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篇
第二十二章 未盡善也

馬鈞指著圖畫比劃了一下,諸葛亮這才明白他的用意——獨輪車往往前有一輪,後有雙架,可以隨時呈三角支撐,以穩定車身,弩車的設計可以照搬嘛,不就順利解決問題了?
馬鈞拱手為禮,囁嚅著道:「尚、尚有一請……」是宏輔說成,有什麼需求你儘管提出來。於是馬鈞提筆又寫下一行字——「是公所著《物理初言》,求借一觀。」
第一是質量太大,只能以車載送,倘若人力搬運,恐難持久,所以對於嶺南地區道路狹窄、崎嶇,難以行車的地方,運送起來就很困難了。他考慮按照是宏輔當年製造礮車的故技,將來嘗試把連弩分解為方便臨時組裝的多個部分,那麼由二三小卒扛著,就能跟上行軍速度。而且使用時若以一人操作,一人換匣,發射速度也會更快一些。
隨即馬鈞又畫了一張圖,並且標註字樣,建議放棄鐵矢,而以竹、木為桿,前後各包鐵頭作矢,如此則可減輕矢的重量,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射程。
然而馬鈞卻開始猶豫,提筆寫下一行字來:「侍郎連弩之要,在齒輪也,鈞試損益,然此非須臾可辦者也。」
諸葛亮指出自己新研製的連弩尚有四處不盡如人意的地方:
是宏輔微微一笑,於是指著馬鈞問諸葛亮:「此子可用否?」這回你覺得,馬德衡可以做你的副手,幫忙研製連弩了嗎?諸葛孔明略一沉吟:「亮請試之。」
是宏輔淡淡一笑,拍拍馬鈞的肩膀:「德衡,好生做,但得成功,必青史留名也!」
好在是宏輔知道他的弱點,當即吩咐:「取紙筆來。」你要麼寫,要麼畫,相比之下還不那麼浪費時間呢。
和圖書麼樣,既出大言,你來試試?
第三是成本比較高,弩具上運用了整套六枚齒輪,暫時以銅鑄造,這年月銅可鑄錢,或名為「金」,所以僅僅這些齒輪的花費就很昂貴了。即便將來更為鐵制,要求齒輪可以精確咬合,亦非普通匠人所可辦也。基本上造這一台連弩的費用,可制強弓五張、勁弩四具。
一時間張口結舌,無言以對。是宏輔揶揄道:「德衡曾雲擅機括,因此而重算學,得非誆吾耶?」隨即又怕嚇著了這小孩子,趕緊溫言撫慰:「可直言無妨,吾不罪卿也。」
對於諸葛連弩,馬鈞「言作之可令加五倍」,是吹牛嗎?其中有多大水分?根本就沒人知道……
馬鈞說的這句話,是宏輔其實很熟悉。他為什麼要巴巴地把馬鈞叫來同看連弩演示呢?並不僅僅因為馬鈞是名傳千古的發明家。在原本的歷史上,諸葛亮所制連弩,也不知道是什麼原因,很快便外泄到了曹魏,馬鈞見著了,當場就是這句話:「巧則巧矣,未盡善也。」誇稱經過自己的改良,可以提高五倍效率。
諸葛亮涵養甚好,倘若換了一個人,或許當場就把馬鈞亂棍給打將出去啦。他卻只是微微哂笑,捻須不語——我不能貿然反駁,我老師還在旁邊兒哪,且聽老師如何斥責這個狂生。
是宏輔皺皺眉頭,心說我哪有那麼多的巧思?況且槓桿還則罷了,對於齒輪,那是一丁點兒研究也沒有哪。轉過頭去注目馬鈞:「德衡以為若何?」
再說了,好歹馬鈞在數算上的能力是經過趙爽肯定的,而在機械方面,起碼不是見了自己的齒輪布列圖就一頭霧水,諸葛https://m•hetubook•com•com亮正愁沒有合適的助手搞研發呢,再怎麼說,馬德衡助手之力還是有的。他又是自己的屬吏,不用白不用啊!
諸葛亮皺眉想了一想:「或可行也,然仍須試之。」我不是一拍腦袋就想到用鐵矢的,無論鐵矢的粗細、長短、重量,都是經過了反覆的計算和實驗,才最終定型,你這一句話就給我否了——我暫且還不能服。
你這套連弩的核心技術在齒輪驅動,要想大幅度提升效力,還必須在齒輪上下手——但這不是一兩天就能研製出來的啊,我就算心裏有些想法,沒有經過實踐也不敢貿然宣之於口。
隨即便問馬鈞,說你這兩點想法都挺不錯,但也僅僅拾遺補闕罷了,說不上對我的連弩加以多大改動,即便試製之後,計都敷用,所提升的射程和機動性也極其有限。你還有別的想法嗎?都說出來聽聽吧。
馬鈞正瞧著諸葛連弩,心癢難搔——他自從入都為官以來,事務煩冗,已經很久都沒有摸過自己最感興趣的機械啦——突然聽問,不禁愣住了。唉,怎麼這裏面還有我插話的份兒啊?不是要等你們忙完了才來跟我說事兒嗎?
是宏輔和諸葛孔明聽聞此語,表現各不相同。諸葛亮一開始期待地望著馬鈞,是抱持「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想法,希望馬鈞在某些細節上可以言及自己所未及思處,給自己以足夠的啟發。他可沒料到,馬德衡竟然直接就說「然未盡善也」——我當然知道這東西不夠完美,但你又有什麼本事了,竟敢如此輕視於我,沖冒上官?!
