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7章 造船行業的發展

宋應升沉默了一下,然後微微頷首道:「本官有些明白了,馮老能否給本官整理一份宗卷,本官要進行分析之後,上報朝廷,解決桐油不足的問題。」
宋應升一聽就明白,就拿簡單的織布來說,傳統的社會自己自足,一個人在家中,就可以完成,並不需要與社會協作,但商業社會中的工坊織布,就需要與各種人和行業發|生|關|系。
宋應升是宋應星的兄長,是明朝最精於製造的人才,他只是往下一看,就明白了這兩座石牆的做用,一艘西式的炮船剛好可以放在兩牆之間,而「U」形牆從底部到頂部的層層台階,則方便了工匠對船隻的維修和製造。
造船的龍骨,大多是用雲貴運來的巨木,瓊州則提供一般的木材,桐油則從廣西,以及長江流域各省購買,鐵釘則來自貴州的冶鍊作坊,帆布和繩索則來自江南,形成了一個巨大的協作網路。
大明的官僚必須也要升級,而王彥關於事務官和政務官的改革,也是為了適應這種變化。
一路上,宋應升可以看見,不時有上游砍下的樹木,從河水中漂向下游,河流兩岸有不少的山峰都被砍得光禿禿的。
馮應昌點了點頭,笑道:「宋大人可以放心,以幾年前相比,我們造船的工匠更多,經驗也更加豐富,一定能將西夷造船的精髓學到手中。」
首先得有人種棉花,其次採購原料的需要知道原料價格波動,從哪裡能獲得廉價的和-圖-書原料,降低織布的成本。等布匹織好之後,還要染色,這又需要採購染料,最後銷售時,還需要掌握各地的稅收,海上的氣候等等問題。
馮應昌忙回道:「福船也造,不過不在這裏,這裏主要是造西式帆船。福船速度慢,火炮配備也不多,在南洋航行還可以,一旦過了柔佛(新加坡),進入天竺海,遇見了西夷的戰船,打不過,也跑不了,就十分危險,所以廣州的海商最近下的單子,都是西式的快船。」
這一次巡視,讓他收穫良多,對於整個造船行業的現狀和流程有了大概的了解。
在看完兩艘船隻拆解之後,宋應升十分滿意,「幾年前那艘荷蘭船,讓我朝水師的戰船進步很大,這次希望我們也能有所收穫。」
因為有這些便利,所以瓊山縣成為了廣南地區,造船的第一大縣。
宋應升有些吃驚,「要這麼久?看來要加緊擴大規模才是。」
宋應升點了點頭,「那馮老這個船廠造的過來么?需要些什麼,盡可給朝廷提要求。」
幾日後,還是在馮應昌的陪同下,他們一行人,沿著南渡江進入瓊州島內部,視察四海商號的林場。
宋應升一看就知道,這是為了讓樹木向上生長,以便生長出更大更直的樹木出來。
這其中的改變,是整個社會和國家的一個升級,國家會變得強大,但是社會也會變得複雜,原來頭疼治頭,腳疼醫腳的處理方和*圖*書式,在這個時代,已經不再適用了。
瓊州的造船行業,經過了十年的發展,流程已經逐漸規範,形成了一個巨大的產業鏈。
瓊山縣是瓊州府的府治所在,位於南渡江下遊河口處,北面對著雷州半島,是從廣東登陸瓊州府的第一站。
這次宋應升領隊到瓊山縣來巡視,除了來看俘獲的西班牙戰船之外,主要還是來視察瓊州船廠,來看看他們怎麼運作,學習經驗之後,便要在廣州、上海等地,增設官辦船廠,滿足水師和民間的需要。
在鄭和下西洋之後兩百年間,明朝的造船工匠,可以說出現了一個巨大的斷代,曾經的技術和經驗大多丟失,兩百年前明朝能造成一萬噸的福船,現在卻不可能了,所有的技術都需要從新的積累。
樹木確實成長不易,林場能想到種樹,為長遠計,只是其中的原因之一,另一個主要的原因,來自島上漢黎、漢苗之間的矛盾。
這些牆面之間的距離比較窄,石牆又比較高,而福船相對而言船身比較寬,沒有多曾甲板,船也矮上一些,所以宋應星一看就知道不是造福船的。
選擇此地,一是上游砍伐樹木之後,可以順著河水漂下,減少人力的運輸,另一個原因是靠近海岸,無論是新造的船隻出海,還是破損的船隻進行修補,都十分方便。
原來一個人就能完成的事情,商業社會需要無數人的精細分工和協作,織一匹布尚且如此https://m.hetubook.com•com,何況是造一艘船。
