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章 秋闈報考

學政官道:「前日本官去書坊買書,恰好見到一本時文集子,見其中有你的卷子,就買將回來。」說著,就笑了笑,從抽屜里抽出一本書遞過去。
按照朝明朝的科舉制度,一般來說,各省的鄉試秋闈的考期都定在八月。當然,這個日期見不是固定的,要依據省份和地域不同調節。這其中,最關鍵的是天氣。
「不能再這麼等下去,個人的命運得掌握在自己手上。」
「請教,又有什麼好請教的。他們兩個屢試不第的秀才,若說起八股時文,怎比得上你,該當他們向你請教才是。」學政官有點瞧不起俞、石二人的樣子,就拿出薄子翻了半天,遞給高文,指著上面道:「在這裏。」
高文:「啊,俞老先生也來報名參加秋闈了?」
高文:「在屋中閑做煩悶,出門逛逛。」
高文知道這其中必定有什麼文章,自己卻不方便再問。就在這個時候,他突然看到學政官新翻的一頁上霍然有黃威的名字,禁不住心中一跳。
學政哈哈一笑:「也是,你住到俞興言那裡也是妥當的。」心中就以為高文是要去俞興言那裡打秋風,白吃白住二十余日。此舉名曰:打秋風。讀書人佔人便宜那就不是個事,君子有通財之誼,一件雅事。
反正,現在都是五月底了,還沒聽人說老李進入陝西地界。這還有二十天,他來得及嗎?
之所以現在就要去報名,那是為了先確定自己的考生身份。如此一來,也好給自己多一層保護。提刑司就算正要傳自己過堂,一來要考慮到他是有功名的讀書人,二來又要顧慮他是本期秋闈的考生。若是膽敢亂來,破壞國家掄才大典的大帽子扣下來,誰也經受不住。
今年陝西鄉試考得實在太早,得了聖旨之後,李禎不顧年邁,徑直坐了船,一路行來。也不知道他一把年紀了,能否按期趕到陝西。若是誤了期,以至推遲日子,這個笑話就鬧大了。
在官本位的古代,只有做官你才能安全。
二人點頭:「也是。」
方文一看,石老先生竟然和俞興言住在一起。他依稀記得俞士元說過琳琅書坊在西安城中租了個院子方便住https://www•hetubook.com.com生意,這地方應該就是了。
「打過些交道,做過幾場文會。」高文:「學政認識俞老先生?」
「啊,石廩生也來了。」高文更是驚喜,自己剛到西安,舉目無親,可謂是兩眼一抹黑。又身負重案,內心中難免有些惶惑。這兩個老先生雖然未必幫得上自己什麼忙,可好歹對西安熟。有他們在,自己消息也靈通些。
高文好奇地問:「敢問學政,今年韓城都有誰來報考?」
但在北方省份,因為天氣冷得早。很多地方,八月底就開始降雪。這就要提前,比如陝西,和遼東,有些年份都定在六月下旬。當然,北方省份中,山東是個特例,那地方熱得厲害,有的時間甚至還晚過兩廣。
「哦,你說黃威啊,他雖說是個主薄,卻也是有秀才功名的。今年得了上頭的提攜,也來報了名,參加鄉試。說起來,對於此人本官也不太熟,也不知道文章做得如何?怎麼,高文你認識他,可看過他寫的八股時文?」學政官問。
所以,每到大比之年的五月初一,皇帝就會親自出任主考官出題考核翰林院和各部保送來的官員,這場考試又被稱之為「大考差」李禎是國子監的一號首長,自己推薦了自己,別人拿他也沒有法子。
學政:「石獻珠確實也到了,方才和俞興言一道過來報名的。」
當下就將書合上,就看到書的最後一頁豁然印著琳琅書房出品六個小字,這才恍然大悟:「原來是俞興言俞老先生出的書,下次見著他得問他要稿酬。」
距離鄉試只有二十來日,各府送來的考生都已經到了西安城中。有不少人過來報名,順帶熟悉考場。諾大一個衙門熙熙攘攘,滿眼都是身著讕衫的書生。
陝西學政衙門位於文廟之中,這裏也是鄉試考場。
按照明朝的考試製度,每到大比之年,各省鄉試的主考官當由中央派出。
所謂鎖廳這個名詞來自北宋時期,因為科舉才是正途。進士出身的官員不但受人尊敬,受提拔的速度也快。所以,當時許多非進士出身的官員每到大比之年都會向朝廷請假m.hetubook.com.com,停職參考。若是考中了自不用多說,若是不中,依舊會去做他的官,算是古代的停薪留職。
這可是個肥差,一般來說,中式士子才考中舉人之後,都會去座師那裡拜師,並送上一份見面禮,二三十兩銀子,甚至上百兩銀子都是有的。五十個舉人下來,就是上千兩白銀。而這筆錢乃是合法收入,拿得也是心安理得。
