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萬里江山
第849章 縣學變革

第二:舊式的軍營很少進行跨區域的統一考試,而且那些類似體育一般的。項目在此時的交通通信條件下也很少。
新朝財政支出中普及教育是最大的一項,也是張海以及文教部的劉棟所最為重視的。到新朝六年,全國各省各縣學府學的在校生已經達到了三百四十萬人,比明朝紙面上的衛所兵丁還多。雖然這些孩子的花費比成年人低,但所需要的費用支出也已經超過兩宋時期包括「冗兵」在內的軍費了。
張海看了看那份並不算太長的奏報,不由的有些欣慰:「看來,你還記得少時我講過的許多東西。」
第三:也就是走讀與寄宿的區別了。軍隊一旦「走讀」幾乎可以斷定就會喪失很大程度上軍隊的性質。
張海思索了良久,還是覺得自己在這方面有些過於嚴苛和想當然了。學校畢竟不能成為舊式軍營,如果真成了那樣,也就喪失了改造價值觀的意義。
「不是,是有關學校www.hetubook.com.com體系變革的事情,本來我也打算今天親自來向聖主談一談有關各縣學的問題。」
張海思索了片刻后回道:「新朝沒有所謂的『未成年人罪犯保護法『教育領域在新朝七年要進行一次震懾式的清理了。
第一:軍營即便有考核和選拔,有頭等部隊和非主力部隊,也不會像後世教育普及時期那樣有明顯的重點,非重點之分。更沒有專門收攏垃圾兵源的「工讀學校。」
「我仔細算過,我們進行這樣大規模的統一考試,安排在縣裡會有種種弊端,所以集中在府里,東南幾省可以集中在省城。主要是從交通條件出發。用於省級監考的人才資源新朝暫時具備。不過這樣大規模的統考如果安排在新朝七年就有些過緊了。我的看法是新朝七年在各地試行走讀,尤其是那些民風不是很好的地方。這樣我們也可以從學生及其家長那裡得到很多更直接的和圖書反饋。新朝八年依據七年的試行與調查再全面進行教育革新。
劉棟在總結中也同不少地方按照後世原則建起來的「實驗學校」做了對比,張海看了這些總結並結合後世的一些經驗才最終得出了一些大致的結論:走讀的情況下,學生在學校里受了欺負或者學校里出了問題,很容易通過家長得到反應。而在一些封閉性的單位,或者不能隨意回家很長時間回不了家的單位,這實際上就是一種變相的軍營,就會滋生出舊軍隊一般的重重問題:大部分學生受到班霸校霸的欺負,又受到學校管理層的盤剝。更別說如今新朝大部分地方的教職工素質遠遠不能和八九十年代以後的現代中國相提並論。除了山東南直隸兩京等少數地方以外,多半省份學生的年失蹤率與死亡率竟然超過千分之三的比例。這在很大程度也幾乎相當於舊軍隊里的軍營了。
這些制度能夠保證學生在遇到問題和圖書的情況下有反饋的渠道,而且通過篩選把那些挨鬧事兒的人及差生歸類在一起,其實也有利於對這些學生的教育。
想到這裏的時候,張海發現自己這次遠行恐怕還要多一個任務,那就是調查內陸邊緣地方縣學府學的狀況極其具體嚴重程度。了解這些事情不一定需要張海親臨,但張海覺得應該這樣做,也只有必要時公開身份的「出巡「才能最大限度的給某些人以真正的震懾。
此時的張海也有些懷疑起來:這樣如同衛所軍營一般的所謂「學校」培養出來的人真能改造他們的身心嗎?會不會讓民風的問題更大?
寄宿制又帶來龐大的資金與糧食流動問題,就像舊時的軍隊乃至新朝各地的公安軍一樣,其中相關的問題和腐敗難以得到必要的解決也成為一定範圍內眾所周知的事實。
這麼大的資本投入,張海當然要見到價值,並不像讓這些孩子所受的巨資教育到頭來起不到真正意義上的作用。
hetubook.com.com「讓劉棟來一趟吧!「翻閱著這些奏報,張海有些坐不住了。如今教育領域的總規模不過幾百萬人,還是能夠通過一些手段從基層那裡得到一些報告。可要是學生的總規模達到千萬,即便有上百個孩子幫助自己分析處理問題,這方面的事情也將是個難題。
張海所說的「後世教育體系」當然並非21世紀的情況,而是八九十年代或者準確的說是九十年代中期以前的情況。那些學校相比現在新朝的基礎教育體系大致有幾個明顯的區別,也可以說是學校同軍營的明顯區別。
「你的意思是說,明年起進行三年升四年級的高小按府城所分的統考?「張海詢問道。
因此在南直隸與浙北一帶,有關這些學校的監督還是很多的。不過新軍主力部隊的退伍人員,特別是那些經歷過戰爭年代的人也一時跟不上整個行政與教育體系的擴張了。及百萬治安軍及衙役,幾百萬在校生按最低限度的比例也需要十幾萬和*圖*書管理人才。因此如今受過象樣教育的前新軍主力部隊退伍人員大多並不是擔任一線教職工作。而是負責公共教案、學校管理、教師領導等方面的工作。隨著小學初年級逐步過去,缺乏有文化的人做為教師的問題就日益嚴重起來。不得已的情況下不少小學不僅僅成了「軍訓學校」,還在很大程度上成了「勞動學校」,學生們在種田或水利等領域成為幫工已經不是少見的現象。
劉棟來到西院書房的時候,張海見到他的手上拿著薄薄的材料,就詢問道:「這是明年的工作計劃?」
「聖主說過天帝所暗示的另一個未來世界,弟子當時就有所記錄,這些年來沒有遺失。今年發現進入中年級以來的嚴重問題后還看了看。大致明白了後世的教育體係為什麼要那樣做。」
通過這些奏報總結,張海甚至覺得就是後世很多二流學校的校風也比如今新朝的各地縣府學要好,但問題出在哪兒,還是張海花了一翻工夫才大致明白的。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