的日子發愁,現在他輕鬆了,任何一個當權者,在知道經濟能發展起來的時候都會產生擴張的想法。」
張小寶抱著王鵑,使勁地喘了幾口氣,稍微舒服了點后說道:「我哪知道今天下雨,我只不過是知道四川這裏經常下雨,這裏的山多,熱氣流過來,遇到了山上海拔高度的冷氣流,加上山勢的作用,很容易形成降雨。
聽到姚老頭的話,疑惑的張忠把聖旨打開,是越看越心驚,來時不是說好翼州不易治理才把自己調到此地的么?怎麼一轉眼就要打仗?後勤?糧官?一點準備都沒有,哪來的糧食?
※※※※
下雨也好,讓郭圖見識一下什麼叫後勤,這一次咱們墊付了不少錢,估計李隆基不一定能還給咱們,弄不好就是給一個政策,我現在就想,到時候要什麼政策,政策可比直接給錢更好。」
郭圖怎麼聽都覺得這是在罵人,自己要是辛苦了,這裏的人算什麼?啥時候負責後勤的營隊狂到了這種程度?是,通常都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可說歸說,從來就沒見過,今天算是長見識了。
「錢多燒的,練兵唄,這裏的邊軍出動自然會輕鬆,可別處的兵不練練也不行,我估計李隆基這是有想法了,準備玩玩大的,要說起來,也有咱們的責任,誰讓咱們把地方治理的太好呢,尤其是很多民生方面的技術送出去了。
「到了金川就好了,那邊有一條大河,還有衝出來的平原,適合騎兵奔襲,換成我,我會讓步兵輕裝先行,後面的騎兵負責託運盔甲,步兵的任務就是看到一個村落屠掉一個村落,就算不殺人,也要把人關起來。
何況這次說是偷襲,本將卻沒打算真的要偷襲,一萬五千人,打一個金川就算打不下來,也能讓吐蕃不敢有大動作,到時把佔住的地方糧食一收,看吐蕃如何應對?我朝軍士,刀不利乎?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