「這個,這個……怕是不妥吧?」二人有些為難。
高文:「二位兄台,我雖然是提刑司在錄案犯,可還是有功名的讀書人。再每個革除功名之前,好象不能拘押吧?再說了,秋闈乃是國家掄才大典。我去報名,正大光明,誰敢阻攔?若是將來學政衙門追究下來,也不好解釋,還請兩位行個方便。」說著就拱了拱手。
所謂大考差,就是每三年一界的鄉試主考官的選拔。
方才高文留的地址是大鷹家,當下就對學政官說:「要不學政你將小生的地址也改在這裏吧?」
高文笑了笑,道:「也不是出門閑逛,卻有正事。我不是中了平涼府今科院試頭名案首,又得學政官提攜,入府學讀書嗎?現在是五月中旬,還有一個多月就是秋闈。今日坐在這裏也是無聊,我就琢磨著索性去學政衙門將名給報了。」
高文:「晚生當年遊學韓城的時候,與當地士子相熟。」
那日進平涼貢院錄上學籍的時候,高文已經從學政官那裡打聽得清楚,今年陝西的鄉試提前到了六月二十,主考官是京城派來的國子監祭酒李禎。
不過,李禎靜極思動,竟然和一群後輩一起參加了今年的大考差。
學政:「如何不認識,韓城縣學生。當年他還來西安參加過幾屆秋闈,進這貢院考過幾場。無奈科舉之路不順,屢試不弟,難免灰心喪氣。今年這個俞秀才也不知道怎麼來了精神,竟然再赴考場,還是不死心啊!」
那學政官哈哈大笑:「對對對,高文你這篇文章當真是作得花團錦簇,是得問俞興言要潤筆。他這一年可是發了大財了,不能便宜了他。怎麼,你同他熟?」
最妙的是,考生中舉之後是可以做官的,將來說不好https://www.hetubook.com•com還有人能夠中進士,成為明帝國的高官。
學政官道:「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科舉才是正途,黃威鎖廳趕考,也是一件值得鼓勵的事情。」
高文這段話柔中帶剛,再加上他又救過提刑司諸人的性命,兩個捕快念到這個情分,想了想,點頭說:「高相公,不管將來如何,科舉乃是大事,我等也不好誤了你的前程。這樣吧,咱們就送你去學政衙門走一趟。不過,你得答應我們不可生事。」
鄉試雖說是秋闈,顧名思義是在秋天考試。其實,在八月時很多省份還熱得厲害。尤其是南方省份,進考場之後,考生又心情緊張,中暑甚至熱死人的事情也是有的。因此,如江南、湖廣等省份,考期多半推遲到八月下旬。
學政:「你們韓城縣,除了俞興言之外,還有四人。其中,最有名的是石獻珠。說起來,他當年在府學的時候,還在本官這裏讀過書。」
於是三人出了門,雇了車,行了半天就到了陝西學政衙門,高文自進去報名,兩個捕快則等在門外。
心中又是奇怪,知道自己這篇文章的人也不多,怎麼就收錄進去了呢?
他只是在心中告訴自己:該做的事情已經做了,剩下的就只有等了,徐有貞不會讓我高文失望的,不會的。
自己參加院試到現在不過幾日光景,就算書坊的老闆動作再快,從拿到文章到雕版、印刷、發行怎麼也得一個月。
再說了,自己身上的案子就算再麻煩,也不能影響科舉,只有科舉做官才是他在這個世界安身立命的基礎。
可大鷹小鷹出門都兩個時辰了,到現在還沒有回來,這事就有些不尋常。
高文深吸一口氣:「見過兩面,不太熟,也不知道他文章做得如何。晚生只是奇怪,此人好好的縣主薄不做,來湊鄉試這個熱鬧做什麼?倒是要去拜訪拜訪這個故人,好生親近親近。」
這半年以來的顛沛和風刀霜劍已經讓高文深刻地認識到這一點,這片時空的明朝就是個弱肉強食的叢林世界,你若不想成為惡人口中之食,只能竭力地站在食物鏈的最頂端。
高文和大鷹小鷹是中午進的西安城和-圖-書,這一等,等到申時還沒見到人回來。
高文問了地頭,就見著一個學政官,報上姓名,遞過去相關文憑。那學政官禁不住抬眼端詳了高文半天,這才道:「原來你就是平涼府今科童試的頭名案首,你的卷子本官已經讀過,作得不錯。今日見著了你,果然儀錶堂堂。」
李祭酒管的就是教育機關,而且,他這人可是編纂過《永樂大典》的。學養不知道比普通年輕官員高多少,牛刀小試,順利過關,放了陝西試差,做了這一屆陝西鄉試的大主考。
干科舉幹了一輩子,這點眼光他還是有的。有心同高文結個善緣,態度也極是和藹。
想到這裏,高文站起身來就要朝院門外走去。
高文心中疑惑:「學政你讀過小生的卷子?」不會吧,這麼快?