諸葛亮說了,這四個問題,某些我已經有了思路,和圖書只要給夠研製的時間和經費,並不難解決,某些卻還沒有合適的改進之法。所以我才先來演示給老師您看哪:「先生曾損益礮車,別有巧思,或能啟亮之智也。」
目前剿殺和收服武陵蠻、山越的軍事行動頗為順利,且待平定,檢其青壯為兵,便可配合水師,多道並進,以復交、廣——計劃在本年的下半年,于秋收前後發動攻勢。只是地處遙遠,兵員的調派,物資的運送,就需要好幾個月的時間,必須在此之前完成連弩的研製,並且大規模製造,時間可實在不多了呀。不管這馬鈞是真有本事,有想法,還是虛言誇口,言過其實,諸葛亮都願意嘗試一把。
馬鈞再揖告罪,便即坐下,把紙鋪在地上,先寫了一行字,呈遞給諸葛亮。諸葛亮一瞧,其文曰:「或減其重以便卒持,或強其力以盛其威,今似手弩而不便用,似車弩而難及遠,故謂非至善也。」
第二是準頭不足。一則為了便於連續發射,鐵矢無羽,很難保證平穩飛行;二則常用的弩上多設「望山」,方便瞄準,但連弩上的矢匣佔據了「望山」的位置,導致瞄準不便,準確度又大打折扣。
馬鈞的意思,諸葛孔明你造的這就是一雞肋。要麼做得再小巧一點兒,方便單兵使用,要麼乾脆加大形質,造成弩車,如今不上不下的,價值必然大打折扣啊。
哎呀,這句話倒說得還算順暢。
四就是射程還不能令人滿意。諸葛亮採納了是宏輔的建議,以麻雜絲,絞繩做弦,經過試驗,對於潮濕氣候的適應性很好,但其彈力終究比不上獸筋之弦。而且鐵矢沉重,也制約了有效射程。倘若是普通的四石六斗踏hetubook.com.com張弩,配以羽矢,怎麼著也能射到一百二十步開外才對呀。
可是誰想是宏輔聞言,卻不禁撫掌大笑:「吾得之矣!」
馬鈞乾脆在紙上畫了一幅草圖:「或、或可易行也。」諸葛亮接過來一瞧,只見用非常簡潔卻又規整的筆觸,勾勒了一具弩車,車下僅一輪,車後有扶把,就跟民間常用的獨輪車似的。是宏輔說好啊,如此一來,或許可以在崎嶇的道路上推行而前吧。
馬鈞接過紙,展開來一瞧,果然是諸葛連弩的結構圖。他翻了一翻,光盯著齒輪傳動部分仔細瞧了半晌,這才囁嚅著說:「以鈞意、意、意……」紅著臉抬起頭來,但見無論是宏輔還是諸葛孔明,都用期待的眼神望著自己,而毫無蔑視、嘲諷之色,於是一咬牙關,乾脆明說:「巧、巧則巧矣,然未盡善也。」
馬鈞實在技癢,於是肅容拱手,長長地吸了一口氣,竭力捋順舌頭,打算侃侃而談:「鈞以為,可、可、可、可、可……」越是噎住便越著急,越著急便越說不出話來。其實最近他在小吏面前雖然輕易不言,即便有話要說也盡量儉省,免得為屬吏所恥笑,但基本上已可順言無礙啦,只是面對自家上官和權勢熏天的是太尉,卻實在難以保持平和的心態——緊張之下,口吃的毛病加倍。
是宏輔前一世讀到相關記載,便深以為憾,此番既然得了機會,又豈有不讓馬德衡摻和連弩研發的道理呢?馬鈞想要改良連弩的具體時間不詳,但應該是在他中年以後,在此之前他已經改良過織機,製造出效率很高的翻車,發明了指南車和水力「百戲」,其機巧天下知聞。如今他卻還只是個弱冠青年,和-圖-書就是宏輔所知,並沒有什麼拿得出手的發明,那你無法「令加五倍」,哪怕能夠提高五成的連弩威力,我和諸葛亮就都得笑得合不攏嘴啊。
馬鈞猶猶豫豫地站起身來,跑到連弩前面,繞著連轉了三圈,仔細觀察,隨即把手一攤:「吾、吾……鈞不識其中機、機……」雖然話沒能說完,是宏輔與諸葛孔明皆玲瓏七竅之人,哪有不明白他所言何意的?孔明當即便從袖中抽出一捲紙來,遞給馬鈞:「此構圖也,德衡可觀,然切切不可外泄!」
難道說是太尉和諸葛侍郎召我前來,就是為的這具新連弩?不會吧……
然而可惜得很,他並沒有足夠經費來修改連弩。不僅如此,據說馬鈞還嘗試改良礮車,自己做了個可連發的小模型,可以把一些瓶子、瓦塊兒拋出數十步遠去。傅玄因為此事去找曹羲,說:「今若馬氏所欲作者,國之精器、軍之要用也。費十尋之木,勞二人之力,不經時而是非定……」朝廷應該試上一試啊。曹羲以為然,跑去稟報老哥、執政重臣曹爽。可是曹爽這路廢柴又懂個屁啊,「忽之,不果試也」,於是改良諸葛連弩和礮車就永遠只是個設想罷了。
然而諸葛亮卻搖頭:「其下用輪,礎必不穩,恐難射也。」先生您編纂《物理初言》,提過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的問題啊,射具若想及遠,並且取准,基礎必須穩固,輪子,還是獨輪,怎麼可能穩定呢?
諸葛亮說了:「今欲用之交、廣,自沅、湘而入,道路崎狹,車乃難行。若其更小,射止二十步爾,奈何?」你說得倒輕巧,咱們先不考慮弩車問題,就說小型化的問題,有什麼辦法減其重量卻保持甚至提升其威力呢?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