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戰略上來看,日本艦隊算是贏了,即使這嚴重的偏離了日本海軍部原先全殲中國艦隊的計劃。按照日本海軍部的計劃,應該在大洋上完全殲滅中國主力艦隊,使中國海軍失去最主要的戰鬥力,為下一步的戰爭行動奠定基礎。但是,中國海軍的主力艦隊幾乎沒有損失一艘主力戰艦,就連「武夷山」號巡洋艦在回到新加坡港之後,只用了4個月的時間就修復了損傷,重新投入戰鬥了。而另外負傷的4艘戰列艦分別進入了廣州,福州,高雄以及上海港進行休息,維修的時間從10天到1個月不等。當然,為了改進戰列艦主炮冷卻系統存在的問題,所以還用了更長的時間解決這一問題。但是不管怎麼樣,在半年之後,中國海軍的戰鬥力不但沒有下降,還隨著更多的主力戰艦完成建造,而變得更強大了。
同時,中國從2030年左右就啟動了的新一代,後者說是完全劃時代的戰鬥機的研製工作在2044年左右就已經取得了成效!這種新式戰鬥機可以說是自噴氣式戰鬥機出現之後,航空方面最大的一次技術革命。戰機的核心動力不再是噴氣發動機,而是以聚變核能技術驅動的電磁噴射發動機,同時用聚變動力為戰機提供全新的武器系統,讓很多以前戰鬥機設計師都夢想著的武器裝備具備了實際的使用價值!
首先,在海戰中,雙方的潛艇都沒有起到多大的作用,特別是在正面交戰中,潛艇幾乎沒有發揮任何作用,這一方面與雙方對潛艇的戰術使用有著關係,而另外一方面,卻是潛艇在正規海戰中的生存能力的問題!當然,關於潛艇的發展,特別是關於核潛艇的發展,一直是任何一個國家最高的國家機密,所以,這方面的改變是最難察覺的。根據現在掌握的資料,當時中國海軍立即就啟動了新一代核潛艇的研製工作,同時著重研究了潛艇在海戰中的戰術使用問題。當然,不管怎麼樣,在正規的海戰中,潛艇能夠發揮的作用都是有限的,在海洋上,潛艇最大的作用是破壞對方的後方交通線,而並非在正規海戰中進行戰鬥!
除了發展新的戰列艦之外,中國海軍當時最重視的自然是提高航母的作戰能力,提高航母的打擊力量,解決航母所面臨的問題!
從戰略的層面上來看,中國海軍以保存了自身實力,為後來的戰略反擊奠定了基礎而獲得了巨大的勝利。但是,此時,中國海軍除了在關島附近還有兩艘戰艦之外,在西太平洋腹地已經沒有了自己的海軍實力。換句話說,中國已經無法威脅到日本在西太平洋上的資源生產基地,日本受到的壓力就非常小了,而且因為無法打擊日本最主要的資源來源,導致戰爭被延長了一段時間,這也算是一種巨大的損失吧!
由於中國艦隊需要至少3個月的休整時間,同時積聚力量,所以現在中國海軍只能夠投入潛艇作戰,空軍雖然開始對日本進行常規性戰略轟炸。但是從戰場上來看,中國仍然處於被動防禦狀態,戰爭的天平正在倒向日本一方!
到了2035年左右,中美歐分別在聚變反應堆技術方面取得了突破,海軍主力艦艇開始裝備新式的聚變反應堆。但是,受到當時該技術的限制,聚變反應堆的體積還無法滿足1萬噸以下戰艦的使用要求。所以,到中日戰爭爆發的時候,戰鬥在第一線的中國艦艇中,只有巡洋艦即其更大的戰艦才裝備了聚變動力系統,讓戰艦的速度能夠達到50節以上。而排水量在1萬噸左右的反潛驅逐艦卻只能夠使用常規動力,最大的速度只能達到35節左右。而這就是艦隊的最大速度,也是艦隊配合作戰中的最嚴重的問題!