所以,為了爭這個差使,朝廷官員都是人人摩拳擦掌,還不是想得銀子、招門生,聚人脈。
一個捕忙問:「高相公,你這是要去哪裡?」
高文歡喜不禁,拱手做禮:「還請學政告訴晚生這兩位老先生在西安城中的住所,也好登門請教。」
學政官改完高文的地址之後,聽到他問,只含笑不語,只隨手翻著花名冊。
「不會,不會,國家掄才大典何等要緊,李公乃是五朝老臣,士林楷模,如何能夠耽誤。只不過他老人家年事已高,這一路趕來,車舟勞頓,實在勞累。不過,據說人已經到了華陰,不日就能到西安亮馬誇街。布政使和學台已命各府州縣的主印官來陝西,準備迎接欽差大宗師。」
學政:「你一平涼士子,緣何關心韓城的事情?」
學政:「是啊,剛走。說起來,韓城今年來參考的秀才還真是不少,不愧是我西安府人傑地靈之地呀!」
另外一個捕快大驚:「高相公,雲爺可是叮囑過請你在這裏等著,不可外出的。若是提刑司過來傳你過去問案,我等須不好交代。」
「哦,大宗室已經入陝了,卻不知道各府州縣的掌印官過來拜見卻是為何?」高文不是太了解明朝官場上的規矩,心中好奇,禁不住問。他立志以科舉入仕,多知道些官場上的事情也是好的。
高文淡淡笑道:「學政官說得是,中舉之後才算是有和-圖-書個正經出身。」他心中湧起恨意,暗道:黃威啊黃威,真巧啊,原來你也要來西安,咱們還真是仇人相見,分外眼紅,這回可算是碰到一起了。
就提起筆開始修改。
大考差的題目遠比會試簡單,共三道題目,兩道四書題,一道試帖詩題,限了韻。
李禎字昌祺,永樂二年進士,選庶吉士,曾經做過河南左參政。此人經歷永樂、洪熙、宣德、正統,景泰五朝,五朝老臣,威望極高。而且,此人也是當今士林領袖,永樂年間還參与編輯過《永樂大典》。後來因為年紀實在太大,已經沒辦法視事,於是就做了國子監祭酒,干起了管理國家最高學府的閑差。準備讓他再幹上兩年,就致仕回家榮養。
做為學政官,管的就是陝西一省的讀書人和科舉。在讀過高文縣試時的文章之後,這個學政就知道此子非凡。就其文章的老辣程度而言,就算是比起江南文教昌盛之地的大名士也不逞多讓,說不好這高文今年春闈要中個進士。
就暗暗記住了黃威的地址,以備不時之需。
高文一看,笑了笑,這才知道自己想差了。書中確實收錄了自己所作的文章,只不過卻不是院試的卷子,而是他以前在縣試一場所作的那篇文章。
「多謝二位兄台。」高文苦笑:「且不說我根本就沒想過要逃,就算逃,手上沒有路引,只怕走不了幾里地就被人給捉了。」
高文自是謝過,又隨口道:「學政,這大主考還沒到,也不知道今科鄉試會不會耽誤了。」
漸漸地,他就覺得有些不對勁。按照明朝的法製程序,高文身上背著大案,到西安之後,首先就是去提刑司報備。因為他是有功名的讀書人,不能下獄,所有,只能監視居住,等待衙門提審,這相當於後世的雙規。不過,不管怎麼說首先還是得去提刑司走一遭,留個案底。
「這事……敢問……」高文眼睛大亮,猛地伸出一根手指,狠狠地按在黃威的名字上。
原來,考生來西安城報名參考的時候多半會留下自己在城中的地址。若有事,衙門也好去找。而且,你若是中了舉,也好送喜報上門。
這種不安高文也不知道緣何而來,反正就是一種第六感吧!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