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改變世界
第118章 滿漢之爭

李經述和袁世凱一起去找英國駐華公使朱爾典,朱爾典答應幫忙幫到底,讓英艦繼續在大沽口附近海域游弋,併發電報給總理衙門表態「英國反對廢黜光緒皇帝」。各國公使和李鴻章的關係也不一般,早對端王不滿,加之英國當時是世界頭號強國,一看英國都表態了,法國、德國等駐華公使也紛紛給總理衙門發電報,反對慈禧廢黜光緒皇帝,只有俄國佬沒有表態。
這一下,端王載漪的兒子溥儁就尷尬了,入了宮卻當不了皇帝,光緒皇帝才二十齣頭,有得等了。端王惱羞成怒,認為這都是洋人在背後搗鬼,記恨洋人,想找機會報復。他主管總理衙門,於是派人天天在慈禧耳邊說洋人壞話,還又放出謠言,說英國、法國、德國、美國、奧匈帝國等洋公使已在密謀,準備派兵殺到北京,干涉滿清內政,脅迫太后歸政于光緒皇帝,所以集體不來參加大阿哥溥儁的冊封典禮,慈禧太后對洋人的仇恨日漸加深。
張蔭桓回到京城后,不但沒有救出光緒皇帝,自己也被捕了。英國前駐華公使竇納樂也是張蔭桓的朋友,他第一時間給李鴻章寫信,想保住張蔭桓。
端王相當重視兒子的這次典禮,一星期前,就帶溥儁在家綵排,給他添置各種阿哥穿的新馬褂,甚至還請洋教員教溥儁說「hello」等簡單英文,準備給洋大使們打招呼。
喀西尼說:「那麼,我恐怕你未明了此書之精神了。它教導人何謂民主,反對獨裁。這種觀念一旦成為潮流,你們六百萬滿洲人在自由選舉的情形下,必為四億多的漢人趕逐下台,而你亦須卷席歸田。」
李鴻章也沒有再說什麼,回到天津,憂心忡忡。李經述見狀,上前關切詢問,李鴻章如實告知,道:「太后如此固執,恐怕中國會禍起蕭牆!」
其實,政治領域的造謠是很厲害的,除了風傳不實消息,謠言的製造者往往還有一系列的預案跟進:謠言如果沒有闢謠,就會把它們變為現實!因此,在很多有政治高手眼裡,造謠往往就是造勢的一種,是很厲害武器,好比那殺人不見血的刀子!
慈禧太后也並非鐵了心要廢黜光緒,不然李鴻章和她www.hetubook.com.com爭論,就不是調任兩廣總督了,而是和翁帝師一樣告老還鄉了。李經述的想法,就是「以退為進」,造謠端王已經開始準備讓兒子登上皇位了。
李鴻章點點頭,表示贊同李經述的話,他自己其實也想救翰林院侍讀學士、禮部右侍郎的徐致靖,但他覺得直接跟慈禧太後上奏章還是不妥,謹慎起見,他給榮祿寫了一封信,拜託他想想辦法救張蔭桓和徐致靖。
結果那天,慈禧太后和群臣從早上等到太陽落山,也沒一個駐華公使來道賀,溥儁一天沒吃東西,餓得哇哇哭,鬧著要吃桌上的西洋糕點,端王載漪很生氣,一巴掌煽在了溥儁臉上,憤恨道:「你就只知道吃!洋人沒有一個好東西!」
喀西尼回答說:「聽說李鴻章和李經述父子最近在四處聯絡英國、法國、德國的大使,並且說服了他們反對太后廢除你們的光緒皇帝。俄國也不好表態支持。」
榮祿登門拜訪,喀西尼還沒聊正事,就拿出一本李緹摩太、李經述等人編著的《泰西現代史》,問榮祿是否讀過此書。
李經述一本正經回答道:「謠言!」
榮祿將喀西尼的話回稟了慈禧太后。慈禧聽說李鴻章也捲入了這件事,而且反對她廢黜光緒皇帝,大怒,立即召李鴻章到京城覲見。
李鴻章點點頭,道:「其實家父也明白,要廢黜皇上的,並不是太后,而是端王!」
李鴻章、劉坤一、張之洞等漢臣正是看準了這一點,才敢極力反對廢黜光緒皇帝。當時,他們這些漢臣,反對廢黜光緒皇帝,更重的是因為光緒皇帝的維新變法,代表了革新的力量,代表了他們的根本利益。清廷內部新的黨爭就形成了:對陣的雙方就是端王、剛毅等代表的滿族親貴勢力「滿黨」和李鴻章、劉坤一、張之洞等「漢黨」。