最嚴重的問題是艦隊的協同作戰問題。任何一支完整的艦隊都需要由各種承擔不同任務的戰艦來組成。其中,航母承擔的是遠程打擊,以及為艦隊提供最主要的防空網的任務,戰列艦是艦隊對地,對海打擊的主要力量,以及作為航母貼身保鏢而存在。巡洋艦的主要任務是為艦隊提供區域防空以及反導能力,特別是在海戰中,巡洋艦提供的區域防空能力往往是艦隊最裝要的一道防空屏障。驅逐艦的任務是提供點防禦能力,並且是艦隊最主要的水面反潛力量。核潛艇是艦隊最主要的反潛力量,同時也是在必要時候偷襲對方艦隊的主要力量。而只有這些戰艦進行完美的,且有效的配合,才能夠讓艦隊發揮出應有的強大作戰實力和-圖-書。所以,艦隊中,是少不了任何一種戰艦的,不然就是一支不完善,而且片面的海軍艦隊。當然,在執行登陸作戰任務的時候,還要算上兩棲戰艦,這些就暫時不討論了。
但是不管怎麼說,日本海軍現在還控制著西太平洋,而且將中國艦隊封鎖在了東海與南海這片狹小的海域內。而正是通過這一點,很多人判斷是日本海軍勝利了,現在日本艦隊能夠在西太平洋上自由的航行,而中國海軍大概只能夠派遣自己的核潛艇到西太平洋上對日本的運輸船發動襲擊,而無法讓自己的艦隊衝過第一道島鏈的防禦線了!
這次,中國的目光落到了地(海)面效應飛機上。其實,這是一種飛機與戰艦的結合體,最早由俄羅斯開始研製,後來得到了全世界的重視,但是在這之前,主要的用途是運輸,而非反潛作戰。現在,中國已經在機用聚變動力系統方面取得了突破,也就解決了該型效應飛機的航程與持續作戰問題。而作為反潛系統的載體,不但速度快,而且噪音小,能夠滿足苛刻的反潛作戰要求,自然是最佳的選擇了!
日本的解決辦法前面已經提到過了,就是增大戰列艦主炮的射程,同時增強戰列艦的防禦能力,以抵抗中國戰列艦的威脅。日本的這種海軍發展思想的根源是日本高度重視戰列艦的作用,而忽視了戰列艦的缺陷性,忽視了航母的作用,所以將寶都押在了戰列艦身上,這也是日本海軍後來建造了世界上最龐大的戰列艦的主要原因了!當然,這更是日本海軍最終失敗的主要原因之一,畢竟,從戰術使用角度上來講,戰列艦本身存在的局限性太大了,根本就無法做到很多必須承擔的任務,而這正是航母所能夠發揮作用的地方!
其實,新動力的原理很簡單,早在聚變技術投入使用的時候,就由一位法國的科學家提了出來。該系統分為兩種工作方式,即大氣層內工作模式與大氣層外工作模式。在大氣層內,發動機將通過吸取空氣,然後通過動力系統前部的裝置將空氣電解成陰陽粒子,兩種粒子被送入不同的加速器內,然後由加速器內的強大電磁場將其加速到每秒上萬公里的速度,最後噴射出去,形成動力。而在大氣層外,將依靠戰機本身攜帶的水,或者別的工作介質,起到與空氣一樣的作用!
宮本中將並沒有因為這場戰爭受到多大的責難。問題並不在他這裏,而是在海軍部,雖然海軍部的將軍們並不承認,但是誰心裏都知道,如果不是宮本的努力,恐怕日本主力艦隊將在這一戰中失去所有的主力戰艦了!如果海軍部能夠對宮本的第一次報告引起高度的重視,並且立即調遣本土艦隊向其靠近,組成一支強大的聯合艦隊,那麼以7艘戰列艦,7艘航母的實力,中國主力艦隊絕對不是對手,到時候,戰爭的天平肯定會倒向日本這邊!但是,這樣的機會是後悔也無法挽回的。正因為本土艦隊晚了3個小時到達戰場,最後讓日本主力艦隊在處於劣勢的情況下投入了戰鬥,遭到了中國主力艦隊的重創,並且讓中國主力艦隊能夠從容的撤出戰鬥,回到安全海域去!
