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9章 制衡

甲申之後,福王為了對抗以東林為首的文官集團,就只能在天下間重新尋找制衡的勢力。此時閹黨以廢,環顧四周,就只能引入武將勢力入朝,江北四鎮遂即以定策之功做大。
說趙宋制度達到了古代中國的極致,就是因為他基本解決了外戚、宦官、勛鎮的問題,而士這個階層,相對於其他幾個階層,他對皇權的威脅最小,同時又能約束皇權。
本來現在隆武政權就蒸蒸日上,桂王政權卻始終沒有什麼作為,如果王彥東征勝利,那桂王政權豈不更加沒有希望。
這些新來的人之中,一些有能力的被任用,一些則沒有得到好的職位,這幫人打仗不行,干實事也不行,內部爭鬥卻是一把好手,左懋第和蘇觀生這樣的實幹派,自然不用他們,這些人也就難免心生不滿。
龐天壽雖然糾集了一些文臣,但是勢力還達不到挑戰外庭的地步,而這時他手下的文臣丁時魁、金堡等人,因為與桂王派來的袁彭年相熟,很快就被拉攏,然後又把袁彭年介紹給了龐天壽。
這種擔心,使得桂王一派生出了要離間隆武君臣的意思,所以派人前往廣京一邊行間,一邊嘗試拉攏隆武朝廷內部的大臣。
龐天壽,順天府人士,歷任崇禎、弘光、隆武三朝的大太監,擔任過御馬監太監、司https://www•hetubook.com•com禮監大太監等職,可以說做到了太監的極致。
不過朝廷內部既然達到了平衡,所以無論是哪一方都不希望有第三種勢力進來攪局,內廷司禮監,肯定是要被打壓的對象。
後人可能覺得宋代比較屈辱,那宋人自己的感覺是什麼呢?崖山一戰,十余萬人投海而死,如果他們不熱愛這個朝代,為什麼會有那麼多人願意殉葬呢?
此時隆武皇帝,因為操勞過度,身體日漸消瘦,時日無多,龐天壽想著按著之前唐、桂、魯,三方的約定,最後繼承帝位的極有可能還是大明法統上的繼承人桂王,遂即立刻與袁彭年一拍即合。
中國歷史上,能夠左右政局的,一共就只有,外戚,宦官,士族,勛鎮,皇權,這麼幾大勢力,其中從歷史經驗上看,外戚、宦官、勛鎮,這是對王朝最大的危害。
眼下的大明朝廷內部,隨著宦官勢力的出局,由文臣和勛鎮勢力把持朝政,而勛鎮與文臣之間,其實是對立爭鬥的關係。
司禮監這個機構,設置於宣宗時期,為的是牽制內閣,但他一出現就註定是會凌駕于內閣之上的存在,司禮監大太監一度成了朝廷的最高實職,劉瑾,魏忠賢都曾經擔任過這個職務,獨攬軍政大權。
和_圖_書是他這個太監與明朝歷代大太監相比,未免就凄慘了一些,明朝皇帝與文臣集團對立,使得皇帝需要依靠宦官勢力,來形成官場上的平衡,所以後期太監做大,但到了毅宗皇帝之時,政治幼稚的毅宗皇帝,將這種平衡打破,太監從此失勢。
歷史上的南明朝廷也是如此,勛鎮與文官之間,勛鎮與勛鎮之間爭鬥不休,這都是因為本來穩定的系統破碎之後,各個勢力之間無法找到平衡所至。
隆武朝廷在福建的宮女太監,大多失散,龐天壽理所當然的重新做起了司禮監大太監。
對於皇帝而言,怎麼才能使得皇權不受挑戰,最好的手段,就是在皇權之下,培養兩個勢力相互制衡,下面的人爭鬥,哪一派強,就打壓哪一派,這樣下面爭鬥不休,那皇帝就永遠安全。
漢末,外戚、宦官爭鬥,殺來殺去,但天下基本能夠維持平衡,但作為勛鎮的董卓一旦加入,天下立刻崩壞。
當然這樣皇帝的江山是坐穩了,但對於天下卻沒有多少益處。
在福建時,整個朝廷被鄭芝龍壓制,他也沒機會撈什麼權利,所以隆武朝廷擺脫鄭芝龍之後,他還是十分高興,準備大幹一場,但他很快就發現,隆武朝廷的文官立刻與同為文人出身的楚國公王彥合流,似乎有文武合流,共掌朝https://m.hetubook•com•com政之意。
以勛鎮為後盾的馬阮,開始與文官爭權,但勛鎮這方勢力,幾乎是很難控制的一方勢力,一旦放出來,遺禍無窮。
