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發展:成為土豪,種田築基。
第34章 理念2

「這也是我一直以軍法教訓大家的根本原因。我不想到了那一天的時候,大家像那個少女一樣,連個選擇的機會都沒有。」
「從這件事情上,我們可以學習到一個道理。矛盾在世界上普遍存在。想讓矛盾向哪個結果發展,完全要看矛盾雙方的實力。知道了這個道理,大家就要意識到,我們現在的生活雖然很和平很安逸,但是矛盾終究是存在的。將來的一天,或遠或近,總會有別的人或者團體,要侵犯我們的利益,破壞我們的團體,或者是強盜,或者是貪官污吏。」
「好了,今天的飯前講話就結束了,按照老規矩,大家之後要寫聽講感想,後天交上來。現在開始吃飯。」
王書輝講完了第一個故事之後,拿起講台上的水杯喝了口水。仔細的觀察了一下食堂里的人。果然,聽了陽浮之魚的故事,很多人都露出若有所思的樣子。
「比如說,在少女和強盜的矛盾中,少女如果不是苦苦哀求強盜,而是知道矛盾的普遍存在性的道理,每天在家裡像大家一樣鍛煉身體。她要是像咱們團體里的女子們那樣,也身強體壯,跑的快跑的遠,就可以逃離強盜活下來。或者拿出一桿我發給大家的伸縮棍來,一棍將強盜的腦袋打開瓢,少女也可以活下來。」
「荀子的原話是這樣的,『處|子嬰寶珠佩寶玉,負戴黃金,而遇中山之盜也,雖為之逢蒙視,詘要橈,君盧屋妾,由將不足以免也。』」
「荀子和*圖*書的這個故事告訴大家一個什麼道理呢。荀子是在告訴大家,事物是存在普遍的矛盾的,事物是在矛盾中朝著不同的方向發展的。剛才的故事里,少女和強盜之間存在矛盾,國家和國家之間也存在矛盾。」
「第一個故事,叫做浮陽之魚。荀子的原話是這樣的,『鯈者,浮陽之魚也,胠于沙而思水,則無逮矣。掛于患而欲謹,則無益矣。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怨人者窮,怨天者無志。失之己,反之人,豈不迂乎哉!『」
「這話是什麼意思呢,我舉個例子。比如,我頒布的《衛生大令》里,禁止大家喝生水。為什麼我不讓大家喝生水呢,原因就在於水裡面有細菌。大家用顯微鏡也看到過,細菌這個東西,是人會得病的根源,沒有燒開的生水裡就有讓人生病,要人命的細菌。就說瘟疫細菌吧,它就在生水裡面,喝了生水就會得瘟疫。」
「還是從這個例子上說,把水燒開了,就可以殺死細菌。這個道理,也是客觀規律。大家跟我在一起這段時間,沒有一個人拉痢疾的。原因是什麼呢,就是大家遵守了這個客觀規律。不知道,不遵守客觀規律的,比如江北村的婦女,她就死掉了。知道客觀規律,遵守客觀規律的,比如大家,喝水只喝開水,大家就健健康康的。」
「為什麼說荀子是先賢呢,原因就在於,像這種魚擱淺在沙灘上的小事情,我們大家都見到過,和-圖-書但是誰也沒仔細想過其中蘊含的道理,但是荀子他老人家就想到了。」
「從這個例子上來看的話,水裡有細菌這個事情,就是客觀規律。大家通過顯微鏡看過之前,不知道水裡有細菌的事情。可是呢,生水裡的細菌,不會因為大家不知道,就不存在了。前兩天我聽說北江村子里,有個婦女拉痢疾死掉了。什麼原因呢,喝了生水了。可見生水裡有細菌,喝了會要人命,不會因為那個婦女不知道,這個道理就失靈了。這就是客觀規律。」
「今天我要講兩個小故事,也都是出自古代先賢荀子,都是他寫的書里的故事。」
「因為魚離不開水這個必然的道理,所以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發現,很少有魚呆在水面上的。但是這個鯈魚不一樣,它喜歡曬太陽。想要曬太陽就一定要靠近水面,但是水是流動的。我們在長江邊上的時候可以看到,江水是有漲有退的。這些鯈魚因為喜歡曬太陽,所以貼在水面上,有時候並不知道,水已經要退了。在這種情況下,很多鯈魚就被擱淺在了岸上。這個時候它們會是個什麼下場,大家就都知道了。魚離開了水,必然是要送命了。」