這場海戰之後,中國海軍高度重視驅逐艦無法跟上艦隊最高速度的問題,並且很快就確定了解決方案,開始生產新一代驅逐艦!這種新型驅逐艦裝備有一種小型化的聚變動力系統,最大速度能夠達到50節,滿足了艦隊配合作戰的要求。當然,這種改進是很不徹底的,因為不管哪種反潛艦艇,如果速度超過了20節的話,幾乎就無法進行反潛作戰了。所以,中國同時開始研製新一代的反潛武器系統。
當然,中國海軍的這種戰略決定是絕對有道理的,不然的話,歷史很可能改寫!在這場海戰中,中國海軍存在的問題也暴露了出來。比如航母攻擊機對戰列艦這種鋼鐵烏龜的打擊能力欠缺,就顯得非常的嚴重了。另外,戰列艦主炮的持續作戰能力,這更嚴重的威脅到了艦隊的安全!當然,最嚴峻的問題是,這支艦隊在2044年5月就已經出海執行戰鬥巡邏任務,並且很快在中日西太平洋對抗中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正因為艦隊本身已經執行了近一年的戰鬥巡邏任務,其作戰能力肯定下降了很多,同時官兵也急需休息。而讓一支疲憊的,且問題多多的部隊去擔任那麼沉重的任務,恐怕後果是誰都能夠想象得到的吧!
中國海軍https://www.hetubook.com.com卻採取了完全不同的做法,首先是增強戰列艦的生存能力,在新計劃的一級戰列艦,即用於取代「太湖」級戰列艦的「呼倫湖」級戰列艦的排水量增加到了5萬噸,出了加強動力系統,改用更穩定的460毫米主炮,增強了戰列艦上的防空火力之外,多出來的1.5萬噸排水量中,有1.2萬噸是增加的裝甲!而這也是第一艘採用了電磁裝甲的戰艦。當然,在當時,這些都是屬於絕密的情報,按照當時中國在陸地上測試的效果,電磁裝甲的防禦能力比普通裝甲好至少10倍以上,但是必須要有強大的電力系統為其提供防禦的能力。所以,「呼倫湖」級戰列艦增加了一座聚變反應堆,但是速度仍然控制在了50節左右,主要的電力都用到了裝甲上,而非推進戰艦的動力!
發展反潛巡洋艦其實也是可行之道,但是這卻極大的增加了日本海軍造船廠的負擔,分散了日本本就不強的國力,耽誤了其防空巡洋艦的生產。同時,日本因為技術方面的原因,其原定於2045年中服役的聚變動力核潛艇的建造進度被延遲了,直到2047年才下水進行海試,而且實驗的結果非常糟糕,直到日本戰敗之前,才解決了相關的技術問題,也就沒有在戰爭中發揮多少作用了!
日本的方法就完全不一樣了,因為日本在聚變動力小型化的技術方面仍然存在著巨大的障礙與難題,與中國根本就不在一個技術水平上。所以,日本只能夠發展大型反潛巡洋艦來彌補反潛實力方面的差距!
當然,中國加速了「呼倫湖」級戰列艦的研製與建造工作,並且提高了這級戰列艦的戰鬥力,最主要的目標是針對日本海軍正在加速研製的「比睿」級戰列艦。日本這種「武藏」級之後的戰列艦在設計時排水量就達到了8萬噸,而在這次海戰之後,日本海軍已經要求將起排水量增加到12萬噸,以加強裝甲防禦,並且裝備最新的,射程更遠的主炮!但是,事後誰也想不到,「呼倫湖」級戰列艦在戰爭中的作用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後來這級戰列艦因為其上強大的防空火力,而且隨著戰機技術的革命,成為了航母最強大的護身戰士!
