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萬里江山
第610章 築路構想

「去年我們在遼東及北方征戰的時候多是走海路,山東北直隸乃至遼東一帶的驛路在你們看來怎麼樣?有沒有起伏明顯比我們在南京城郊那些實驗軌道的坡度大?」張海在濟寧附近休息的時候向田賓等人問道。
大休息的時間也並沒有多長,當張海同親衛連的戰士們在濟寧附近的一處小丘陵利用飯後的時間進行初步的演算探討之後,整個隊伍規劃了理想之後又要面對艱難的現實:越向前走,道路就越困難,山地和丘陵地帶就越多。
張海這次出行當然也帶了不少有關已知地理民情等方面的資料,但是不方便帶那些負責參謀的孩子們出行,親衛連中不少文化業務還算突出的弟子們就臨時只能依據張海已經掌握的一些東西做臨時的參考了。
先是不少的百姓主動自發的向各個團隊請求幫忙或者在本就不寬餘的情況下送來禮品,但是這些事情對於隊伍的安全乃至管理等方面hetubook•com•com挑戰都很大,原則上為了防止出各種事情各團隊遇到這種事情大多拒絕。最終還是田賓手下的幾個人想到了在整個山東展開初步道路的平整。
在當年經常征戰遠方的近衛部隊看起來:中國的農民雖然樸實卻又是自私而警惕的,很少把外地來的人視為同路人。如果遇到民風不算太好的一些地方,就是給予豐厚的報酬下讓這些民間的勞動力來幹活也會遇到不少偷奸耍滑的人。至於在已經接受了救濟的情況下為他人開路為他鄉服務並且還是義務勞動?這根本是想都難以想到的事情。
這些石質軌道的造價按照每兩米寬度路基的面積計算,建造成本與大城鎮中中等水準的磚瓦民宅每平米成本差不多,每千公里大概摺合二三百萬兩的成本。這也讓張海有了不少新的想法:在全國的主幹線道路上:完全可以仿效後來高速公路的做法,石質軌道與鋪和圖書石路面的公路聯合組成道路幹線。按照兩條相反的公路線八米,軌道線兩米,合計十米計;每千公里按照每平米一兩的成本每年在幹線道路上投入千萬兩左右,大概十幾年到二十年左右的時間就能在關內地區完成累計兩萬公里左右超過民國時期關內地區鐵路線級別的綜合幹線道路網。
在濟寧一帶重新補充了所需要運輸的物資后整個團隊的官兵們似乎是要推動和拉動著小山一樣前行了。
太陽下山之後整個四十三團渡過了一個夜晚繼續向前走了十幾里路的時候卻忽然發現不知怎的:道路忽然平整起來,以前顯得格外沉重,時不時還陷入泥中的大車推起來也顯得不費勁了。中午取水的時候,田賓等人親自派出了隊伍里的偵察人員打聽情況,才知道原來是這一帶的百姓自發的動員起來義務而主動的為各團大軍修起了路來。
根據隊伍內的各種實踐:若要讓人畜保證新軍m•hetubook•com.com標準正常行軍速度大概每日三十公里左右的速度,在越野的情況下馱載六十公斤左右的普通輕型馬最多只能拉載一百五十公斤的貨物。單人人力手推車則只有不到百公斤的拉載能力,這是通常而非特例的情況。三十天內往返千里大概五百公里,就能消耗掉相當於大概六十公斤糧食或折算三四十公斤口糧。加上其他方面的成本,千里距離上的運輸消耗就能超過運輸糧食物資的一半。這或許就是「千里不販粟」的說法原因。而如果按照京師郊外那種有四五度坡度的驗證碎石路面行進,輕型馬則可以拉載三百公斤大概相當於馱載五倍左右的貨物,半數成本的往返運輸範圍極限擴大到一千公里。而如果採用石質軌道交通,則可以使半數成本的極限往返運輸範圍擴大到兩千公里,並獲得千公里左右內相對較低成本運輸。
軌道交通是張海從北方回師之後就在考慮的事情,hetubook•com.com但為了更準確的了解其中的一些具體情況還是在南京附近修建了多條幾里長的「驗證道路。」
田賓剛剛接手內情系統的時間並不算長,但隊伍內的有心人不少,對於天下通衡要地乃至各驛路的情況多少有些了解:「難走的地方有很多,我們這北上以來經歷過的情況算是那些相對好走一些道路了。也虧今年春季以來的雨水不多,不然等陰雨連綿那滿是泥漿的道路只適合人扛馱運,車輛可以勉強通過的地方就天下間那麼有數的幾條路。如果是京郊那種鋪石路面和石質軌道,至少在北方各省沒有聽說過那麼陡峭的路,唯一值得憂慮的就是這軌道的保養了。」
張海原本的打算是秋天的時候再展開大規模的人力動員,首先完善山東,北直隸至關外的交通幹線。後世最重要的交通幹線當然是從東南發達地區到京畿一帶的各種線路,如後世的津浦線等。不過在張海看來:隨著政權的中心轉移hetubook•com•com到東南,這一帶交通線的地位稍有下降,至少在淮河以南的湖區至江南一帶,運河水運還是能夠起到相當作用的。而過了淮河再向北,才會受到枯水期過長同秋天的糧食收穫轉運期不搭邊乃至種種因素的影響。因此線路的重點不是從東南地區向京畿一帶的運輸,而是溝通關內及關外的運輸線。
可是張海還是低估了自己的一系列做為帶來的效果,如果說當年在北方一帶的血雨腥風造福了不少人也打擊面太廣,在民間僅僅獲得十分有限的聲望,更多還是威名。那麼今年以來塌實而認真並且不求回報的投入巨資「無私」的為底層百姓服務,外加今年以來對地方上的牛鬼蛇神們的態度,還有堅決免除丁銀雜派的決心,外加上北京城裡那件完全可以證明神的存在的事件造成的巨大影響擴散到整個北方。這一件件事情終究改變了不少地方上的百姓對於新朝政權的態度,特別是在山東等民風本來就不算太差的地方。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