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卷 青史留名
第928章 遼王征程開始

何為大仁義?遇見一名將要餓死人,你遞上一個饅頭就叫仁義?就叫大仁義?嘿!只有當你自己也快餓死時,見遇到一名將我餓死的人,將手中僅有的一個饅頭遞上,這才叫仁義!這才叫大仁義!
成業六年四月,李林在荊州細作來報,劉表病故,荊州大喪,李林知道以後,大笑喊道:「天助我也!」當即起兵五萬,以張郃為帥,朱靈為副,徐庶為軍師將軍,兵發南陽宛城!歷史中為期百年的三國爭霸,徐徐拉開序幕,而遼王李林的征程終於開始……
李林仁義否?那麼多人擁護李林,那麼多的將士,文臣,士人,對李林中心耿耿,百姓更是愛戴李林,願意跟隨李林,不過在諸葛亮看來,李林的仁義,僅僅是小仁義罷了,不值一提,如今能入諸葛亮眼界的,唯有劉備!這種近乎于愚蠢、迂腐,但是卻暗藏玄機的大仁義,只有劉備,雖然仁義近偽,但是這才是諸葛亮需要的感覺,需要的愚蠢,因此,諸葛亮才說他愚蠢,因為他認為自己也是一個愚蠢之人。因為他要找一條少流血、甚者不流血,卻可平定亂世的道路,以德服人!
觀諸葛亮用兵就可以看出,諸葛亮尊王道重漢室,講究出師有名、大義為先,若是說李林,只求儘早平亂治世,除去個人情感,其實天下叫何人一統對他來說,都是一樣,因為他只要安寧,安定的生活,正是因和*圖*書為沒有人可以達到李林想要的生活,甚至是還有人想要葬送李林已經要接近的生活,李林這才自己站出來,願意平定天下,並不是迷戀權利,並不是喜歡掌控一些的感覺,就是為了自己的安定生活,甚至是世人的安定生活。
但是諸葛亮則不同,他更希望這個亂世是由皇室後人來平定,至於劉表外強中乾、沽名釣譽,諸葛亮看不上他罷了。偌大天下,附和諸葛亮心中諸多要求的,恐怕也只有劉備了……
不得不說,諸葛亮的理念是完美的。為何說完美,諸葛亮認為,長痛也好,短痛也好,無可厚非都是痛!若是打著平定天下的旗號,征戰四方。一統天下,或許確實可以平定這亂世,造福後人,那麼生於此時的百姓又當如何?成為平定亂世時鐵騎下的犧牲品么?
與很多有才德的人相似,初出茅廬的諸葛亮想得太過理想化,但這並不能說是他幼稚,相反,他心中明白得很。要平定亂世,那就不可避免的會有犧牲,既然他選擇了這條路,就說明他有了覺悟,做與不做,兩者乃有天淵之別!或許日後殘酷的現實會叫諸葛亮碰壁,但是眼下,他確確實實是這麼想的,所以諸葛亮選擇了劉備!
有了運河,南北疏通,不禁可以方便南北糧草的運送,還可以更加的有利於灌溉,疏通各路的水系,所以李林只好和_圖_書發動饑民,自己供應糧食,但是饑民必須要成為勞工,為李林自己,更是他他們自己挖運河,雖然這樣的提議立即迎來了一片的怨聲載道,甚至是嘲笑,但是在李林大腦中的歷史早就已經驗證了運河的作用,但是李林也知道挖運河的危害,所以不能讓民眾太過受苦,只好一點一點來……
這時,劉備出現了……首先,劉備是皇室後裔,而且有皇叔之名;其次,劉備往日曾救徐州。在外人眼中吃力不討好的事,在諸葛亮眼中卻不是如此。就如諸葛亮說的,劉備,也是一個愚蠢之人,早前,為救徐州與曹操交惡,僅率數千兵馬相助,眼下,劉備又不忍奪同宗基業,言欲孤身對抗強權的李林,振興大漢,在其他人的眼中,簡直是愚蠢之極,迂腐至極,但是在諸葛亮看來,非但是仁義!而且是大仁義!
