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章 工業基礎

張楚也不好再開玩笑,如果傳出去說保安軍大帥調戲紡織廠女工也不好,只好施禮說:「兩位大嫂,我們也是保安軍的人到廠里有事,麻煩您通知一下你們廠子管事的人。」
工人先把地面的浮泥挖開,跟鑿水井一樣,掘成個大坑。掘不到多深,泥層就到了底,下面是石塊。石工便下坑底去,繼續往下鑿。
張楚一聲令下工程開工。
還有一個技術現在有了突破的條件,那就是飛梭。飛梭實際上是安裝在滑槽裡帶有小輪的梭子,滑槽兩端裝上彈簧,使梭子可以極快地來回穿行,結構十分簡單,但作用卻很大。飛梭的作用是可以使織布布面大大加寬。以前用普通的梭子,得有兩個人配合,現在使用飛梭,一個人就能完成織布工作,而且能織比以前更寬的布。飛梭使織布速度變快,可以大大提高織布效率。以前之所以造不出實用的飛梭,問題就出在那個彈簧上,由於彈簧的彈力不足飛梭運行不起來,現在鄧慶年已經煉出了新鋼材,彈簧問題完全可以解決了,織布機就可以和紡紗機和_圖_書一起飛起來了。
婦人讓張楚在門外等候進去叫人了,不一會兒紡織廠的廠長來了,卻也認識張楚,原來他是張楚在江南請來的工匠李德良的大兒媳婦。廠長連忙將張楚讓到了廠內,邊走邊介紹道,工廠現在主要是女工,所以實行了封閉管理,不許外人進入,連李德良他們製造織機的師傅也在旁邊專門的作坊工作,平時並不在一起。張楚覺得這也挺好,符合明朝人的習慣,使得更多的家庭能讓婦女出來工作。
「這是保安軍紡織廠,不要在這裏搗亂。」那兩個女人很嚴肅。
這地方在後世十分有名,這裡是中國大陸地區最早的一口採油井的位置,1905年開始在此鑽井採油,井深僅八十一米就獲得了工業油流。所以張楚相信以這些鹽工的技術,打出石油來不成問題。
張楚仔細的觀察著周圍的景色然後指出了打井的地點。工匠們有些疑惑,最後還是忍不住對張楚說明,這個地方怎麼看也不應是鹽井的位置,很可能打了半天一無所獲。
現在紡織廠內有和圖書五十多個女工,大部分都是在流民中招收來的,她們無家可歸吃住都在廠里。工廠已經織了幾批成品布匹,質量很好。除少量給了周家林去賣試試銷路外,其他的都供給了保安軍。
來一趟延長縣不易,張楚決定各處走走看看情況,特別是一些作坊的生產情況,大量的工匠在張楚打下中陽之後被抽調走了,餘下的工匠帶著新人仍在努力的工作著,源源不斷的為保安軍提供著各種物資,同時也養活了大量的無家可歸的災民。
互相問候之後話題又來到了這織機上。張楚見紡紗機取得了初步的成功,決定再向前邁一步,只有這樣才能由紡織的小作坊變成工廠。
然後將大盤車架在井口邊。工人一來一往地推動盤車,蔑片繩上掛著鑽頭一提一放,鑽頭就一下又一下地往下鑿。一直鑿到想要的深度。
張楚想用水力帶動織機,現在水輪機保安軍已多處在用,接下來就是怎麼將二者結合起來。這需要做大量的試驗,只能去慢慢的摸索。
「怎麼不許看了,這是我的地盤。」張楚和_圖_書說笑到。
張楚將岳悅安頓在縣衙中休息,帶著那些四川來的工匠來到了延長縣城西。這兩天工匠們也沒閑著,在縣城內採購了大量的打井材料。
來到不遠處李德良的作坊,李德良父子正在修理織機,見到張楚連忙見禮。他們一家人像賭博一樣舉家北上來到延長,還是賭對了。現在全家都在上班,掙來的工錢大增。而且由於張楚對於工匠的態度,使保安軍上下對他們十分尊重,工匠終於不再是賤業了。現在家中還稱不上富裕,但生活卻充實快樂。
張楚決定先讓工人們努力掌握紡紗和織布的技術,等熟練了再帶新工人,這急不得。
有專業的人員操作張楚也就放下心來,油井的打成需要很長裡間,張楚安排一下回到了縣衙。見到朱秀才又讓他安排專門的人員去管理鑽油井的施工。同時命令作坊生產新的煉油設備,與油井配套。
一切安排完畢,張楚終於可以帶著岳悅回中陽了,有許多事還急需辦理。
張楚卻不為所動,對於所選地點他還是有信心的,當年跟旅行團到處跑,被導和-圖-書遊忽悠到這裏只看到了一個不高的井架,遊客們還在這裏罵了半天街呢。對照著周邊的山川景物特點,位置是不會錯的。
大寧縣水利和煤炭資源豐富,更有利於生產,而且在安全上更有保障,可以為災民提供一個容身之所。
張楚面向眾人說道:「我打的不是鹽井,我要打的是石油井,這石油以後會比滷水要貴,由此而下打三十丈深沒有問題吧?」
眾人齊說沒問題,這說的也是實話,他們以前上百丈的深井都打過,只要有工錢有材料,打三十丈深的井根本不成問題,只是張楚能看出這下面就有石油,還說這石油會比滷水貴真沒有幾個人相信,不過工錢是他出的,地點是他選的,工匠們只管把井打好就行了。
井不會這樣一直鑿下去,鑿到三丈左右要用一個一個石圈壘起來,擋住周圍的泥土和不十分堅固的岩石。
各處的作坊生產情況都使張楚很滿意。但走到紡織作坊時卻被兩個健壯的婦人攔住了去路,兩人顯然對於張楚帶人到處伸頭探腦的觀看很有意見,過來大聲喊到:「看什麼看https://m.hetubook.com.com,這裏不許亂看。」
張楚和李德良父子研究了半天,最後覺得兩種改進方案都可行。於是張楚一聲令下紡織廠被一分為二,李德良和他的兩個兒子與廠子的大部分工人渡黃河到大寧建新廠,李德良的大兒子夫婦留守原廠,招收新人繼續生產。
來到車間內,廠長給張楚介紹了張楚最關心的紡紗機的情況。李德良父子在張楚的啟發下,製作出了新的紡紗機,不過開始存在著許多問題,報廢了好幾台紡紗機,在不斷的試驗下才製作出了可以實用的新紡紗機,這才開始試著生產,生產中織機又發生了好多次的故障,李德良父子只好每天在車間里,隨時發現問題隨時修理。這才逐漸的掌握了紡紗機的特性。然後又製作新的紡織機。張楚現在看到的紡紗機是最新的機器,終於可以穩定的工作了。
現在主要困難就是棉花太少,周家林家的商行雖又運來兩批棉花,但要想擴大工廠的規模,多招收工人,還得投入更多的銀錢採購棉花。
領頭的工匠見張楚站在旁邊看著一直沒有走的意思,就過來向他介紹情況。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