現在,中國海軍的出口基本上被封死了,日本海軍雖然沒有能夠殲滅中國主力艦隊,卻迫使中國主力艦隊必須在東海上掩護自己的東部沿海區域,所以日本軍部這時候也為其南下還是北上的戰略做出了決定。這是一個相當關鍵的決定,將直接影響到中日戰爭的進程。
早在2040年之前,中國就已經發現自己的海軍攻擊機無法對對手的戰列艦,航母構成多大的威脅。早在2040年左右,中國海軍就自己進行了一次破壞性實驗,實驗表明,即使是攻擊機裝備的威力最大的反艦導彈都無法擊穿「興凱湖」級戰列艦的主裝甲,就更別想對付日本海軍的主力戰艦了!可以說,這個實驗結果是非常讓人失望的,但是這項實驗結果也被當做了國家最高機密被保護了起來,海軍的絕大部分將領並不知道這件事,當然,那些更低級的軍官與飛行員更不清楚了。另外一方面,中國也從2040年左右開始研製新一代的攻擊機,以及反艦導彈的研製工作。
對於中國海軍這次的收縮行動,很多人都抱著疑惑的態度。以中國海軍主力艦隊的實力,即使是在西太平洋的廣袤空間內,只要日本無法知道其具體|位置,肯定能夠佔據到一個有利的位置,挑戰日本海軍的任何一支艦隊,甚至獲得最後的勝利。因為海軍的最大特點是進攻性,而讓海軍艦隊,特別是一支強大的海軍艦隊擔任防禦任務,是不是太浪費了一點呢?所以,很多人都懷疑中國海軍這麼做的正確性,甚至連部分海軍軍官都不理解,為什麼非要把主力艦隊收回來不可,難道就不能讓其在外圍牽制日本海軍,對國內提供一種更加強大的間接支持嗎?
不管怎麼樣,現在這場有著代表性意義的海戰已經結束了。這是一場非常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海戰,雖然雙方都出動了航母上的戰鬥機參戰,但是航母攜帶的戰鬥機所發揮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主要的戰鬥都是在雙方戰列艦之間進行的。而戰列艦的主炮成為了海戰中最主要的武器,也是給對方帶來最大傷害的武器!而通過這場海戰,中日雙方都發現了自己海軍艦隊存在的問題,但是卻採用了不同和圖書的解決辦法!
過度型攻擊機採用的仍然是常規動力,但是攻擊機的體積與重量都被加大了。其機長達到了22米(不包括機頭的空速管),翼展18米(不包括翼尖的電子干擾吊艙),到垂尾頂端的高度為6.5米。戰機的最大速度為2.2馬赫,海平面的最大速度為1.5馬赫,最大升限2.5萬米,爬升速度,在海平面上最大為每秒350米。同時,戰機攜帶的武器都採用了保型設計,所以在攜帶了反艦導彈之後,並不會過於嚴重的影響到戰機的性能。戰機空重達到了12噸,最大起飛重量為42噸,能夠攜帶25噸燃料,最大載彈量達到了12噸,能夠攜帶4枚重3噸的新一代反艦導彈對1100公裡外的目標進行打擊,如果進行空重加油的話,作戰半徑將超過1800公里!當然,因為這種攻擊機確實是太大了一點,裝備在「黑龍江」級航母上之後,就必須減少戰鬥機的攜帶數量,或者是增加航母甲板上的運做難度!當然,也正是這一原因,所以「雅魯藏布江」級航母立即上馬開始建造了!
「雅魯藏布江」級航母的排水量從10.5萬噸增加到了11.5萬噸,而且從第三艘開始,排水量已經增加到了12萬噸。採用三座HN-4型聚變反應堆作為主要的動力,航母的速度達到了52節。增加的排水量主要是增強航母關鍵部位的防禦能力,同時加強了航母自身的防空能力。艦載戰鬥機的數量也增加到了105架左右,能夠攜帶3個戰鬥機中隊,5個攻擊機中隊作戰!當然,還專門針對新一代戰鬥機與攻擊機對航母的彈射系統,著陸系統做了改進,使其能夠使用最新式的戰機作戰!
