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第四百五十二章 定首輔(一)

朱祁鎮嘴角也微微露出一絲不滿,不過這已經不重要了,這個人已經老朽了,不重要了。
到了永樂皇帝上台,繁重的政務,事無巨細,皇帝吃不消了,又弄出一個內閣制度,這個內閣設學士數人,品級不過五品,主要是給皇帝處理政務配備的秘書或者助理,為皇帝提供建議的。
內外勾結,就能將皇帝徹底的蒙蔽其中,到時候,無論是操縱朝政,還是打擊異己,都將是非常有利的。
這一下文官們的眼神看郭怒立刻變得銳利起來,完全就跟階級仇人差不多。
張老太後去世不過三年,他就瘋狂的斂財,大興土木修建府邸和家廟。
這第二做起來就有些危險了,大明律上有規定,內宦不得結交外臣,一旦發現,輕則杖斃,重則凌遲處死。
讓這些人掌握朝政大權,無意是一種兒戲的行為。
這說起來也不能怪他,他還能在朝中多年,想全身而退,這也是人之常情。
這樣皇帝處理政務就輕鬆多了,大大的方便。
他一個太監哪來這麼多錢,還不是收受賄賂和搜刮民脂民膏得來的?
郭怒的建議分明是想讓內閣重新變回它當初誕生之時的職能,只提供政策建議。
只要是順著皇帝的心思,他就不擔心會失寵。
內閣人數一般是五六個,就像現在內閣一共是六個人,除了辭職的楊溥之外,剩下的五個人當中,都在朝中各部擔任要職,所以說,做到內閣首輔,那已經就是宰相了。
內閣和內廷www•hetubook•com.com表面上是對立的,可不論是內閣還是內廷,離開了對方都玩不轉。
皇帝圖自己輕鬆,弄出一個內閣票擬制度,但又怕內閣權勢過大,到時候連皇帝也得服從內閣,所以,又弄出一個司禮監」披紅」的制度來。
王振也知道,自己的權力來自於皇帝的信任,哪一天皇帝不信任他了,那他就可能跌向深淵。
楊溥在朝也有四十余載,歷經四朝,威望很高,只是三楊中二楊去后,才變得有些軟弱起來。
自三楊擔任宰輔。他們又是大學士,又是六部的尚書,資歷、學識威望都有了。這內閣首輔自然成了百官之首,實際上的宰相了。
而要保住自己的權勢不會失去,首先就是要繼續鞏固皇帝對他的信任,這一點他是駕輕就熟,畢竟他自幼就服侍皇帝,皇帝的秉性和性情他是一清二楚。
但是內閣的權力很快就慢慢壯大,到了仁宣朝,內閣已然成為朝廷權力中樞,也成了文官集團掌控這個國家權力的機構。
楊溥是看到二楊一個病死來一個被迫辭職,自己若是硬要跟王振對抗,怕是也沒好下場,因此就裝作看不見,任由王振胡來。
郭怒的提議,得到皇帝的認可,大臣們也都暗中思量,這個變化究竟會給朝政和自己帶來怎樣的影響。
如果他真的推薦一個人,于自己心中的人選不符,這豈不是讓他這個皇帝為難?
這是因為內閣當初跟翰林院是一體的,到和圖書了正統六年,翰林院才跟內閣正式分家,各自成為一個獨立的機構。
王振擅權,並且最終釀成「土木堡」之禍,這跟楊溥這個內閣首輔縱容是分不開的。
內閣執掌「票擬」之權,只有跟司禮監掌握的「批紅」之權結合起來,才能掌控朝政。
但是,還有人比文官集團還要緊張,那就是宦官集團,如果讓郭怒的建議最終得逞。
當然,在沒有實施之前,這一切都存在變數,即便是想反對,也得先找一個理由再說吧。
但首輔已經是實質上的宰相。許多職權和職能已經完全跟宰相的職權重合了。
這宰相之位對文官來說,吸引力可是致命的,能夠做到宰相,那是文臣最高的等級,還有比宰相更大的文官嗎?
