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卷 一策安天下
第198章 鄧州集議

李遵勖是武官,安撫使也是主管軍事,他今天並沒有來,地方官便以徐平為尊。提點刑獄為憲司,一向都是在漕司之下。
把集議的地點選在這裏,正是考慮到了京西路南北被山地阻隔,交通不便,定一個大家都方便趕到的地方。這也顯示了徐平的決心,這次是要各州官員全部趕到的。要麼是知州來,要麼是通判來,每州必須來一個能主事的。
徐平回禮,賈昌朝才宣布正式開始。
到了這一步,紀律便就不像剛開始那麼嚴了,交頭接耳私下討論也在允許範圍之內。
官做得久了,這種門面功夫先練了出來。徐平和晏殊兩人各想心事,表面上卻都嚴肅認真,端坐上首,面相威嚴,看不出任何跑神的樣子。
眾官向坐在上首的徐平和晏殊唱諾,紛紛落座。徐平對晏殊道:「學士,今日所議之事無非錢糧,便由賈提刑監議如何?」
鄧州,古南陽郡,為武勝軍節度,正位於南陽襄陽盆地的中心位置。北部洛陽郡,南部襄陽郡,中部南陽郡和_圖_書,挑起了的京西路的骨架。鄧州正位於宛洛古道和宛襄古道的結合處,土地肥沃,人口眾多,交通便利,自古以來便為帝都之選。
徐平淡淡地道:「李相公雖然沒有說要來,但也沒有說不來,而陳相公則是說好了要來的。孟州在最北,鄭州在西北,到鄧州最遠,兩位相公又年事已高,來得遲了很平常。」
諸般忙碌,賈昌齡帶了選好的監議人員到徐平和晏殊對面坐了,擺好紙筆。公吏先清點今天到的官員,一一錄名。這不是隨便開會,是要留案存檔並上報的,不能馬虎。
議的內容來之前徐平早已經和身邊的人討論了無數遍,爛熟于胸,根本不用聽楊告所講的,只是看著坐在下面的人群,想著心事。旁邊的晏殊同樣是心不在焉,討論出什麼結果其實可以預見到,今天集議最大的意義是通過這樣一種正式的場合,確認京西路的官員對徐平的支持。在這種至關重要的事情是跟本路轉運使作對,估計是沒有那二的。和圖書反正得罪了朝廷由轉運使徐平扛著,找不到下面官員身上來,自然樂得附和。不然的話,徐平的打擊報復可能就先來了,以他的身份收拾個知州還不費事。
說完,賈昌朝把定好的今天所議之事一一大聲宣讀,眾官應諾說聽明白了,才對上面的徐平拱手:「今日主議,京西路都轉使、龍圖閣直學士徐平,學士院晏內翰觀禮!」
晏殊有些心神不屬,點了點頭隨口說道:「如此甚好!」
十二日,各州知通到來,包括正在京西路的晏殊。徐平一邊準備,一邊迎接眾人,為晏殊接風,同時召見以前沒有見過的各州主官,了解他們對《富國安民策》的意見。
最後賈昌齡起身,朗聲道:「歲在丙子,夏四月辛酉,京西路眾官依轉運使司命,集於鄧州龍興寺,議去年新政,及本路合撰《富國安民策》。提點刑獄賈昌朝依令監議。眾官對所議之事,各陳己見,凡有一言可用,必載之於冊,上達天聽。集議之時,所論限所列需議之事,不和圖書得別涉他事,不得攀扯不相關之人,不得妄言,監議官依例彈糾!」
最開始的議題是對去年新政的回顧,楊告列出各州的錢糧數據,讓主官確認。完畢之後開始討論各項新政的利弊,氣氛就活躍起來了。這個時候發言,並不一定就真的是對新政有什麼意見或者建議,大多數官員,都是為了給上面的徐平和晏殊留個印象,還有一部分純粹是坐得麻了,站起來活動活動。
四月十三,借地城南龍興寺,京西路眾官聚齊,正式討論《富國安民策》。
四月十一日,徐平到達鄧州,宿于城內驛館。趙賀以鄧州的名義,為徐平接風,包括京西路提點刑獄賈昌齡在內,全部赴會。
賈昌齡離位,向眾人致禮過了,便就在自己提刑司和鄧州衙門選了幾位公吏,同時讓鄧州觀察支使做自己的副手。觀察使是憲職,雖然此時實際職事早已經跟監察無關了,但這種時候還是盡量用古意,以示鄭重。
趙賀平時並不怎麼管事,此時卻忙得不可開交。本州雖hetubook•com•com然是京西路提刑司駐地,但集議卻是由轉運使司提議的,只能由鄧州來操辦。
集議由徐平主持,倒不需要他自己來講,只要把握住走勢即可,保證不偏題。楊告站起身來,站到公吏拉出來的一塊大板前,開始分條講解集議的內容。
讓賈昌齡監議是早就定好了的,此時問晏殊不過是走一個過場。他點了頭,當下徐平便就高聲宣布今天由賈提刑監議,讓他選責人手。
李參和盧革是早已經到了的,他們本就是編《富國安民策》重要人員,還走在徐平的前面。按一州一主官來算,李迪和陳堯佐是不必到的。但今天最大的意義,不是來聽本路官員的意見,而是要獲得他們的支持,則兩人到與不到,意義就重大了。特別是對晏殊來說,徐平能夠獲得兩位相公支持,可以給他足夠的信心,回到朝廷之後就能不顧呂夷簡的意見,按自己的意思回報。如果沒有兩人的支持,那就要打折扣了。若論事權是此時徐平這個京西路的都轉運使重,但身份地位他如hetubook•com•com何能與兩位前宰輔相比?而且兩人在官場的人脈深厚,只要露一下面,就能在朝里獲得無數官員的支持,這是徐平遠遠不能比的。
晏殊的眉頭越皺越緊,終於忍不住,低聲對身邊的徐平道:「如此大事,怎麼不見孟州李相和鄭州陳相公來?李附馬和張太尉是武臣,不來情理之中,怎麼他們——」
這個年代的集議可比後世的開會嚴肅多了,監議官不但是要記錄內容,還負責彈糾紀律。不要說是開小差,就是坐姿不正衣冠不整都會被喝斥,這說明態度不正。
按照以前慣例,這種時候多是由相關公吏出來讀這些內容,讀一遍,如果沒有人說聽不清楚,便就開始了。這就要參加的官員記憶能力最少過得去,不會一下子就把要討論的內容忘了,所以人數越多,討論的議題就越簡單。徐平是按他前世的習慣,用板把議題列出來,就擺在那裡,防止有人連要議什麼都搞不清楚。這樣做,最大的好處便就是討論的內容豐富了,參與人員精神也不用那麼緊張,可以從容討論。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