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卷 怒濤狂瀾
第六百九十六章 募兵

對此疑問,王源付之一笑。慢說現在王源手中乘著幾百萬貫,可謂財大氣粗之極。這些錢足夠王源撐個一年半載毫無問題的。而且,那還是最壞的打算。
劍南隴右兩軍兵額奇缺,在王源離開成都的這段日子里,宋建功劉德海等人已經開始大肆徵兵。然而進展卻並不快。
王源給出的參軍標準是,男子必須中男以上,最高年紀不能超過四十歲。而以這個標準來募集兵馬,可供招募的兵馬數量便可想而知了。而劍南隴右兩道,經過同吐蕃大戰之後,兵源缺口高達八萬。劍南軍五萬兵馬損失小半,而隴右軍的七萬五千兵馬幾乎全部要大換血,因為隴右軍幾乎全軍覆沒,所以兵源的缺口成了大問題。
三萬戶,那便是湧入了劍南和隴右兩道近近二十萬的百姓。土地嘛,劍南道和隴右道本就地廣人稀,算不得什麼。至於那每戶的十貫安家費,雖然有些肉疼,但這些百姓歸於轄下之後,這十貫錢他們遲早是要通過賦稅交上來的,倒也不用擔心。唯一讓王源頭疼的是,這些州府的官員得知此事之後大為震驚,紛紛上摺子告狀,搞得玄宗不得不讓楊國忠寫信給王源讓他不能這麼干,這種拆東牆補西牆的事情實在是損人利己之行。
宋建功和哥舒翰等人對此目瞪口呆,大帥肚子里花樣繁多,搞出這麼m•hetubook.com•com多名堂來,也不知他是怎麼想出來的。而且關鍵是這些措施日漸成效,劍南和隴右各地的百姓們都被調動了起來,有的州府竟然出現了為參軍還要托關係走後門的情形來。
這還不是全部,徵兵之途原來有千方百計可用。柳鈞便另闢蹊徑開闢了一條新路,而且他的成果讓人咂舌無語,王源知道后也先是驚愕,繼而大笑不已。
王源無奈的收手,但陸陸續續已經從那十幾處州府中吸引了四萬于戶落戶劍南和隴右兩道。兵員問題解決了四萬,兩道的人口還憑空增加了二十多萬,可謂是一場漂亮的挖牆腳之戰。
這些當然還不夠,劍南和隴右的人口就那麼多的總量,這幾年青壯人丁損失嚴重,王源不可能涸澤而漁,讓兩道的青壯百姓參軍而荒廢了田畝土地。於是另外一個挖牆腳的政策也出爐了。
此舉一出,應者甚眾。這些內地的州府本就人多地少,很多人日子過得艱難的很。現在有這麼好的條件吸引他們,自然是不肯錯過。短短半月之內,竟有近三萬戶百姓舉家搬遷,更有些在當地過得不如意的人也願意換個生存環境。以前這是不可能的,因為官府戶籍的限制,但現在這一點也不用擔心了。
王源也問過原因,原因在於百姓們都不願參軍,壯和-圖-書年男子是家中的主要勞動力,往往肩負著一家子的生計。參軍之後兵餉又低,又很危險,所以寧願想辦法讓幼子老翁代替也不願讓家中的頂樑柱去參軍。而鮮于仲通和他的前任章仇兼瓊在劍南任上的時候,對此不管不問。進而發展到軍中可以用錢買通募兵的官吏以老幼冒充少壯,成了一條發財的財路了。另外一個原因也是因為邊陲之地人丁的稀少,兵源不足也導致可選擇的壯丁人數有限,不得不以老幼相抵。
年紀是一方面,身體狀況又是一道坎。年齡合適,但因為身體的原因又會有一大批的人不合格。年紀和身體都合格,卻又不能不考慮民生。獨子不能參軍,家中的主要勞動力也不能贊軍,還有富貴之家朝廷免於服兵役的,或者准許用錢物來抵兵役的,幾下里這麼一扒拉,募兵之時進展的緩慢程度可想而知。
王源派出了能說會道的官員去往劍南隴右兩道相毗鄰的山南西道、黔中道甚至是京畿道的州府去遊說,在十幾個大的州府設立了宣講台,宣講劍南和隴右道的參軍優惠政策,鼓勵這些地方的壯丁閑漢去劍南道和隴右道參軍。並許諾但凡外道壯丁入隴右劍南兩道參軍,將准予入劍南隴右兩道官籍。一旦入籍並且參軍,便可獲土地十五畝,十貫安家費,讓他們的家人能夠在www.hetubook•com.com劍南道和隴右道安家立命。
當然,他們最疑惑的便是,大帥這些措施如何能夠兌現。戴紅花騎白馬歡送倒是沒什麼了不起,關鍵是那些物質上的措施哪一樣不要花錢?以軍餉翻倍而論,朝廷是不可能補足差額的,那麼艱難隴右兩道緊十三萬的兵馬,若是滿額之後。每個月大帥就要往裡搭進去十幾二十萬貫的錢去,大帥拿得出這些錢么?