此時,光緒皇帝的廢立,就成了端王集團和李鴻章、劉坤一、張之洞等人爭鬥的焦點,這滿漢之爭,是保守派和改革派之爭,關乎中國回到過去還是面向未來。所以不僅劉坤一很大胆,發電報警告端王集團和慈禧太后廢掉光緒的阻力很大——「經權之說須慎,中外和*圖*書之口宜防」,張之洞本來也是在這封電報上聯名的,不過電報發出之後,他突然有些后怕,覺得還是讓劉坤一和李鴻章在前面衝鋒陷陣比較好,自己在背後支持就可以了,於是叫人在半路上「截」下這封電報,把自己的名字給抹去;而李鴻章,更是不惜在頤和園和慈禧太后當面翻臉。
榮祿回答:「這是一本對中國很有用的書。」
李經述也替張蔭桓求情,想讓李鴻章設法救張蔭桓,李鴻章最初沒有同意,說:「太后現在正在氣頭上,恐怕聽不見別人的意見。如果我們貿然替張蔭桓求情,太后恐怕會將我們當作『帝黨』,不但救不了別人,反而連累我們李家。」
榮祿說:「有太后在,我必沒有事。你們俄國為什麼不支持太后立溥儁為新君?」
洋人公使們都沒有來冊封大典,慈禧很生氣,派榮祿去問問情況。
李經述想了想,說:「父親可上奏太后,張蔭桓做過多年的外交官,有很多洋人朋友。殺掉張蔭桓,肯定會引起西方各國干涉。或者,您給榮祿修書一封。榮祿是慈禧的寵臣,又是鎮壓變法的功臣,他提的建議,慈禧還是會聽聽的。」
榮祿表示讀過。喀西尼問:「你對此書有何意見?」
李經述道:「此時將父親調離直隸,赴任兩廣,對我們來說,是禍兮福所倚呀。朝中必有大事發生,但未必是廢黜皇上。父親入主兩廣之後,和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就算連成一片,主宰了大清國江山的『東南半壁』,加上我控制的山東,還有北洋水師和新軍,一旦朝中有變,定鼎天下不是沒有可能。我們現在只需要一樣東西,可保住皇上的皇位,讓端王和太后反目。」
當時的沙俄也是專制的君主體制,和清廷臭味相投。榮祿比較熟識的駐華大使,也就俄國駐華公使喀西尼。
當時,北京城內的軍隊主要是八旗軍。雖然八旗軍早已墮落不堪,戰鬥力驚人下降,然而,八旗軍也有一項朝廷其他軍隊永遠無法比擬的優勢——駐紮北京。當時的整個北京分為三大區域:宮城、皇城和京城。宮城就是如今叫做「故宮」的地方,就是紫禁城。皇宮有4個正門—和*圖*書—分別是南面的午門、北面的神武門、以及東西兩側的東華門和西華門。四門之外,就是皇城,是皇親國戚、王爺王公的住宅小區。皇城圍牆之外,才是常說的「京城」。禁旅八旗的三大主力:神機營、武勝新隊和步軍營。掌握神機營的人便是慶親王奕劻。在神機營的外圍,就是端王載漪親自率領的「武勝新隊」,除了協助神機營保衛皇宮,主要負責保衛王爺親貴集中居住的皇城的安全。再往外,負責守衛和保障內外城治安的就是步軍統領衙門,簡稱步軍營,掌握在榮祿手裡。
不久,京城裡謠言四起,說端王府在忙著準備一場慶典,表面上自然是慶祝溥儁晉封「大阿哥」,而實際上卻是為光緒皇帝「禪位」做準備和造勢,他們甚至向各國駐北京公使發出了「喜帖」。同時,漢黨這邊也有很多大臣為了自己的名節和官位,紛紛彈劾端王,張佩綸等御史奮筆疾書,湖廣總督張之洞、兩江總督劉坤一、雲貴總督王文韶等人紛紛上折,慈禧這下頓時覺得自己也成了孤家寡人,仔細一想,自己訓政和垂簾聽政其實也沒什麼區別,終於沒再提廢黜光緒皇帝的事。
總體來說,慈禧出頤和園臨朝訓政,大權在握,光緒皇帝是個完美的道具,立溥儁為新君,對慈禧沒什麼好處!慈禧之所以要立溥儁為大阿哥,只不過是要拉攏端王,做給端王集團看看的,因為端王代表的滿族皇親貴族保守勢力,他們是根正苗紅的皇室後代,含著金鑰匙出生的天潢貴胄,而且這夥人還滲透進了軍隊,這也是慈禧為什麼選擇跟端王合作的原因。
而李鴻章、劉坤一、張之洞等漢臣們希望改革繼續,洋務運動是他們的主要奮鬥之地,他們希望中國面向未來。
至於慈禧太后和榮祿,他們樂於見到兩派的爭鬥,搞權力的制衡,是慈禧最喜歡的拿手好戲!
