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四十三章 法蘭西的選擇

而現在,英國皇家海軍的失敗和帝國海軍的勝利,對於中國而言,就是一個機會,一個遊說法國人加入其中的機會。
「共同的利益?」
不過,作為皇帝的路易並不知道,在中國的情報局他的檔案中,對於他早就建立了一份完整的分析檔案,而現在,身為外交官的李幕程所需要的就是投其所好,就是根據對其的了解將其一步步的引入他的目的之中。
「大使先生,你必須要注意到,現在整個歐洲都對貴國在各地擴張表現出了恐懼!」
「你們勝利確實是令人驚訝的,但是大使先生,你的帝國並不具備挑戰英國的力量,就像孩童無法挑戰成年人一樣!」
真正精於權術者,往往善於抓大放小,既團結人也能把權力集中到自己和自己的親信身上。而這正是路易·波拿巴所擅長的。
「我們必須要看到中國人正在世界範圍內擴張著,即便是在北非,我們都看到中國人的身影,現在法蘭西必須要有所行動,否則,有一天,當我們醒來的時候,我們將會驚訝的看到,野蠻的韃靼人已經來到了眼前,他們就像數年前進犯東歐的蒙古人,一千多年前進犯羅馬帝國的匈人一樣,給歐洲文明帶來毀滅性的重創,如果白種人不能攜起來手對抗來自東方的威脅,那麼在不久的將來,他們將會徹底摧毀整個歐洲文明!」
儘管對於中國人贏得海戰的勝利同樣倍覺驚訝,但是路易並沒有因為對方的一句話而動搖「不與英國為敵」的基本立場。
而這正是歐洲人所關心的,對於現實的歐洲人來說,他們從來不相信什麼友誼,他們只相信利益,結盟的前提是他們可以得到多少利益,還有,就是盟友是否足夠強大,歐洲各國之間的關係,就像是銀行與客戶之間的關係,他們永遠只會在客戶生意興隆的時候借錢給對方,一旦客戶面臨生意困境,他們會在第一時間和_圖_書收回貸款,這就是歐洲人的外交。
「所以,我們才需要法蘭西的幫助,需要俄羅斯的幫助,以及其它任何一個國家的幫助,而且我們必須要看到的是——在帝國的隕落中,每一個參与者,都可以獲得極為豐厚的回報,這種回報是不可想象的,陛下!」
他為了討好軍隊,選擇了軍事稱霸的路線,但是他卻沒有任何一個具體計劃,只有一個「稱霸歐洲」的夢想,這不過只是所有國家元首的夢想罷了,構想僅僅只是夢想。
面對這位皇帝陛下的固執己見,李幕程用充滿誘惑的語氣勸說著,同時又用警示性的語氣對他說道。
而這同樣也是其他國家所不具備的,可以說,是其它國家所不擅長的,甚至有的國家都不擅長鼓動自己的國民,更何況是煽動外國的國民支持自己的戰爭?
