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1章 東路軍

明軍氣勢洶洶,但很快就遇到了麻煩,大軍歷時半月翻過湘西的群山之後,進入貴州,映入眼帘的依然除了山,還是山!
最先開拔的卻是湖南的東路軍,他們在湖南休整了大半年,兵額滿員,士氣高昂,稍有不足的就是,器械方面沒來得及裝備,軍中火器極少,而因為湖南的府兵剛開始推行,新募集的三湘子弟訓練也不是特別熟練。
這次朝廷說是要援救川蜀,但在東路軍翻過湘西大山之後,他們就提起了警惕,害怕東路軍順道滅了他們,兩人一商議,便決絕讓開道路退到石阡府。
此時,盤踞在思州、鎮遠衛、銅仁等黔東諸府的黃朝宣、張先璧兩個軍閥得道了消息,心中開始誠惶誠恐起來。
一些被欺負慘了的土司,以及黔東鄉紳組建的民團,之前不敢拿黃、張的兩萬人馬怎麼樣,現在聽說朝廷派軍來拿兩人,不少人就離了寨子,向石阡周邊靠攏,意圖團結和-圖-書在東路軍四周,出上一把力。
隆武三年五月初,在得到王彥的軍今,以及快馬送來的銀票之後,湖南巡撫堵胤錫直接從長沙城中的廣南票號提銀,然後立刻購買糧草,徵調民夫,半個月內就為大軍准好了一批糧草和器械。
王陽明初入貴州時,就有這樣的感嘆,「峰際連天兮,飛鳥不通,遊子懷鄉兮,莫知東西。」大概意思就是山太多了,人摸不清方向,鳥兒飛不出,基本就是鳥不拉屎,雞不生蛋的貧瘠之地。
三路人馬之中,東路軍,高一功、王績,從湖南出發,取道黔東,佔據涪陵,與西軍和明軍敗軍匯合,而後逆江而上,從東面包圍巴縣。
張先璧大概四十多歲,相貌頗威武,豹眼環須,性格殘暴不仁,他身長七尺有餘,一手抓著城牆,一手按著戰刀,咬牙切齒地說道:「娘的,老子都讓開道路了,居然還追到石阡來,這是要逼死和*圖*書我們啊!如果被送到廣京,還有老子的活路~」
王績嚴令軍官約束軍紀,不得妄殺,不得搶掠,所過秋毫無犯,逐漸取得了土司和黔東士紳百姓的認可,大軍有了熟悉貴州地形的嚮導,沒了騷擾,進展神速。
忠至鎮三萬人,加上一萬后勇軍,走湘西進入貴州,沿途又徵調土司苗兵三千人作為嚮導,一起翻山越嶺。
這時,在三路人馬之中,離四川最近,擔任迂迴任務的西路軍,伸手要了二十萬兩開拔費之後,磨磨蹭蹭至今沒走出廣西。
如此明軍從各個方向發起進攻,將重慶府的清軍包圍,最後一鍋端掉,然後明軍就可以重慶為根基,與清軍爭奪川蜀。
西路軍,則是桂王一派,從廣西進取道貴州,收復瀘州,而後迂迴包抄,佔據合州,將重慶府與成都的聯繫切斷。
貴州之地貧瘠,這兩人逃到黔東之後,也不用心經營,而手下兩萬將士,又需要和圖書軍餉和糧食,所以搜刮甚重。
長沙官員,于城外築壇,發布檄文,祭拜歷代先皇之後,高一功率劉體純、劉體仁、揚彥昌為中軍,命王績率王光恩三兄弟為東路軍先鋒官,又讓謝曠為後軍督運物資糧草。
有了本地士紳和土司的宣傳,東路軍接下來就順利許多,大軍一來,就如洪水蕩滌污穢一般,盜賊草寇聞風而竄,而被黃、張兩將搜刮慘了的黔東百姓亦如久旱而逢甘霖般喜迎真正的王師。
兩將是打明旗,東路軍也打明旗,士司們自然覺得他們是一夥的,反正你們漢人就喜歡欺負我們三苗。
這個計劃看起來三路齊出,氣勢洶洶,但其實王彥自己也知道,這個計劃只是對外宣稱,壯壯膽,唬唬人而已。
隆武朝廷為了這次行動,耗空了國庫,而且負債纍纍。
他們不僅在黔東加收重稅搜刮漢民,同時也搶劫土司苗寨,結果就是黔東之人,都恨其入骨,各種土司和圖書反叛,以及漢民暴動,亂成了一鍋粥。
有了本地嚮導引路,東路軍很快從思州走過鎮遠衛,最後到了石阡城下,使得城內人馬大驚失色。
中路軍,因為物資甚多,縴夫拉著大船逆流而上,速度也比較緩慢。
東路明軍好不容易進入了思州,先鋒王績莫名其妙的就被一群土司襲擊了一波,死傷近百人士卒,各地百姓也對他們懷有敵意。
平原耕地,都給你們漢人了,苗人、土人都跑到了貧瘠的山中,還要來進行搜刮,自然要拼了。
一萬先鋒在不熟悉地行的情況下,行進緩慢至極,最後幸得之前徵調的三千苗兵,王績才弄清楚情況,原來土司以為他們是張先璧、黃朝宣召來的援兵,想要鎮壓他們,所以才出來襲擊。
他二人自知犯下了大罪,雖說朝廷不提,但他們也知道那是因為皇帝沒功夫搭理他們,所以他們逍遙自在的在這偏遠之地做了大半年的土皇帝。
川蜀之戰怎m•hetubook•com•com麼打,王彥排兵布陣,共計馬步兵馬十一萬,民夫九萬,分三路進攻,對外號稱帶甲六十萬,氣勢洶洶,能把人嚇個半死。
石阡城頭,兩員將領正立在城頭之上,眉頭緊鎖地看著城外的軍營,正是黃、張兩人,他們已經收到了王績的書信,讓他們交出兵權,然後去廣京接受朝廷調查,如有不從,按謀逆論處,破城之後誅滅九族。
毋庸置疑,這是自王彥大起楚粵之眾,與勒克德渾、阿濟格、吳三桂在楚地大戰之後,明朝組織的最大規模的軍事行動。
王績弄清楚緣由,這才連忙通過隨行的苗人,與黔東的土司說明,他們並不是來幫助黃朝宣、張先璧,相反是來捉拿兩人,東路軍的困境,才得以逐漸解決。
王彥自領中軍帶著大批物資,走珠江逆流而上,取道廣西、貴州,正面推向重慶。
王績出生江淮,哪見過這樣的地形,大軍走了幾天,他才確信了「貴州地無三里平」的傳言果然不虛。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