這是三十年來,李鴻章第一次在重大問題上,沒站在慈禧太后一邊,慈禧震怒,賜給李鴻章一面古銅鏡,道:「哀家看你老矣,賜鏡給汝,好好瞧瞧,汝欲步翁同龢之後塵乎?」
榮祿對李鴻章還是很尊重的,接了李鴻章的信,就去宮中找慈禧太后求情。慈禧和*圖*書正在重用榮祿,於是給了榮祿一個面子,沒有殺張蔭桓和徐致靖,而是以「居心巧詐,行蹤詭秘,趨炎附勢,反覆無常」的罪名將張蔭桓流放新疆,徐致靖被革職監禁。
端王等滿族親貴希望「回到過去」,即復舊。不僅要回到洋務運動之前,甚至最好回到大清開國之時,那時的滿人威風八面,特權壓倒一切,在他們看來,朝廷就是滿人的,朝廷的統治本來就是建立在滿人特權基礎上的,一旦滿人失勢,就會危及朝廷統治。所以,他們復舊的呼聲在打著維護朝廷統治穩定的旗號,剛毅就公開叫囂:「漢人一強,滿人必亡!」
慈禧這話,意思是讓李鴻章照照鏡子,清醒一下,是不是想跟翁同龢一樣告老還鄉!這也是三十年來,慈禧太后第一次跟李鴻章翻臉,李鴻章卻毫不讓步,道:「若臣同意廢黜皇上,乃是不忠,必遭天下人唾罵,還不如告老還鄉,耳根清凈!」
又過了一些時日,慈禧想在勤政殿為端王載漪的兒子溥儁舉行大阿哥冊封典禮,特意邀請各國公使參加,見證這一隆重時刻。
李鴻章還沒開口說話,慈禧就宣布革去李鴻章直隸總督一職,令榮祿接任,李鴻章調任兩廣總督。當時,作為最早開阜的城市,「粵東盜甲天下」,黃賭毒泛濫,兩廣總督的位置一般重臣都不願去,也算給李鴻章一個下馬威。
沒想到,一貫支持慈禧太后的李鴻章明確表示,不支持慈禧太后廢黜光緒皇帝。李鴻章說:「太后若訓政,臣第一個站出來支持。皇上只是聽信康有為的謠言,無大過錯,廢之恐天下人心不穩,從此中國大亂。」
慈禧有足夠的底氣扼殺維新變法,是因為慶親王奕劻基本不敢管事,端王載漪和榮祿都支持她。但是,扼殺新政之後,端王集團和慈禧太后的矛盾就加深了。這種矛盾體現在對光緒皇帝廢立的意見上——反對康有為的維新變法,是他們的「政治共識」,但他們一開始就有分歧,慈禧反對的是要保持光緒的皇帝名號而由她臨朝訓政,而端王等人卻怕慈禧死後光緒報復,要廢掉光緒這個皇帝,在滿族親貴中挑選一個他們自己的人(溥儁)上台。所以端王集團的高官一次和圖書次在慈禧面前不是造謠就是哭訴,說光緒的壞話,他們的目的只有一個:廢了光緒。但問題是,溥儁成為新皇帝,就算過繼給光緒皇帝,又是慈禧的孫子輩人物,那麼慈禧又將面臨當年同治去世后的難題:她要榮升為皇祖母!
作為政治權謀的高手,李鴻章早就看透了慈禧對光緒的真正態度,她並不想廢黜光緒:當初慈禧的兒子同治皇帝去世時,同治的老婆已有孕在身,只要她生下皇子,就是新的皇帝,慈禧就是皇奶奶(皇祖母),而慈禧正是擔心自己的兒媳生個兒子,自己成為皇祖母級別的人,不能再以「太后」的名義進行聽政或者訓政,才不惜逼迫兒媳自殺,挑選同治的堂弟載湉過繼給自己當「兒子」繼位,她也就安安心心地以「太后」的身份垂簾聽政,而光緒的懦弱和孝順的性格是能夠讓慈禧滿意的。
英國的軍艦這時還在大沽口附近游弋,慈禧太后當然不會真讓李鴻章告老還鄉,不過慈禧太後到了這把年紀,不願再有任何人抵觸她,她厲聲問李鴻章:「哀家聽人說,你不僅自己反對哀家罷黜皇上,還跟洋人勾勾搭搭?可有此事?」
比如,光緒皇帝變法時,端王集團的謠言便已經開始了:「慈禧太後會借攜光緒到天津閱兵之際,殺掉或者廢掉光緒,發動政變」。這是一個讓體制內的人一眼就能看穿的謠言。慈禧離開權力中心北京去天津謀殺光緒搞「政變」,那只有一種情況:北京的局勢(特別是軍權)她已經無法掌控,需要去天津「借兵」。另外,權謀家永遠考慮的是最壞的情況,跑到天津去「政變」,即使成功了,誰來替她坐鎮皇宮?一旦後院起火怎麼辦?歷史上的「政變」者,沒有一個人會離開大本營跑到外面去搞的,此事只要站在慈禧的角度想一想,就能發現不可能。這個謠言儘管低劣,但是它收到了一個意想不到的後果:成了康有為同志實施圍園殺後計划的借口,帶領大家鋌而走險,最後毀了維新變法。李經述對李鴻章說:「現在我們要充分利用慈禧太后和端王的矛盾,製造謠言,這樣就可以保住光緒皇帝的皇位!這叫以彼之道,還失彼身。」
李鴻章問道:「什麼東西?」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