這正是英國的理由和借口,也是最容易蠱惑人心的一個理由。他們的行動是成功的,成功的在法國掀起了一場對抗中國威脅的熱潮。
在出獄后,他的政治手腕變得越發高超,不斷地同舊的敵人妥協,把他們拉到自己的一邊,他深刻地知道,大多數精英和官員只在乎自己的權勢和財富能不能得到保護,並不在乎頭上的主子是誰。
路易詫異的看著眼前的這位中國大使。
現在,當然,民意自然也就成為了拿破崙三世的籌碼與後盾,之所以成為他後盾,是因為他現在所面對的恰恰是中國駐法國的大使。
實際上,拿破崙三世是歐洲少有的權術家之一,馬基雅維利實用主義的正統傳人。
多年的牢獄生活,讓他有充足的時間讀書,也學習到了很多東西,最重要的是讓他明白了失敗的原因——因為波拿巴分子實在太少,他就必須拉攏更多人。
最能說明他手腕高超的事實是——直到現在這位拿破崙三世並沒有輸過一次全民選舉和全民公決(儘和_圖_書管有時候嬴得十分勉強),每次都能恰到好處地讓民意成為自己的後盾。
「保衛歐洲文明!」
聽著李幕程的話,路易沉默著,他知道對方說的是事實,儘管他並不贊同軍事擴張,但是他卻知道,法國的農民需要土地,不是北非的沙漠,而是真正的富饒的可供移民的土地,而不是讓數以十萬計的乞丐生活巴黎、里昂、馬塞等一個個城市的貧民窟內,變成城市的毒瘤。
「陛下,中國並不是在擴張,而是在爭取屬於中國的生存空間,我想在這一點上,中國與法國是有著共同利益的……」
而這些文章之中,既有真正擔心中國威脅法國的法國人書寫的文章,但更多卻是拿著英國政府巨額「廣告費」的法國報社的主動刊載的「廣告」。為了爭取來自法國輿論界的支持,英國政府在巴黎投入了超過20萬英鎊的「廣告費」,以讓法國的輿論界支持對華發動一場戰爭。
「現在,如果我們錯過這個機會,那麼,陛下,將來,我們不得不面對另一個現實,一個更為強大的英國,那個英國將會是其它國家的惡夢,尊敬的陛下,我相信,現在,我們都在面臨著一個新的選擇,這個選擇關係著未來,那麼陛下,法蘭西會選擇什麼?」
對於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來說,在盟友的選擇上是需要謹慎應對的,尤其是現在,在世界第一強國英國受到挑戰的時候,儘管路易·拿破崙非常清楚,對於法國而言這是一個機會,但是他同樣也知道,自己的那個叔叔之所以失敗的原因。
很多人無法理解這一點,尤其是那些波拿巴派的人,但是路易·波拿巴卻很清楚,那些官員根本就不在意主子是誰,而他的這一觀點,或許在法國沒有得到他人的理解,但是在遙遠的中國,那位通過戰爭贏得王朝的重建的中華帝國的皇帝,卻與他心有靈犀——在他的政府之中,和*圖*書同樣充斥著大量的舊滿清時代的官員,也正因如此,中華帝國才會在短短几個月內,橫掃中國,在中國建立了他的統治。
9年前,作為民選的皇帝,他任命的40名國務會議參事中,七月王朝的舊權貴佔24人。同年元老院中除了皇族和貴族的當然成員外,七月王朝原眾議員約佔20名、原貴族院議員佔12名,擔任過省長職務的其中的多數人的政治生涯同樣始於七月王朝。
作為外交官,李幕程非常清楚自己手中的籌碼——「科隆海戰」的勝利,就是他的籌碼,就是他遊說法國人的籌碼,畢竟一直以來,英國最大的依仗就是他們的皇家海軍,而現在帝國卻已經斬去了他最強大的一支手臂。
在巴黎,在過去的一段時間里,幾乎所有的巴黎的報紙,不,也許是整個法國所有的報紙都用相似的語氣書寫著類似的文章。這些文章的一個核心就是告訴歐洲人,尤其是告訴法國人,中國的威脅已經降臨到他們的身上,他們不可能在這場「戰爭之中」置身事外。
面對這位中國大使的問題,路易·拿破崙沉默著,法國應該選擇什麼呢?毫無疑問的說,法國所選擇的絕對不會是英國或者中國,法國所能夠做出的唯一一個選擇就是符合法國利益的選擇!
因為相似的遭遇,使得他對於中國的那個皇帝,一直都極為欣賞。畢竟他們都曾「失去了帝國」,早在30年代,他曾幾次試圖發動兵變都失敗了,最後一次甚至還讓他最後被關進了牢房之中。
「而這一切,都是殖民地可以提供的,但是我們需要注意到一點是,現在,適合人類生存的地方,幾乎已經完全為英國所佔領,至於非洲,陛下,我想沒有任何法國人願意到非洲的熱帶雨林中與各種各樣的傳染病為伴,如果不是因為中國的人口使得中國需要面臨著內戰的威脅,我們只能被迫把國民遷和-圖-書往並不適合生存的地方,可即便如此,英國人依然橫蠻的試圖阻止我們,就像他們曾一次次的打斷法蘭西試圖拓展的殖民地一般……」
點點頭,李幕程繼續說道。
僅此而已!