十日後,王源回到了成都。命人送了高墨顏回安西高仙芝處,在家中稍稍休息兩日之後,王源便立刻開始忙碌的不可開交起來。
況且,另外附加的這些條件也是很吸引人的,生有生的保障,死有死的安排,況且參軍還是出人頭地的一條冒險之路,怎不叫原本不願參軍的劍南和隴右的青年男子們心動。
聽了宋建功哥舒翰劉德海等人的訴苦,王源知道必須想出對策來,如何讓人們願意參軍,這是問題的關鍵。而兵源稀少的問題其實並不難解決。劍南和隴右的人口因為年年征戰徵兵而減少,但在內陸的州府人丁興旺,如何條件合適,吸引域外州府的男丁前來參軍便是一個好辦法。
配合這些政策,王源還設計了精神上的獎勵,豎立參軍為國光榮的思想攻勢。各州縣設立專門的徵兵隊。但凡有參軍的男子入伍,皆配大紅花騎高頭大馬,敲鑼打鼓沿街歡和-圖-書送。當地主官親自宴請士兵和家屬,致辭勉勵他們為國殺敵,不要給家鄉給父母丟臉云云。總而言之,一整套從物質上到思想上的激勵制度在王源的推動下轟轟烈烈的展開。王源甚至為各地州官太守們寫了統一的送丁入伍的激勵詞,供他們在大庭廣眾之下宣讀激勵。
光是提高兵餉一倍這一項,其實便將士兵的待遇提高了不止一星半點。要知道即便在長安城中,每個月掙兩貫錢也足夠一家子一個月不餓肚子了,不過清貧一些,但絕不至於餓肚子。而王源此舉便是將參軍士兵從一種被動的服役提高到一個可以養家糊口的地位。很多人即便不參軍在家種地經商做小買賣,一個月也不過兩貫上下,那麼參軍所掙的錢其實已經高於他們在家種地幫工做小買賣的收入了。
其實王源早就已經跟楊國忠商量了,楊國忠也同意增加給劍南道和隴右道的兵餉撥付。楊國忠給出的數額是五十萬貫的額外增加。當然這筆錢不可能憑空冒出來,自然是楊國忠從別的節度使頭上剋扣而來,但王源可管不了他剋扣了誰的錢。
原因固然在於王源對於參加軍隊的要求極為嚴格。在離開成都時王源便提了對募集士兵的要求。首先便是年紀上的限制。王源接手劍南軍時便發現了其中的弊病。雖然大唐天寶年間兵部做了詳細的規定,所謂男和*圖*書十八為中男,二十二為壯丁,參軍固然是以壯丁為先。然而王源看到的劍南軍中,從十四五歲的少年到五六十歲的老者皆有。雖然依舊是青壯年為主體,但超過三成的年幼和年老的士兵顯然會讓這隻軍隊的戰鬥力下降。
而且因為劍南隴右安西河西四道因為痛吐蕃作戰耗損巨大,在王源和高仙芝在京城的時候,玄宗便已經答應,四道兩年內的錢稅減半,藉以恢復元氣。這一項每年便可截留五六十萬貫。兩項相加,王源每年可以得到近百萬貫的錢財支援,這也是王源敢於出台優軍政策的底氣所在。
於是,經過一番研究,一整套吸引壯丁參軍的方案便即出爐。首先便是提高參軍士兵的待遇。按照朝廷的標準,士兵每月的餉銀是一貫多一點。但這點兵餉確實無法讓他們養活家人,王源下令兵餉翻倍,但劍南軍和隴右軍士兵,每人每月的兵餉提高到兩貫到三貫之間。除此之外,凡參軍之家每年可領布一匹,稻米十石,同時由地方官府建立當地軍屬門第制度,但凡參軍之家,均在門楣上掛上紅匾額,由當地主官親自授予。若士兵在軍中殺敵立功,當地官府將敲鑼打鼓前來慰問,發放嘉獎之物。既有面子又有實惠。如若參軍士兵陣亡,劍南道府承諾替陣亡士兵之家養老送終,補貼錢糧撫養子女成人,免除參軍士兵的後顧之憂。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