當然,日本的潛艇本身就比不上中國海軍的潛艇。而這成為日本海軍失敗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誰都清楚,二戰時潛艇表現出來的巨大戰爭力量,而現在隨著潛艇技術的進步,潛艇的威脅就更加強大了!最主要的是,現在中國海軍的主力艦隊都回到了東海與南海地區,那麼能夠使用的就只有潛艇了,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中國海軍的核潛艇成為了最主要的進攻力量,而且在戰爭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為戰勝日本侵略者立下了汗馬功勞!
從戰術上來看,中國海軍這次是勝了,這是支持中國艦隊獲勝者的主要依據,依靠不到200人的傷亡,給予了日本海軍最強大艦隊以重創,並且成功的撤回了自己控制的海域,讓艦隊擺脫了危險。
當然,第一種達到實際使用要求的這類反潛系統直到2048年才投入使用。所以,在這之前的3年中,中國海軍一方面生產過度型的驅逐艦,另外一方面,也在增加核潛艇的數量,因為誰都知道,最佳的反潛武器就是潛艇,特別是先進的核潛艇,將是對方潛艇的最大剋星。而到2045年中,中國第一艘聚變動力核潛艇正式服役,在2046年初投入作戰使用,隨即,中國以每年5艘的速度,開始全面建造這型核潛艇,到2047年,建造速度達到了每年一個月一艘!可以說,正是中國核潛艇的強大力量,為水面艦隊提供了強大的海下掩護力量!
在以往,艦隊的反潛任務主要是由遠洋護衛艦承擔的,但是隨著海軍技術的進步,戰鬥中對戰艦要求的提高,即使排水量達到了5000噸的遠洋護衛艦都已經無法承擔起為航母艦隊提供反潛任務了!所以,從2025年左右開始,中美歐等海軍強國幾乎一致的放棄了遠洋反潛護衛艦,開始發展反潛型驅逐艦,並且很快就由其承擔起了艦隊主要的水面反潛任務,同時也是艦隊中最重要的反潛艦艇!
而日本人的損失就很大了,4艘戰列艦全部遭到重創,問題的核心是日本海軍沒有高空高速戰略偵察機,而日本空軍也沒有!同時,暴露出了日本陸海軍不合作的嚴重內部矛盾。可以說,這種關係已經非常悠久了,從中日甲午戰勝時期開始,日本陸軍與海軍的關係就非常矛盾,主要是爭奪本就不豐富的國內戰爭資源。而現在,這種矛盾已經擴大到了空軍中來,而日本空軍在很大的程度上是跟隨陸軍作戰的,所以同樣不賣海軍的帳!另外,就是日本戰列艦的主炮射程嚴重不足,雖然中國公布的「興凱湖」級戰列艦主炮的射程為750公里左右,而實際上去能夠達到驚人的900公里,而在海戰中,中國的戰列艦似乎沒有全力作戰。而日本https://m.hetubook.com.com
戰列艦的射程只有600公里,在使用全發射葯,發射減裝葯火箭增程穿甲彈的時候,勉強能夠達到650公里。但是,這仍然比中國戰列艦的射程短了很多。如果正面交手的話,日本的戰列艦至少有2個小時將處於無法還手的狀態,而這兩個小時,就能夠決定最後的勝利歸於誰了!
首先,是啟動了新一級航母的建造工作!「雅魯藏布江」級航母早在2040年就完成了設計工作,但是當時中國海軍的經費非常緊缺,用來發展與建造新型航母的費用嚴重不足。而為了穩定國內經濟,所以海軍也沒有像以前一樣,向民間籌資。正是這些原因,這級新式航母一直停留在設計圖紙上,當然,工程師們並沒有放棄努力,仍然在不斷的對航母的設計進行著改進。這次海戰爆發之後,中國海軍的發展已經成為了國家的重頭任務,而一種新型的航母更是海軍最迫切的需要。所以,「雅魯藏布江」級航母的建造工作再次提上了日程安排。只是在正式建造工作開始之前,必須要對以前的設計方案進行進一步的改進,以適應新時代的海戰需要!