大明朝廷內部的制衡,在崇禎朝時就被打破,文官集團最後發展成那個樣子,與崇禎皇帝自身有很大的關係,是他自己打破了平衡,又沒有能力駕馭,才使得文官集團沒了約束。
龐天壽出任司禮監大太監之後,自然滿懷期望的想要攬權,但是他卻發現朝廷大權已經牢牢的掌握在以王彥為首的勛鎮和外庭文臣手中,軍政大權早已歸屬劃分完畢,他動不了任何人的利益,加上皇帝並不支持他,所以司禮監大太監基本成為虛職。
古代雖說號稱家天下,似乎整個江山都是皇帝的,皇帝就該愛護整個天下,帶著整個王朝向前,但其實一個成熟的皇帝首先考慮的是如何坐穩天下,忠臣、奸臣、黎明百姓,這些對他來說都不重要,奸臣有用,他們也會用,忠臣威脅到他,照樣要殺。
這一手,玩的最溜的當屬嘉靖皇帝,他用嚴嵩搞夏言,然後又用徐介搞嚴嵩,二十多年不上朝,卻能把手下臣子玩的團團轉,可見其政治手腕。
此時大明內部,還沒有出現歷史上的那種混亂,其實是因為王彥這個特殊身份存在,他首先是勛鎮之首,武將都被他m.hetubook.com•com壓制,其次他又是實實在在的舉人身份,被文官認可,有長遠的戰略目光。
之後,隆武朝廷起死回生,雖然失去福建,但贛地全復,明軍延平一場血戰,又成功圍魏救趙,迫使攻打廣州的清兵撤圍回師,使得粵地得以保存,等到隆武移駕廣州,朝廷也算重新站穩了腳跟,打開了局面,遠在澳門的他得到消息,這才放棄投奔桂王,帶著三百佛郎機火槍手,趕來廣州繼續效命。
中國曆經千年鬥爭,兩漢的教訓,唐的教訓,外戚、宦官不能用,勛鎮也就是武將也必須關在籠子里,加以限制,否則唐末以來亂了幾百年,歸其原因是什麼,不就「天子兵強馬壯者為之爾」,武將失去約束了么?
他到了澳門不久,鄭芝龍就賣了福建,隆武皇帝生死不明,他原本準備去肇慶,但這時唐王又在廣州監國抗清,他瞧不清局勢,便留在了澳門一邊研究基督教的教義,一邊觀望時局。
士大夫這個階層,雖然依附於皇權,但與皇權又是對立的,皇權是要家天下,士大夫則認為天下可不是皇帝一人的,皇帝要亂來,士大夫有責任約束,所以宋代君臣共治,士紳百姓的生活,也是歷代之中最為幸福的。
作為一個大太監,龐天壽自然希望能有一番作為,可以重振內廷的雄風,所以早在福京之時,他就https://m.hetubook.com.com流露出了想要掌權的意思,但惹得隆武不喜,把他支開派往澳門去了解佛朗機人,處理招募佛郎機人才的事宜。
就在這是,王彥東征的消息傳人桂林,這對大明而言是好事,但在桂王監國政權看來,就不同了。
龐天壽見文臣集團內部又有分裂爭鬥的意思,覺得機會來了,於是稍微收攏就拉起了一幫人。
這樣整個朝廷,達到了一個平衡,雙方之間能夠通過王彥,可以相互妥協,有這麼一個調節矛盾的存在,但這隻是隆武朝廷內部的局勢,還有外部的諸多勢力,還沒有算進來。
本來龐天壽見沒有機會,也就不再去想,老實伺候皇帝,但隨著朝廷局勢越來越好,大批官員開始來到廣京,而且都是有品級的官員,但這時隆武朝廷內主要的實權職位,基本已經被人把持。
皇權發展到極致,對於天下是無益的,這點明初推行八股,禁孟子,就已經顯現出端倪,但內閣的出現,還是有文臣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思想,可等到了滿清之時,中國歷史上一直對皇權存在約束的士這個階層,在滿清的屠殺和經歷空前的文字獄之後,其思想已經不能再稱為士大夫,基本都成了犬儒,已經不是傳統上能約束皇權的儒家,所以滿清時皇權發展到極致,滿清統治者要「寧贈友邦,不予家奴」,天下間即便有人反對,也無法約束。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