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章 黃來福又出兵,萬曆帝召黃來福覲見

此外,本朝中的各勇將事迹,也是市民們喜歡的內容。比如那個有著糧神之稱的山西鎮副總兵官的事情,什麼他在五寨堡斬殺多少胡虜了,在寧夏城外又殺死多少虜賊了,都是讓市民們聽得津津有味。他們都說,有了李提督,黃將軍這樣的勇將援兵朝鮮國,定讓那些倭寇們有來無回。
在人山人海的送別人潮中,黃來福拜別了自己的父母妻兒,拜別新納不久的小妾渠秀荷,逗弄過剛出生不久的三個新兒子黃二郎,黃三郎,黃四郎,一馬當先,策馬而去。
最後,大明從全國調集了四萬多精兵,主要為:遼東鎮騎兵一萬。宣府鎮,大同鎮各選精騎八千。山西鎮選精兵三千。薊鎮,保定各選精銳步兵5千。江浙選步兵3千。最後是四川副總兵劉綎率川軍5千,做為後續部隊向朝鮮進發。
相比于出兵寧夏,此次黃來福從來福營及鎮虜營選出了三千戰兵,而為了爭搶出兵的名額,各兵又是打破了頭。
祖承訓答道:「我曾以三千騎兵大破數萬蒙古兵,小小倭人,何足道哉?」
萬曆二十年七月,大明向朝鮮派出第一支援軍。由遼東遊擊史儒率領騎兵二千為前鋒,副總兵祖承訓率騎兵三千繼后。
兵部軍令傳下后,於農歷十一月二十四日傳到五寨堡,黃來福緊急動員起來。黃來福本來就熟知大明歷史,又有筆記本電腦可以查閱資料,所以他早料想到了此次戰事。
當然,這樣的結果就是黃來福隨軍運著的銀子如流水般花出去。
北京城為大明的都城,天子腳下,首善之地,人民的生活一向安逸富足。雖然這些年來和-圖-書城外流民漸多,不過並不影響他們的生活節奏。
在後勤方面,黃來福還是與商賈們合作,由他們為自己軍隊供應糧草,在前些日的黃來福出征寧夏時,與黃來福合作的商賈們個個都是賺得盆滿缽滿,因此黃來福一放話,都是人人踴躍。特別是渠家,現在與黃來福關係大不相同,更是最積極的響應。
而且就在此時,豐臣秀吉要求琉球,呂宋等地臣服納貢的消息傳來,更是激怒了明朝君臣。萬曆帝對朝臣道:「平秀吉之圖朝鮮,意實在中國。我救朝鮮,非止為屬國也。朝鮮固,則東保遼東,京師鞏于泰山矣。」
黃來福與當地的留戍軍交換了公文,商賈們也趕緊聯絡當地商人,為大軍補充糧草,並和當地商人交易,不用說,他們帶來的五寨堡商品,都是非常的受歡迎。
在這樣的氣氛中,黃來福領著大軍來到了京城腳下。不說當地軍民驚訝的圍觀,哪來的一隻軍隊,竟比京軍還精銳。後來看旗號,原來是那隻山西鎮的軍隊,加上軍隊後面跟著的龐大商隊,更是讓京師眾百姓們好奇地圍觀,眾說紛紜。
大軍行進的路線是先由五寨堡到太原,再從石家莊,保定府等地到京城,再從京城到遼東。一路過去,大多沿著驛道而走。由於途經的都是繁華之地,所以補給容易,只要白花花的銀子使出去,那些商賈們,就會樂顛顛地將大軍需要的糧草準備完畢,完全不用黃來福操心。
在歷史中,他雖長期不上朝,但大明朝每一個角落,每一個人的一舉一動,都逃不過他默默注視的眼睛,他敏銳的和_圖_書目光,穿透了萬里。沒有高明的手腕,他不可能在四十八年中,都穩穩地做他的皇帝。
在裝備方面,遼東鎮,宣府鎮和大同鎮的騎兵們備有輕甲、馬刀和長矛,同時也備有火銃。薊鎮、保定的步兵則來自明軍的神機營,以火銃和火炮為主要武器。江浙兵擁有豐富的抗倭經驗,熟悉戚繼光傳下的鴛鴦陣。劉綎的川軍多年來一直與西南夷族作戰,山地作戰經驗豐富,而且擁有一個車炮營。
在楊小驢的強烈要求下,此次黃來福的三百家丁們,由他來帶隊。
十三日後,五寨堡大軍來到了北京城外,這天是萬曆二十年十二月初十日,公元1593年1月12日。
不過這裏事情出了一些問題,領兵的二人,不論是史儒還是祖承訓,都對日軍不了解。當時明軍過江后,朝臣柳成龍歡天喜地地在鴨綠江邊迎接祖承訓,不過隨後他發現祖承訓兵力太少,便對他道:「倭兵戰力甚強,望將軍謹慎應對。」
黃來福駐軍城外,打算休整一日,再領軍繼續上路。
……
萬曆二十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公元1592年12月31日。
戰兵們的裝備方面,還是一半火銃兵,一半冷兵器戰士,每人披鐵甲。此外還帶上五十門虎蹲炮,用馬匹馱伏。至於輔兵們,則是每人配上腰刀。
而隨後而來祖承訓率領的三千騎兵,先是因為天雨馬蹄紛紛潰爛,加上祖承訓領兵輕率進入平壤城內,被七百日軍鐵炮手伏擊,明軍死傷兩千餘人,祖承訓大敗而歸!