這場震驚全世界的海戰只持續了8個小時,但是卻給全世界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同時對中日海軍,乃至對全世界海軍的發展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同時,這場海戰也改變了中日海軍後面的戰鬥模式,因為雙方對這場海戰的理解不一樣,所以直接形成了兩種海軍發展模式之間的對抗,而這種對抗的勝負將絕對世界海軍未來的發展方向!
當然,原理是很簡單,但是在21世紀初的時候,要將這些工作都實現,卻顯得非常困難。在這方面的研製工作卻一直沒有停止,技術難題存在於空氣電解,以及粒子加速器的小型化方面。而到了2030年左右,隨著粒子炮的飛速發展,加速器的小型化工作終於取得了決定性的突破,中國在2035年製造了第一台實驗性戰機使用加速器,其重量已經控制在了15噸左右。當然,這時候的技術仍然是不成熟的,因為這台15噸重的粒子加速器卻只能夠提供2噸的推力,根本就滿足不了實際使用的需要!
當然,這場海戰給中日海軍帶來的影響絕對不僅僅是航母與戰列艦方面的巨大變化,而是關係到了整個海軍的未來!
可以說,日本海軍通過這一戰暴露出了許多的問題,不但他們寄予厚望的戰列艦除了在防禦能力上表現出了應有的水平之外,其餘的方面都存在著巨大的欠缺,就連日本海軍的航母都表現得不盡人意。當然,這些戰術與技術上的問題都將得到解決,而在海軍的發展戰略上所暴露出來的問題,卻並不是這麼容易解決的問題了!
有了新式的戰機與航母是不夠的,還需要新式的導彈。而為Q-3(這種攻擊機的代號)專門研製的新型導彈在2046年也順利的投入使用了。這種導彈重達3噸,比以前任何一種戰術攻擊機攜帶的反艦導彈都要大,都要重。導彈的射程達到了450公里左右,射程的增加量並不大。但是,導彈的戰鬥部重達1.2噸,實際裝藥量卻只有500公斤左右,這主要因為導彈採用的分離式戰鬥部,而且增加了眾多的用於對抗粒子炮的系統與設備!導彈的戰鬥部採用了三級串列方式,其前兩級戰鬥部的主要作用就如同反坦克導彈的戰鬥部一樣,先撕開戰列艦的主裝甲,為後面的主戰鬥部殺開一條血路。因為導彈的速度達到了5馬赫左右,所以主戰鬥部的前端為貧鈾合金葯罩,即使前兩級戰鬥部沒有能夠穿透戰列艦的主裝甲,主戰鬥部也能夠依靠速度擊穿至少450毫米的鋼質裝甲!這就如同雙重保險一樣。而裝藥量達到了450公斤的主戰鬥部只要進入戰艦體內,就算是日本的戰列艦都絕對承受不起這麼巨大的破壞與殺傷!當然,關於這種導彈上的反粒子炮系統,一直就是中國的最高國家機密,一直沒有相關方面的報道與消息,但是在後面的實戰中,已經證明這種導彈的威力是非常巨大的,也是在中日戰爭初期,中國攻擊機對抗戰列艦與航母這些海上怪物最有效的武器!
到2044年,中國在電解器方面也取得了進步,生產出的第一台實驗型電解器能夠每秒產生2.5公斤的電解氣體,同時重量控制在了1.5噸左右,當然,其需要的強大電力只能依靠聚變反應堆提供!同年,中國在聚變反應堆直接發電的技m•hetubook•com.com術方面也取得了突破,粒子加速器的研製更是取得了巨大的進步。整套動力系統的重量已經降低到了10噸(包括電解器與聚變反應堆發電系統),同時,產生的推力能夠達到35噸左右!
在得到海軍的撥款之後,改攻擊機設計方案的研製進度是非常驚人的,到2045年底的時候,第一架實驗型攻擊機就已經生產了出來,然後接受了海軍苛刻的對比實驗。但是,隨後發現該攻擊機的性能存在著一定的缺陷。所以,在2046年年初的時候,海軍選擇了一種過度型攻擊機,並且為5支航母艦隊換裝了這種過度型攻擊機。直到2047年初,新型攻擊機才解決了所有技術上的問題,這才被海軍採納,並且最終引來了戰鬥機的一次飛躍性的技術革命!