諸葛亮做事謹慎,每每留有後路,幾乎是算無遺策,小小一事,他要反覆計算數十次,力求達到以最小損失取得最大勝果,若是用不怎麼了解三國演義之中的諸葛亮的李林的話說,諸葛亮做事,實在是太力衷於十全十美,然而誰都明白,世間並沒有所謂十全十美的好事,平亂與治世,原本便是衝突,古人云,一將功成萬骨枯。要平定亂世,犧牲在所難免,就連最開始都不明白怎樣用兵的李林都明白,是故一力提高將士待遇,提高軍屬待和-圖-書遇,這是李林唯一能做的,所以李林一開始,也是希望將士對自己的忠心,對於自己麾下的將士格外的珍惜,而將士的親人就更不必說了。
相對於李林這樣接近法家、兵家的理念,諸葛亮的理念,則認為要:「先治世、后平亂!」高舉皇旗,號召天下有才之士討伐不臣,達到:「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目的。諸葛亮的理念雖然是完美的,但是實際上卻不是那麼可行,至少,在這個弱肉強食的時代不是那麼可行。對此,諸葛亮或許也明白,因此才說自己也是一個愚蠢之人!
自古以來,帝王對於亂世的做法,就是:「先平亂、后治世!」若是不將導致亂世的根源除去,如何平定亂世,只會越發混亂罷了,曹操、袁紹,甚至是董卓等人,無一不是這麼認為,就連來自後世的李林,也深以為然,畢竟,長痛不如短痛,當斷則斷!但是在這些間,卻有一人無法芶同這個理念,那就是諸葛亮。
李林若是稱王,最大的阻力出了這天下的輿論之外,便是自己內部的矛盾,而原來,這些矛盾的頂頭,便是邴原為首的這些大漢的老臣們,雖然對李林很忠心耿耿,但是他們更加是心中存在著一個振興大漢的美夢,李林雖然強權,但是不是暴君,沒辦法與這些個文臣死扛到底,但是現在,邴原已經死了,李林稱王最大的阻力已經失去,而人在頂峰和-圖-書之時,誰都會想著再進一步,雖然李林不想著篡漢自立,但是已成公,何不稱王!
諸葛亮,是堅實的擁漢者,認為食君祿、為君憂,此乃為人之根本!董卓、袁紹、曹操之流,在諸葛亮心中,皆屬逆臣!就連劉表,與諸葛亮有旁親之情的劉表,諸葛亮對於此人也有些不以為然,他一直在找,找一個值得自弓輔佐的名君!
而李林明白的事,諸葛亮不會不明白,但是他選擇了這條路,當初黃巾爆發,波及偌大天下,諸葛亮隨族人從徐州琅琊遷移到荊州襄陽,一路上,他見過不少慘劇,有賊軍趁勢而起,脅迫百姓鬧亂,最後被官軍連帶著百姓一通剿滅,也有連年天災人禍,百姓糧穀食盡、易子相食,諸葛亮認為,以戰止戰、以暴止暴換來的和平,並不會太過長久,唯有教化,喚醒世人,高舉皇旗。興大義之兵、王道之師,討不臣、除奸逆、清君側,定亂世!
成業四年六月末,邴原在北平城內病死,李林前往悼念,安葬邴原之後,回到洛陽。
比如自黃巾禍亂一來,大漢各處戰亂頻繁,交戰兵馬加在一起數百萬,死傷更是達到百萬之多,而這些將士,便做了歷史的犧牲品,怕是連個名字都無法留下,歷史上頂多記載一句,某某年,誰與那誰大戰,死傷數十萬,那誰大勝,僅此而己!更不要說那些死在這些戰亂之中的貧民百姓。
成業五年八月,李林https://m•hetubook.com.com在幽州北平稱遼王,從穿越道現在,是把念頭,而穿越到這漢末亂世之時,李林又正好是十八歲,十八年,又一個十八年,李林從一個唯唯諾諾的落魄官員的後代,變成了如今掌控大半個天下的遼王,十八年,翻天覆地的變化,而誰有能看透李林的真實面目呢?沒有人,能看透的也根本不是人,當那一塊遼王列印拿在手中之時,也從而開啟了他大漢遼王的征服之路……
而諸葛亮沒有想到的是,與李林交鋒的機會,這麼快就來了……
為了解救旱情和饑民,李林只好向已經成了天下糧倉的荊州伸手,攻打是不可能的,只好以宛城跟劉表交換糧草,並且暗中與蔡瑁和蒯越勾結,最後換的了糧食,足夠李林之下的饑民平安度過這一年,而手中有了糧食李林,也不是盲目的就發糧食安撫饑民,今年出現的旱情,讓李林覺醒,忽然想到了一個解決旱情十分有用的東西,運河!
成業五年,李林的一系列的政策終於得到了回報,而控制了北方中國,大半個大漢天下的李林,也迎來了權利的巔峰,因為蒞臨成為了這漢末亂世的第一個非是劉姓的王!
而李林稱王,對於天下的影響是極大的,但是還有一個人,讓李林最為忌憚的人,他正在測算著,李林的下一步,當然,他已經想到,李林的下一步,定然就是荊州了,這個人,便是諸葛亮,也是本書在最後不得不說的人……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