算上戰兵,輔兵,家丁們,事實上,黃來福此次共出兵五千三百人。
開始www•hetubook.com•com眾百姓心中還有些緊張不安,不過時間久了,大家也就習慣了。皇城邊上的棋盤街中,還是那樣的繁華,城中各茶肆戲樓中,還是那樣的熱鬧。不過茶肆中的說書先生,近日來的說書內容,多了許多斬殺倭寇的內容,特別是戚爺爺在江南痛殺倭寇的事迹,更是廣受市民們的歡迎。
十月,令還在回家路上的李如松總理薊、遼、保定、山東軍務,充任防海御倭總兵官,為東征提督,總體負責軍事。由其弟李如柏、李如梅,還有平寧夏時表現良好的黃來福同為副總兵官,一同開赴朝鮮。
他也知道兵部極有可能還會讓他出兵,因此他從寧夏鎮回到五寨堡后,並沒有解除原來的軍備狀態。因此短短數日,他便做好了出兵的各種事宜準備。
消息傳回,明廷如炸開了鍋一般,群情激昂,紛紛要求大明出重兵遠征朝鮮。豐臣秀吉聞訊,則是欣喜若狂,他認為明軍的實力正如他所了解的那樣,根本不堪一擊,日本國內也是精神大振。
相比前一次,這次黃來福不再讓大軍步行,每日都是策馬行進,並且讓馬匹輪流馱伏盔甲兵器等。雖說這樣很損耗馬力,同樣為了讓馬匹保持體力,需要消耗大批的糧草,不過加快了行軍的步伐,這也是值得的。
由於從山西鎮五寨堡,到朝鮮之地,行程超過二千里,而且到期時間緊,所以黃來福讓戰兵們每人配雙馬,以加快行程,他現在有的是戰馬,所以馬匹不是問題。而且是在朝鮮與日本人作戰,當地多為山地,所以馬匹不再披甲,僅以戰兵披輕甲。又抽調輜兵輔兵兩千人m•hetubook.com•com,領二千多馬騾車輛,隨同後勤。
至於山西鎮,黃來福的兵多為馬上步兵,要作為騎兵使用,也不是不可以。
老規矩,出兵在外作戰,士兵們糧餉都是雙倍。再算上戰時損耗的軍器支出,事後的賞銀支出等。特別是數千匹馬吃的糧食草料更是個天文數字,黃來福估計此次自己沒有二十萬兩銀子不能下來。這讓他有些肉疼,得想個什麼法子,從別人身上撈回來。
祖承訓原為李成梁家丁,隨同李成梁四處征戰,勇猛善戰,確實有自傲的本錢,不過他不明白,當時日軍非常精銳,是遠比蒙古人更為可怕的對手。
這天是黃來福領兵出征的日子,就算天氣刺骨般的寒冷,零下多少度,各人都要將自己的身子頭臉包個嚴嚴實實。但還是阻擋不住五寨堡軍民們火一樣的熱情。
萬曆皇帝外憨內精,自六歲時便已接觸經典,略知大義。八九歲登基後日講不斷,博聞強記,舉一反三,可以與講師們談經論道,不失精髓,是個絕頂聰明的君皇。
明廷上下,很快形成了「迎敵于外,毋使入境」的共識。
……
事實的結果,遼東遊擊史儒率領的兩千騎兵行進到平壤附近,由於道路不熟,誤中日軍埋伏,又逢大雨,火器無法發揮作用,結果全軍覆沒,史儒戰死。
八月,以兵部右侍郎宋應昌經略備倭軍務,總領抗倭事宜,並詔天下督撫舉將材。
正在這時,一個太監領著幾個錦衣衛來到他的軍營外面,傳下了旨意,萬曆帝要召黃來福覲見!
此外,在大軍身後,還有滾滾的商隊車馬,此次出征,看來是要在外面過年了,不過有錢賺m.hetubook.com.com,對商賈們來說,在外過年又有什麼要緊?
大軍一路而過,沿途留下了許多故事。路過太原時,當地軍民更是對五寨堡軍隊的軍容吃驚不己,早聽說過五寨堡軍隊的威名,果然是軍容強悍,名不虛傳,不愧為虎狼之師的稱號。
不過長途行軍,慢慢的,軍中也有些軍士馬匹生病掉隊,這些人馬,都由當地的官府收留,養好病後,隨後追趕,黃來福己經留下了足夠的銀子。
清晨!
在遼東巡撫郝傑身旁,朝鮮使節李德馨屢次上書大明朝堂,請求出兵,並在巡撫帳下日夜痛哭不走,郝傑感其忠義,又接到朝廷的命令,便急令祖承訓出兵。
他不上朝,不等於不辦事,只相當於將辦公地點從朝堂轉回後宮,開闢了大明版的在家辦公SOHO一族,即避開了朝臣無聊的紛爭,又有效率地辦了事,理念非常先進。
跟在他身後的,是如雲的旗幟,數千精銳的戰士。
萬曆帝非常喜歡讀書,他除了命令大學士們將本朝祖宗的「實錄」抄出副本供他閱讀外,還命令宦官在北京城內廣泛收購新出版的各種書籍,包括詩歌、論議、醫藥、劇本、小說等各個方面。
日本人的野心,他一眼就看透了,他知道日本人的野心絕不僅于朝鮮,一旦朝鮮滅亡,日本人下一個對付的目標肯定是大明,到時中日必有一戰。既然要打,早打比晚打好,在國外打比在國內打好,因此萬曆帝第一個作出了作兵朝鮮的決定。
不過這些日來,由於經略宋應昌大人奉諭出師,往朝鮮國剿倭寇。那些京師的留戍軍紛紛調動,一隊隊的人馬出德勝門,街道上的步伐聲和馬蹄聲晝夜不絕。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