日本艦隊的作戰行動,從日本海軍部來看,是完全失敗了。損失了6艘巡洋艦,陣亡1800多名官兵,換來的卻是中國艦隊安全回到了南海,除了4艘戰列艦,1艘巡洋艦之外,別的戰艦迅速的進入東海,加入了中國第1艦隊(戰爭爆發之後,中國重新對海軍艦隊的建制進行了改變,用番號代替了以前的名字,而第1艦隊的任務就是在西太平洋地區作戰,是中國的絕對主力艦隊),取得了在東海海域的優勢,如果不是日本此時已經控制了沖繩群島,並且威脅到了台灣,中國第1艦隊肯定已經衝出了東海海域,開始向日本海軍發動反擊了!
到中日戰爭爆發之前,實驗機已經進行了100多項相關方面的實驗,取得的結果是非常振奮人心的。所以,在海軍提出要新一代攻擊機的時候,由該實驗戰機發展而來的新一代攻擊機的設計方案也被提交了上去。雖然,該方案在速度,以及完成度上都要比別的方案慢很多,但是當海軍航空兵的工程人員一拿到這份方案的時候,心情激動了起來,因為這正是他們在尋找的,理想中的新式攻擊機!
另外,就是對海軍艦隊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而這一點,在前面已經稍微提到過。
當然,出了需要新式的航母之外,還需要更先進的戰鬥機。而在這方面,中國的發展速度比誰都快!
在改進設計的時候,「雅魯藏布江」級航母的主要工作是放在了對日本戰列艦艦炮的防禦能力上,也就是增強了航母水線之上部位的防禦能力。因為根據當時中國手裡掌握的情報,日本正在發展射程達到了950公里的戰列艦主炮,這對航母絕對是一個嚴重的威脅。但是,考慮到航母的速度,以及載機數量,攜帶的航空燃料數量,以及彈藥數量,航母忽視了,或者說是無法照顧到水下的防禦能力。後面的實戰證明,該級航母的水線之上的防禦能力是足夠的,但是水線之下的防禦能力卻出現了嚴重的問題。第二艘「瀾滄江」號就是在海戰受創被拖回國內修理的途中,遭到日本潛艇的襲擊,被區區4條魚雷就送到了海底去!而「雅魯藏布江」號也在後面的海戰中遭到魚雷攻擊,最終在失去了動力之後,被自己的戰列艦擊沉!這些都是非常慘痛的教訓,而這也是該級航母只建造了4艘,隨後就被新一代的航母給取代的主要原因!同時也是其服役年限甚至還不如「黑龍江」級航母的主要原因!
到2040年,中國已經在聚變反應堆的小型化工作,以及粒子加速器的小型化工作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整套系統的重量控制在了10噸左右,而且能夠產生8噸的推力,這已經接近了戰機使用的水平。但是,中國並沒有急於將其投入使用,因為這一直屬於中國的最高國家機密。
中日海戰在一種沒有完全分出勝負的情況下結束了,也許,這是讓所有關注這場戰爭的人感到最失望的地方吧。
從這方面來講,發動機已經能夠用於除戰鬥機之外的所有戰機了!雖然這還達不到現在噴氣式發動機近20推重比的技術水平(如果達到這一水平,10噸重的新型發動機就必須要產生200噸的推力),而且發動機還需要進一步小型化,不然無法裝備在戰鬥機上。但是,中國在2045年1月左右,已經製造出了第一架實驗型戰機,並且開始在內地的空軍實驗基地進行了飛行實驗,取得的結果是讓人非常滿意的!因為新戰機並不需要攜帶燃料,所以只要動力系統能夠達到5的推重比,就能夠滿足實戰的需要。同時,這種動力系統多餘的電能,為戰機裝備新一代戰術武器系統提供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