這對新的內閣首輔來說,並不是一個好消息,如果楊溥根本不干涉內閣的運作,那倒相安無事,如果楊溥插手內閣事務,這就讓新內閣首輔坐蠟了。
這條不成文的規矩有時候就連皇帝都不能打破。
當然,也不能把所有責任都推到楊溥身上,楊溥只是明哲保身,他看得出來皇帝對王振的信任,內廷中又無人能制衡王振,孫後跟王振的關係又十分親密,錢皇后雖然位尊,可上面還有一個孫太后,她本人性子又敦厚,恪守後宮不可干政的祖訓,這才讓王振在內廷迅速做大,以至於皇親貴胄都紛紛巴結,稱之為「翁父」。
那麼宦官想要達到干涉朝政,甚至左右朝政的目的就會徹底化為泡影hetubook.com.com
這麼一想,這老頭也沒那麼不識時務。
「皇上,老臣既然已經退下了,這朝廷上事情就不便多嘴了。」楊溥當起了縮頭烏龜,他無論推薦誰,那沒有被他推薦的人都會在心裏恨他。
如果按照郭怒的提議,這楊溥還可以留在朝堂之上,手中的權力不如以前,但是皇帝剛剛加封他為太師,這可是位列文臣之首,地位不降反升。
王振也想在內閣安插|進自己的人,這可以更容易的了解到內閣的動向,還可以控制內閣,為其所用。
權力跟金錢是密不可分的,這太監忽然有了權力,他們對金錢的慾望就釋放開來。
這些人沒了前途,又沒了做男人的樂趣,加上失去自由,性格自然變得跟正常人有些差異。
大明朝開國時原先是設有中書省,中書省的最高負責人就是丞相,後來朱元璋為了剷除李善長等淮右功臣集團,廢除了丞相制度,其根本目的是為了防止相權過大之後會威脅到皇權。
矯詔封官這種事情他都敢幹的出來,還有什麼是他不敢幹的,內閣在楊溥手上,對王振雖然有監督的權力,六科也有封駁的權力,可是,誰來出頭呢?
老朱家是比較相信血統的,老子英雄,兒子也是好漢,這閹人雖然有缺點,可是優點也很突出呀,聽話,順從,而且不會造反。
當然,就現在這個時候。內閣職權還不如中後期那麼大,但是內閣的權重在仁宣朝得到加強,到了正統朝,因為皇帝年幼,太和-圖-書后輔政,內閣的重要性便凸顯了出來。
太后在政務上又倚重三楊,三楊又是內閣成員,這就讓內閣首輔成為實質上的宰相。
孟岩也在思考這個建議的得失,很顯然,郭怒和胡濙等人商議過,楊溥就這麼退休,對朝廷來說並不見得是一件好事,王振在朝中黨羽眾多,如果讓他把自己的人推進內閣,那就有很大的麻煩,所以,還不如讓楊溥來一個退而不退,幫助新的內閣首輔控制住局面,然後再功成身退。
太監造反,就是當了皇帝,這江山還能傳下去嗎?
這就是跟明朝皇帝設計的內閣「票擬」跟司禮監代行「批紅」的制度有關了。
這大殿上的文官,有一個算一個,誰不想坐上那個位置?
郭怒也沒有敢多說,他是武官,干涉內閣事務,這是官場中的大忌,點到為止就可以了,何況還得看皇帝的意思。
原先內閣大學士,秩不過五品,而且都是秘書性質,即便是才能出眾。沒有資歷。也無法號令百官。
首輔的權勢日重,六部尚書的權勢自然也就下降了,不過這個時候。首輔的位置還不如中後期那麼威權大。
「對於首輔的人選,閣老,你有何建議?」朱祁鎮也沒有直接就接受郭怒的建議,給楊溥什麼任命,而是詢問他有關下一任內閣首輔人選的建議。
而且郭怒的提議這也是一個變相的增加留在朝堂之上的年限,對一些人還是有好處的。
但是,這心選出來的人要有一定掌控能力才行,若是扶不起和-圖-書的阿斗那就慘了。
「老滑頭!」
而且有些人在這方面是極度貪婪和自私,就比如王振自己,在這之前,有人看著,管著,他還不敢太過放肆,可等到他把三楊中的二楊搞掉之後,在等到宮中那位壓著他的張老太後去世,就變得不可一世起來了。
但是內閣大學士的人選不是他王振和司禮監說了算的,按照規矩,內閣大學士選拔有三個途徑,第一,皇帝特簡拔,一般情況下,第二就是六科推薦名單,交由皇帝圈定。但是有一條,入閣之人非翰林不可,這是內各大學士的一道最硬的門檻兒。
在場的朝臣當中估計有不少人都會在心裏這麼腹誹一聲,但是沒哪個敢當面說出來。
孟岩也捏了一把汗,老丈人這是自己把自己推到火上烤了。
讓內臣來牽制外臣,這倒是個不錯的招兒,可惜,內臣都是些閹人,大多數沒文化,人沒有文化就已經很可怕了,這太監要是沒了文化,那就更可怕了!
但是在司禮監的位置上,他又不等不跟外臣交往,內閣大學士是接觸最多,也是交情最深的一批人。
你要是沒做過翰林,對不起了,就算你做到尚書、侍郎都別想入閣。
所以,這才有了非翰林不入閣這條不成文,卻又被忠實執行的規矩。
他都退休了,不在其位不謀其政,那也是說的過去的。
所以,這些人可以放心的用,不識字的,宮裡開識字班,找人叫他們識字,什麼亂七八糟的東西就不要學了,只要學習如何效忠皇帝就行了。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