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1章 拿不準

夏國相聽了高一功的話語,便冷汗直流,果然如他之前所想的一般,漢人講三綱五常,禮義仁智信是人倫關係的基本準則,吳三桂沒講,他不遵守,形象早已壞掉,怎麼都洗不白,拿怕親兒子送來,也有人不信他。
王彥點點頭,遂即看了高一功一眼,他立刻會意,一抱拳,道:「職下出去看看。」
剛站起身來的夏國相聞語,身體頓時一僵,臉上的笑容立刻定了下來,王彥卻沒有理會他,揮手讓陸士逵帶著吳三枚出帳,送到城下。
夏國相反應過來,不禁滿頭大汗,連忙說道:「回相公,我家伯爺不敢提別的條件,全聽相公安排。」
這樣一來,明軍就不只是能在河網縱橫的南方作戰,更有實力威脅中原,關中,可是吳三桂一降,王彥就不能再殺他,但像吳三桂這樣一個人,留著卻始終是一個禍害。
王彥聽了,眉頭一挑,後背又便靠回座椅,再次問道:「城中還有多少糧草?」和*圖*書
這樣一來,如果吳三桂真心投降,有吳三枚通話,一切不受影響,而如果別有所圖,那他便可以通過夏國相,看能不能詐一些信息出來。
「相公!」帳中幾員明將聽了,立刻起身抱拳,顯然是要相勸,但王彥卻揮手制止。
王彥揮揮手,讓高一功入座,示意他稍安勿躁,然後沉默一陣,問道:「本閣問你,吳三桂這次有什麼條件?」
這時帳中明將也面面相覷,難到今天一戰把吳三桂打服呢?親兒子、堂兄弟都送來為質,這要是使詐,也太他媽下本了。
王彥沒工夫搭理一個小孩,他揮揮手直接讓士卒把他帶下去,而他之所以選擇讓吳三枚回城,則是因為對於吳三桂這樣的人,一個堂弟起不到任何人質的作用,而王彥並不十分相信夏國相的話語,所以留他詐上一詐。
「相公饒命,相公饒命,兩軍相爭,不殺來使,王相公~王相公~」這片刻之間,夏國相的內和_圖_書心真是七上八下,他本來以為完成了任務,卻不想王彥居然把他留下,反到讓作為人質之一的吳三枚回去,那等吳三桂一跑,他留在明軍營中,豈不必死!
吳三枚起身,向王彥行了一禮,便跟著出帳,待走了一陣之後,王彥看著臉色有些難看的夏國相,忽然揮手道:「推出去,把他殺了。」
在王彥看來,確實不能以常人的目光來看待吳三桂,他這樣的人既然不在乎吳襄的姓命,更加不會在意一個堂弟和庶子之命,不過吳三桂的目的是什麼呢?就為了兩天時間?難道真的迷途知返?王彥也有些拿不準。
眾將不禁你看我,我看他,目光分明是在詢問,難道因為今天這一戰,吳三桂還真就動了投降的心思?
王彥的舉動讓帳中將領一陣疑惑,反應各不相同,不禁有人問道:「相公這是?」
「相公問你話了!」夏國相方才走了神,戴之藩見他不答話,頓時站起身來一聲hetubook.com•com暴喝,嚇的吳三枚、吳應麟赫赫發抖。
「省著點吃,足夠吃三個月。」夏國相老實說道。
如果他真的願意開城投降,便避免了明軍繼續的傷亡,而且王彥也能接手一隻沒有被打爛的關寧軍。
這個反轉有些快,王彥剛答應,現在又要殺人,不過親衛們只聽命令,不問原因,兩名甲士二話不說擁上前去,拖了夏國相就走。
夏國相見此,心中立刻開了花,連忙磕頭道:「罪將替關寧將士,謝過相公信任,感謝相公大德,罪將這就回去稟報,讓我家伯爺按照約定獻城。」
陳邦彥見狀,說出他的理解,「上次談判,吳三桂提了多少要求?現在他還有兩萬五千人,城中糧食又夠吃,以他的個性會不談條件么?這肯定有問題。」
王彥聽了,用手摸了摸下巴上的鬍鬚,城中至少還有兩萬五千人以上,糧食又夠吃,關寧軍要真鐵了心與他對抗,明軍估計至少也得再死萬把來人。
和-圖-書一時間,他苦思脫身之計,但計策還沒想出來,王彥卻忽然要殺他,頓時就把他嚇懵了,他雖然極力掙扎,卻還是被武士拖出帳去。
夏國相滿臉喜色的行禮,準備告退,王彥見了嘴角一笑,卻開口道:「夏將軍,你暫且留下,讓吳三枚回城稟報就行了。」
夏國相說完,他身後的吳應麟、吳三枚也連忙上前,跪下給王彥行禮,自報家門,王彥聽了,身體不禁前傾,後背離開了座椅,目光落在兩人身上。
看見這一幕,吳應麟臉色煞白,他同吳三枚都不知道吳三桂要棄城,所以這時反到以為王彥變卦。
七月天,夏國相如墜入冰窟,他只覺的脖子嗖涼,不待高一功戰刀砍下,便竭嘶底里地吼道:「督鎮,督鎮,我有話說~」
王彥思索一陣后,忽然抬眼說道:「好,本閣再信你一次,就再給吳三桂兩天時間。」
語畢,高一功便讓兩名甲士把夏國相就地按住,他兩腳在前一張,戰刀被雙手高高舉起和-圖-書,便對著夏國相的脖子比劃了一下。
高一功卻邊走邊把配刀抽了出來,罵道:「救你老母!狗廝鳥,本鎮是為忠貞鎮戰死的兒郎報仇來了。」
王彥聽了點點頭,高一功是李自成妻弟,對於吳三桂自然心懷怨恨,他的話語雖然摻夾了個人的恩怨,但是卻不是完全沒有道理。
說完,高一功大步搶出帳去,便見甲士已經把夏國相脫遠,於是他立刻急步趕去,夏國相見了他,頓時大聲喚道:「高督鎮,救我一命。」
帳中十多人,顯然有人不信,別說送兒子,就是把陳圓圓送來,吳三桂的信譽也不能讓人相信,高一功這時站起來,一點也不給夏國相面子,直接抱拳道:「相公,當年李自成帶著吳三桂之父吳襄,以及先太子、永王、定王等人,前往山海關,希望通過君、親之義,讓他回心轉意,但結果其依然開關投清。吳三桂既無大義,也不在乎父親家眷的生死。今天雖然送子為質,但職下以為,其並不能相信。」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