「哪能造的過來,若是現在下單,最早也要等三年才能拿到船。」
「宋大人,這時造船和修補船隻的船台!」
在瓊州府,漢民主要分佈在北面靠海的沿海平原地區,而少民則居住在海島內部。他們信奉鬼神,散是泛靈教的一種,算是一種原始宗教。這種信仰讓他們相信萬物有靈,覺得漢人對樹木的砍伐,會引起山神的不滿,所以引起了許多衝突。
雲貴的樹木通過珠江和長江水系,被運到海邊,用於製造海船,但就規模而言,瓊州的船廠無疑還是最大的造船工坊。
「回大人,那是在種小樹。」旁邊林場的一名頭目解釋道。
眾人繼續走了一段路程,被砍伐的山頭便少了一些,不過還是能在林間看見大批的人影,他們大多是少民裝扮,拿著柴刀爬上樹榦,正將一些旁枝砍下來。
宋應升站在牆頂,「U」形牆的底層台階上站著數百人,他們正喊著號子,將一艘受損的西式炮船,拉到兩牆之間船台。
這是一個產業網路的問題,而不是一個點的問題。
馮應昌自是沒有異議,當下點頭應下。
明朝新的戶籍制度推廣已經有一段時間,不過具體實行過程中,進展還十分緩慢。有些少民部落生活在山中,有多少人口,明朝都還沒摸清楚,而且這些少民的生存空間,被漢族一步步的擠壓,最後被迫退入山中,矛盾不會輕易消散,要和-圖-書實現國內民族大同和融合,還需要漫長的時間。
在巡視了船廠之後,宋應升在瓊山縣休息了幾日,並依據四海商號提供的卷宗,對於整個造船行業進行分析之後,便寫了一份奏摺上報朝廷。不過他並沒有就此結束此行,而是要完成對瓊州造船工坊的整個產業鏈的視察。
現在瓊山縣的人口有三十萬,有四成從事農業,兩成從事魚業,剩下十二萬人口中,大概兩萬多青壯人口,從事造船、伐木等行業。這些人和他們的家眷共計十多萬人,每年的消耗瓊州島根本負擔不起來,許多物資都要從廣東調運,物資和人口的不足,限制了瓊州造船業的發展。
當下一行人出了船塢,外面是大片的木料場地,水桶粗的圓木被堆積如山,佔地有八百余畝。
他看了看整個船台,指著遠處的幾面石牆,不禁問道:「都是造西式帆船的么?」
宋應升聞語,仔細看了看,發現這些被砍伐的山頭,其實很有章法,似乎是劃定了區域,有西山坡上已經長出了一人高的小樹,他不禁點點頭,「樹木成長不易,伐完便沒了,你們能想到從新種上樹苗,後人必會給你們一個好的評判。」
四海商號的船廠,就在瓊山縣外,南渡江河口處。
隨著海上貿易的發展,明朝的造船行業也呈現出爆炸的態勢,瓊州、廣州、上海都有大批的船廠存在。
馮應昌搖了搖頭,「宋大人,光擴大規模可不行,主要是有些原料根不上和-圖-書,比如這桐油產量就根不上,所以光擴大船廠的規模,用處並不大。」
「只可惜三寶太監下西洋的卷宗和資料都沒有留下,不然我們造船也不用這樣重新摸索。」宋應升望著船台上的大艦,感嘆了一聲,然後扭頭說道:「走!去看看船廠的其它地方。」
這種景象讓宋應升皺了下眉頭,他四下張望,卻看見河岸兩邊的山坡上有不少人,正背著一個竹簍,不知道在做些什麼,於是問道:「他們在做什麼?」
砍伐后重新種植是一種妥協,而且林場也是多交給少民來管理,商號也藉此機會,種植更加適合造船的柚木、樟木,從一種粗獷的模式,向精細和持久轉變。
不過瓊州府畢竟是一座孤懸于外的海島,島上的人口和物資不及大陸,船廠的發展還是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其中之一,就是工匠的人數,始終擴展不起來。
既然造船的缺口這麼大,看來朝廷擴大船廠,增加船廠數量的計劃可以執行了。
宋應升等人走了一刻鐘左右,才穿過料場來到河邊一處船廠,幾處用磚石壘砌的石牆高高聳立,馮應昌引著宋應升上了石牆,便見附近的石牆足有十多道,每兩道為一組,都是平行的。
兩道石牆之間隔著大概十丈的距離,石牆下寬上窄又一級級的台階構成,兩道石牆之間是個「U」行,底部是一條水渠與南渡河相連。
商業社會的變革,就是社會生產方式的改變,趨向于更複雜,更加系統和親密的協作。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