「一個國家想要抗擊侵略者,只有通過制定良好的制度,任命公正的官員,才能保證全國上下,一體一心,緊密的團結在一起。只有這樣的團國家的所有人,國家才能強大起來,不僅能抵抗侵略,更能降服侵略者,hetubook.com.com讓他們變成國家的奴僕。所以說,想讓侵略者可憐是行不通的,只有通過強大的實力,打倒侵略者,把侵略者變成奴僕,這樣的辦法才行的通。」
「前幾天飯前講話的時候,我給大家講了幾個小故事。今天飯前講話的內容是相同的,我繼續給大家講些小故事。」
「在少女和強盜的矛盾里,少女作為矛盾的一方,因為實力的不足,被矛盾的另一方強盜所殺死。在國家和國家的矛盾里,侵略者和被侵略者之間,實力強大的一方就可以獲得勝利,最終奴役另一個國家。」
「由此可見,生水裡有細菌,開水裡沒有細菌是客觀規律,我們知道了這個客觀規律,把水燒開了喝,就是遵守客觀規律。從這個例子上可以看出,先賢荀子的話是多麼正確,這就是人必須要學習和了解客觀規律,人必須遵循和遵守客觀規律的道理。這就是荀子他老人家在這個故事中要告訴大家的道理。」
「荀子看到這些擱淺的魚就想到,有水的時候,鯈魚從來沒想過自己會遭遇擱淺的命運。但擱淺在沙灘上再想得到水,就來不及了。困在災禍之中再想小心謹慎,就毫無用處了。有自知之明的人不怪怨別人,懂得客觀規律的人不埋怨老天;怪怨別人的人就會走投無路,埋怨老天的人是沒有見識。錯誤在自己身上,卻反而去責求別人,豈不是很愚蠢嗎?」
「總而言之,到了矛盾爆發的那一天,大家是想要像那和*圖*書個山中少女那樣,落得個苦苦哀求,仍然丟掉性命,暴屍荒野的下場。還是拿出鐵棍當頭一棒,把強盜和貪官污吏一棒打倒,保護自己來之不易的好日子。就看大家的選擇了。」
「荀子說啊,青鱗子這種魚有一種特殊的生活習性。和別的魚不一樣,這種魚喜歡浮到水面上曬太陽。大家都知道,魚這種動物,是必鬚生活在水裡的。離開了水這個生存環境,他就活不下去了。這就像人必須喘氣一樣。人離不開氣,魚呢,離不開水。」
「他的意思是說,這件事情就和國家和國家的關係一樣。如果君王不能領導百姓對抗侵略者,而是希望通過祈求討好的辦法求得生存,那就像故事里少女想求得強盜的饒恕一樣,是一件完全行不通的事情。所以,賢明的君主是不會這樣做的。」
「今天將的第二個小故事,叫做處|子遇盜。一樣是荀子書中的故事。」
「荀子這話是在說什麼呢。他是說啊,有一種叫做鯈的魚。就是在咱們長江里,經常可以見到的青鱗子魚。我看下面有人點頭了,說明是有人見過的。
「荀子通過這個故事要告訴大家,矛盾普遍存在於世界當中生活當中,人也好團體也好,必須要有強大的實力才能在充滿矛盾的世界中生存下去。」
「荀子是怎麼看待這件事情的呢,他說,『故非有一人之道也,直將巧繁拜請而畏事之,則不足以為持國安身。故明君不道也,必將修禮以齊朝,正法以齊官,平和圖書政以齊民,然後節奏齊于朝,百事齊于官,眾庶齊于下。如是,則近者競親,遠方致願;上下一心,三軍同力;名聲足以暴炙之,威強足以捶笞之;拱揖指揮,而強|暴之國莫不趨使;譬之,是猶烏獲與焦僥搏也。故曰:事強|暴之國難,使強|暴之國事我易。此之謂也。』」
「通過這個陽浮之魚的故事,先賢荀子,想告訴我們一個什麼道理呢。荀子他老人家是想說啊,人活在這個世界上,必須要重視兩件事情。第一,是要正確的認識客觀規律,了解這個世界運行的固然法則。第二,人必須要按照客觀規律的要求做事情,不能違背客觀規律。」
「荀子這話是什麼意思呢。他是說啊,有一個少女,脖子上掛著寶珠,腰間佩有玉環,身上帶著很多黃金,在山中遇見了強盜。強盜大家都知道的,見財起意,持刀搶劫。少女被嚇壞了,不敢看他。彎腰下跪,苦苦哀求。表現的比強盜的老婆還要乖順聽話。可是呢,強盜還是把她殺了。」
王書輝喝完了水,開始講第二個小故事。
在王書輝眼中,三百多個人並不是很多。他在大學里講過公共課,幾個班級的學生加在一起,嗚嗚泱泱的坐滿階梯教室,並不比這裏的人會少多少。但是他卻從來沒怎麼太把公共課放在心上。學生們都不給力,玩手機的玩手機,打情罵俏的打情罵俏。講課這件事情是雙向的,學生們不給力,老師就沒有力。這可能也是公共課質量低下的一個主要原因。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