如果說叔叔的失敗讓路易學到了什麼,恐怕就是不與英國為敵,現在這位中國大使無疑是在遊說他與英國為敵。
現在的法國並沒有挑戰英國的力量,至於中國人……中國人是否具備挑戰英國的能力,他並不清楚,但是現在誰又能肯定的說出誰會獲得勝利呢?
「大使先生,我們必須要注意到的是……」
但是相比于輿論界的沸騰,法國的上層,尤其是法國的那位三世皇帝卻表現的極為冷靜,在經歷過克里米亞戰爭之後,這位皇帝陛下,已經不再像過去那樣容易被英國人許下的空心湯圓所滿足。
「英國的力量確實很強大,而且他會越來越強大,如果沒有人阻止他的話,那麼二十年後,在世界帝國的滋養下的英國,將不是法國、俄羅斯、中國所能挑戰的,而現在,事實告訴我們,他並沒有你想象的那麼強大,就像他們引以為傲的皇家海軍一樣,科隆海戰已經顯現了他的強大,實際上不過就是一個紙老虎,陛下!」
作為駐法國大使的李幕程非常清楚,路易的外交政策註定只能隨機應變,以應激性的動作為主,沒有辦法進行長期的規劃。他時而和某國做朋友,時而突然交戰,時而交戰之後又成為好朋友,整個外交政策沒有確定的樞軸,而是以討好國內各個勢力,尤其是討好軍隊為目的。
在這個意義上,他的外交路線基本上還是老一套,以排斥奧地利和俄羅斯為主。這就是法國外交的核心,一個空洞的、沒有任何遠見的外交。
但是這種沒有遠見,對於中國卻是一個機會,而這一切意味著,中國有機會把法國拉上自己的戰車。因為法國的軍隊希望擴張,相應的他們www•hetubook.com•com卻沒有一個完整的計劃。而現在,中國所需要的就是給他一個計劃!
在這個時候,沒有什麼比挑起歷史的仇恨更為重要的事情,法國人從來都不親英,或許不是每個人都喜歡波拿巴,但是每個法國人肯定都不喜歡英國,因為英國曾經一次次的擊敗了法國。
「大使先生,你必須要明白一點,英國的力量仍然非常強大!」
作為一個老牌的帝國,英國早已經有了一整套應對危機的策略,在過去的就是通過輿論上先行,英國把一個個曾經的敵人變成盟友,至少是臨時的盟友,然後和他們一同應對威脅,而這正是英國作為帝國的熟練之處,他們總是善於利用一切力量來幫助自己達成目的。
「是的,陛下!」
在英國與中國互相宣戰之後,英國並沒有立即派出他們龐大的皇家海軍發起一場遠征,而是動員起了全部的外交力量在整個歐洲到處活動著,以爭取來自歐洲各國的支持,而英國人到口號非常簡單。
刻意的停頓了一下,拿破崙三世又刻意的看了一眼面前的這位外交官。
這正是法國軍隊以及工商業支持軍事擴張的原因,正是因為法國國內人口眾多、資源貧乏。
「法國與中國一樣,同樣也需要廣闊的殖民地為法國過剩的人口提供土地,比如,法國的農民需要更多的土地,但是北非有什麼呢?除了只有游牧民族才需要的沙漠,那裡什麼都沒有。除此之外法國本土甚至都沒有足夠的煤炭、鐵礦,供法國發展工業,法國的工商業需要工業的原料,同樣需要海外的市場。」
克里米亞戰爭對於法國來說,幾乎沒有任何收益,當然,除了為他的那位曾經兵敗俄國的叔叔「報仇」之外,那場戰爭法國是「吃虧」的。許多英國人在戰前的許諾,戰後都化為了泡影,有了這個前車之鑒之後,身為皇帝的拿破崙三世,自然不會因為英國人的蠱惑而輕易的捲入這場戰爭。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