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萬里江山
第532章 海船思考

「那麼你覺得仿造西洋的船型,但帆船仍然使用更節省人力的硬帆,並安排更多的踏槳槳手是不是一個更為合理的選擇?」張海忽然問道。
「不全是京師江東一帶的人力雇傭成本,長江及南方一帶木料的運費佔多半,以最快的速度估計,這樣的大船建造就算在我們的管理體系下也要一年時間。平均下來每年大概可以有兩艘這樣的大船下水。加上我們隊伍上原有的六艘封舟大船,明年或後年的時候就可以有八艘大船了。或許剛好可以吃下二百多門重炮,再往後,炮廠造炮的進度顯然是我們趕不上的。」
明末時的龍江船廠已經不復往日的輝煌,直到這幾年以來揚州一帶的造船業逐步遷移到南京一帶,新朝三年夏季的時候又從福建廣東一帶獲得了不少造船工匠后才逐步恢復了百年以前的元氣,甚至在規模上更有甚之。新朝定都江東一帶,又使得運河沿線的造船需求大幅度減少www.hetubook.com.com,近五千名京師造船廠的工匠中的四分之三都可以用於大型海船的建造。
「按照師傅以前所講的戰略,同強手海戰至少在今後一代人的時間內不是我們海上力量的主要目標。而在幾千里的範圍內運送人力的任務卻很繁重。因此就算仿造西方的船型,每艘船也不可能安排太多的火炮和彈藥,而要更重視兵力或人力的運送。而在船隻火力上,雖然每艘千噸級左右的船只能攜帶三十門左右的火炮,但對於應付周邊幾千里範圍內的一切對手卻也已經足夠了。即便是西洋的主力艦前來,因為在火炮性能上的優勢,也可以有效的彌補。」
可在這南京一建造大型海船的工時和造價似乎遠遠超過了預計,這使的張海也大致明白了南京一帶造船業的蕭條或許不完全是歷史導致的結果。
在京城南江邊的船廠上,見到那些高達的硬帆還有寬闊和圖書的船身,張海也不由的想起一些事情。
周松沉默了片刻才鼓起勇氣說道:「那未必值得。」
「論風帆,其實軟帆對硬帆的優勢沒有想象的那麼大。西洋的帆船需要佔用很多的人力才能保持航速和靈活性上的優勢,而如果有同樣的人力空間,我們可以做為人力螺旋槳的輔助動力,即便是在大海上長途航行的平均速度也不一定更慢。但論船型,從作戰的角度來說就要大多了……」周松繼續說道:「我國的海船以往因為用材質量難以保證,往往要用內艙的艙板來使得整個船體更為堅固。這樣就削弱了最外層的防護。而西洋的海船木材大多集中在船殼不說,還有很多龍骨予以掩護。在舟山的一艘被我們的火炮襲沉的那些帆船不過是數十噸到百噸左右的小船,但很多九斤彈長炮炮彈在打斷了這些船的龍骨之後就沒有將炮彈留在船內。如果是同我們福船這樣大的千噸級排量的海船和_圖_書,我們的十三斤彈長炮在有效射程內也不能保證打斷其龍骨都難說了,師傅要求海船的主力火炮為十八斤彈長炮才是合適的標準。這也是我們的銅炮製作更為精良而已,要是那些同等級別的西洋火炮,未必能在幾百米外的遠距離威脅到那些船的龍骨。其次:依靠龍骨和外殼集中木料帶來的更堅固的船體還使得西洋同等級別的船上可以在側弦部署更多且更重級別的火器,而且有足夠的空間安排足夠的火器。我們的千噸級上下的福船因為長度和內部空間的問題,三十門炮都要交錯布置並通過專門的木墩及木板條來解決重炮的後座問題。這三十門重炮還有四門要布置在船頭及船尾,十二門安排再甲板附近;兩側一共大概只能安排十三門火炮,經過我們足夠的改裝才有了將大多數火炮集中在其中一側的能力。而原來的福船內的情況,在布置火炮方面同西洋船隻的差距可想而知。」
https://www.hetubook.com.com海的印象里,十七八世紀類似規格的歐洲風範戰艦不過幾萬到數萬英鎊而已。雖然按貿易價格折算下來差不多,但是這個時代因為美洲金銀的廣泛流入,歐洲各國的人力糧食物價實際上明顯高於中國。在文藝復興晚期到啟蒙時代一英鎊的實際購買力能相當於一兩銀子就不錯了。千余噸的船如果造價為二十萬兩銀子,那實際人力總工時折算至少幾倍于歐洲同類船的造價了。
思考分析問題的能力是張海對核心弟子們的重要要求,對於周松這樣的一個方面的負責人,張海也沒有放鬆這種要求,把一些自己曾經也有疑惑的問題提了出來,要看看周松從細節到長遠戰略方面的思考能力,或者說有沒有意識到一些問題,於是問道:「西洋的船型雖然大船沒有我們沒有獲得過,但是通過那些小船的構造舉一反三的來看,你覺得那西方的帆船相比福船的優勢主要在哪裡?」
這個結論並不需要多大質疑和-圖-書,雖然那些荷蘭人在中國海盜面前沒有佔到什麼上風,但這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那些來華的荷蘭船隻以幾十噸到百多噸的小船為主,而且人數也遠遠不足造成的。西洋海船在大海上的優勢,就連在海路上跑的一些並非靠海的人也都略知一二。而周松當然也了解到更多,意識到更多。
「說說理由。」張海繼續問道。
「千噸級的福船大概需要二十萬兩銀子?這是摺合京師一帶糧價的情況么?建造周期大概多久」四月初三視察船廠的時候張海像周松等人問道。
不過當張海冷靜下來仔細思考的時候,又大致回憶了下帳目,覺得問題不是太大。中國不比人地壓力小的多的歐洲,優良的木材從湖廣兩廣福建等地運往南京的運輸成本雖然要比運到北京造宮殿小不少,但也小不了太多。更別說首批船隻的建造在船塢等方面的成本了,平均下來每噸差不多就是近二百兩銀子上下,幾乎同故宮這級別的宮殿每平米的建造成本相仿了。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