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大軍西征
第1065章 不再增稅

想到這裏的時候,張海又不由的感覺自己有些心態不好了。這個時代的西方,在經濟上已經明顯開始領先東方。哪怕在農業與傳統經濟上也是如此。到了工業革命前夕的英國,以張海了解的情況看:工業革命前後的英國鄉村平均肉食量幾乎能達到現代中國三線落後農村的水平,倫敦肉食量則有現代中國二線城鎮的水平。如果再考慮到酒類消費奶類消費,還有這些肉不是農業產出率高的豬肉而大多是牛肉,還有當時英國消費的相當於全歐洲三分之一的糖。再加上《明代GDP研究》等文章里當時英國比過去豐富了至少一倍有餘的農業仍然只佔經濟三分之一比重。乃至《大國的興衰》中1000萬左右的本土人口竟然能夠承受每年幾千萬英鎊不算貸款收入的財政支出,按新朝農業價格折算也有幾千萬兩的財政水平。那工業革命前夕的歐洲一線地區經濟條件幾乎比此時新朝像南直隸與浙北這樣的地www.hetubook.com.com方還富裕不少了。或許如果只算南京城的話才有可能相提並論。
「現在新朝如果決定展開決定性意義的「終戰」,那麼我認為在新朝九年,工商稅收還可以進一步的增加。不是按兩成的比例,而是如我們官營經濟的上繳利稅一樣,按至少四成的利稅比例算才合理。如果這樣,那麼全國的財政經濟將會有一個明顯的改觀。」
馬輝還是提了很多自己的看法:「官營經濟規模,我看也可以擴大一些了……。」
這樣算下來,不要說是同近現代社會相比,就是同18世紀末的美英人均經濟相比,新朝經濟發展恐怕最樂觀還要有一代人的時間才有可能根本改觀。而加速這一進程的,除了決定性的遠征已經別無他法。
這五年來,並沒有什麼革命性的農業技術在全國推廣,不過僅僅是人均農業資源調整、頭幾年鄉村負擔的相對減輕、鐵制乃至鋼製農具的推廣,一hetubook.com.com些地方進行選種和耕作制度的普及還有套耕與多季作物的普及。
傳統的典型城鎮,自從春秋戰國時代開始,就有「五農當一工「的說法。也就是說一個平均水平的城鎮工商業者,一個人創造的價值大概相當於一般年景之下的五個農夫。折算成品米大概相當於十五米的年產值。
張海對於近年來的情況也多多少少有所了解,自從新朝四年以來,天下平定已經走過了第五個年頭。
這種種因素綜合下來,在這不算太好的年景里也讓農業生產恢復到了相當於王朝盛世太平時節的水平。似乎相比張海對於晚清民國時期一些經濟指標的了解還要略好一些。畢竟在近代中國,人均耕地的不足還有肥料和燃料的匱乏已經開始局限不少地方的農業水準了。
張海忽然見到做為新朝「商相」的馬輝似乎要說些什麼,就示意了下。
舊時的城鎮」在崗「人員,很多都是奴僕或士兵一類的春消https://www.hetubook•com.com費者。也就是新朝開國五年來左右的時間才讓傳統的城鎮經濟格局發生了不小的變化。大約近兩千萬人口上下的非農城鎮與市鎮人口中生產經營性的勞動力也逐步恢復到了六百上下的規模。總的經濟總量雖然很難有一個詳細數字的調查,但通過抽查估計和相關行業的勞動力估計,工商業方面的增加值至少摺合新朝標準三億石以上的成品米。如果考慮到以南京為核心,周邊的蘇、松、杭、揚;還有南方的廣州等總人口規模發展到五百萬上下的一線城鎮圈,通貨物價要明顯超出全國平均水平一倍之多,那麼實際工商業的增加值則在折算三億五千萬兩以上,這麼算下來,包括官營工商業在內的八千多萬兩的工商稅收就並不奇怪了。
現代舉債經濟的一個前提是長遠的增長能力和利益擴張能力,而到了如今,除了一些比較閉塞的外邦之外,已經沒有人多少懷疑新朝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還有對和_圖_書外的利益掠奪能力了。
不過要想在這沒有諸多農業現代化水平的前提下再一進一步大規模提高糧食生產,那就只有大規模的水利工程或普及馬耕這兩個辦法。除了現代農業化學工業之外,也只有這兩個辦法才有可能在傳統的農業生產格局給予進一步的改觀。而這需要的龐大的財力支出,卻又是如今財政任務負擔沉重的新朝所難以接受的。
仔細思索了許久之後張海說道:「如果是為了大事,那麼我寧願擴大國債規模,也不願意簡單的加稅。我擔心這會損害剛剛快速恢復和發展起來的新朝城鎮經濟……。」
如果是前世時的張海,那麼或許會認同官營經濟是進步的重要支柱。可在經過了數年的治政經驗之後,張海也大致明白了一個道理:那就是某些經濟階段,是社會發展中不可逾越的一個階段。新朝的頂層監管能力雖然不俗,但是如果貿然的把攤子譜大,那恐怕就會分散如今最為關鍵的兵工乃至軍隊方面的主意力。雖然和_圖_書張海身邊算的上可靠而且能夠委託不少重任的人遠不止一百。每年處理的奏報能夠相當於尋常王朝一個朝代,可還是有力所能及與不能及之事。
不過,對於八工商稅收提高到四成的標準,張海是有顧慮的。這麼干:就等於壓榨了大部分的非官營經濟的利益空間。那些剛剛對新朝恢複信心的人為了保證自己的利益,恐怕要麼就是分行李走人,要麼就會用種種手段進一步的壓榨人員待遇搞惡性循環了。
雖然在張海的印象力,新中國建國初期軍管會時期的工商業財政占城鎮工商業的比重離這個標準不遠,可張海從來就不認為新朝這簡陋的權力體系會僅僅因為一點兒神性崇拜就能和近現代顛峰時期的情況並論。
其實對於新朝八年全國工商稅收能增加到八千五百萬兩上下這個規模,張海是並不奇怪的。
想到這裏張海回道:「我看暫時已經夠了:新朝九年的時候如果出現大的財政缺口。那麼我們就以戰爭國債的公開名義募集財力好了。」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