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大軍西征
第1128章 為何西征(二)

「新軍主力,萬人即縱橫無敵。如今這麼多大軍出征,又有什麼勢力什麼人能夠給我們帶來危險呢?娘,你們就安心吧!少則三年,多則五年。那英勇勳章我不敢保證,寶鼎勳章或以上級別的軍功我一定會為您爭來!」一名新軍官兵並不覺得怎樣憂慮的說道。
用於運載大軍的船隻多達萬余艘,隊伍在盛夏水域寬闊的中南段都能連綿百余里。由水路展開的上船出征因為攜帶規模極為龐大的車馬輜重乃至軍械,整整要花兩天的時間來完成大軍的拔營出征。
「這些我都知道!你可千萬不要為我們家裡丟人,一定要爭取當那站在第一排面對敵人衝鋒陷陣的勇者!」一位年過中年的母親說道。
可是張海那「半成敗算「也讓張林有些憂慮的說道:「就不能再晚十年么?那樣或許把握就要大上很多。」
三是張海對於自己能不能再堅持十年像過去幾年那樣勤勉的工作也有很大的懷疑。這重重憂慮終究使www.hetubook.com.com得張海下定決心儘早解決軍事上的使命。
新朝九年七月初一,在夏季的暑熱還沒有真正過去的時候,大軍就在南京西城門外展開了聲勢浩大的誓師出征。在數十萬百姓的歡送之下新軍主力部隊一批接一批的踏上了東去的船隻。按照規劃,新軍將先由水路抵達徐州一帶,並從徐州一帶展開向西北方向的浩蕩出征。
可是了解很多事情的李千蘭卻知道:這此大軍出征的對手絕不同於中國周邊以前的那些蠻夷,而是同樣擁有億萬人口,十倍以上于新軍主力兵力的龐大文明區域內的大量敵國。
一是張海開始懷疑當十年之後各地經濟同舊時代有了本質區別、很多年輕人不在有過少年時的貧困經歷后,新軍主力部隊的戰鬥力會不會出現明顯的下降。打過不少的仗並且對各種材料都有過詳細研究的張海清楚:在其他各方面條件同等的情況下,生活越富裕與幸福hetubook.com.com,那在心理潛意中對生命就會看的越重,實戰中很可能打不少折扣。偶有例外,但總體如此。比如民國時期的桂系相比東北軍,湘軍相比種田搞的比較好的閻老西軍等。解放戰爭時期的關內兵源對關外兵源等等。彌補這種差別,需要不對等的其他方面條件,可實際上此時新軍主力部隊的資本密集度已經達到了一種極限,再繼續提升戰鬥潛力,就只能從規模上下手了。那樣對監管和權力結構將帶來更大的挑戰。
楊秋霞與張林等人都知道,張海並不喜歡做無意義的面子事,這次道別八成是有什麼重要的囑託。
冷兵器時代的戰爭,只要不是剿匪那種性質,幾千人的士氣爆發戰勝幾萬人都有可能,人品運氣決定性因素極大,因此很少有什麼十拿九穩的事情。張海這種說法對於過去來說,那是不論如何都找不到擔心理由的。
二是張海對於諸弟子甚至身邊的不少人的信心沒有和*圖*書以前那樣強了。渡過了開國的最初十年逐漸穩定下來,就算是人品和凝聚力再突出的群體,也不避免的受到權力的誘惑和影響。
張海思考片刻說道:「我以前的想法也是如此,可是執政六年的事情,我開始擔心真到了十年之後,我們反而未必會有現在的優勢了。而且十年會發生什麼,也很難預料。我必須在有開始有把握的時候把我們的使命完成……。」
可新朝統一全國不過六年時間,就是連稍偏遠的一些地方的人也都開始知道:這新軍出征已經完全不同於舊時了。不論從軍還是出征都是一件穩賺不陪的事情。在折算幾千兩甚至上萬兩銀子的誘惑面前,就是獨子戰死而導致絕後的事情,那換來全族人命運的改變也算是「舍小家為中家」的得利事。全族都會相方設法甚至暗中讓度新婚不久的孕婦去做補償以鼓勵某些人做這種事情。再也沒有人認為這從軍甚至出征是一件損害民間利益的惡事。
這兩天兩夜的時和_圖_書間內,在新朝沒有刻意動員組織,僅僅是沒有過多局限的情況下,各家各戶前來歡送隊伍的百姓們竟然在夜晚的時候直接在江邊的郊外搭建起了不少臨時的帳篷。不過,還有不少家屬在山東等地的人被新朝通知並安排過來送行。
類似這種傳統中國人很難想象的奇異場景,也就是在後世甲午戰爭或日俄戰爭時期的軍國主義化的日本帝國才有可能出現。
「海兒,可否有個準確的估計。這次出征,可有多少勝算,多少敗算?」張林有些鄭重的問道。
其實張海也猶豫過要不要在建軍不到十年,統一海內不過六七年的時候就展開這樣的攤牌。可除了加速新朝的發展之外,有三種顧慮,最終還是使張海堅定了儘早展開西征決心。
要說那尋常治安軍去剿匪,還有可能有不少傷亡風險,換來的利益雖然足夠但還不足以讓人心動。但是新朝的精銳這樣傾國之兵的出征,就連沒有讀過幾年書的尋常百姓也都認為:參加這次遠征,根https://www.hetubook•com.com本就是一本萬利的好事兒。世上根本就不可能有哪個異族有本事戰勝這規模少說也多達十萬的新軍精銳。
張海所率領的近衛部隊與指揮中樞,按照計劃屬於僅此於後衛,稍微靠後上船的隊伍。在臨別之前,張海與張林楊秋霞等人專程做了道別。
張海回道:「按照已有材料的推斷,我們的勝算極大。就算考慮意外,也最多半成敗算,勝算則至少在八成五以上。畢竟這麼規模龐大的隊伍,就很難通過什麼計謀來對付了,是實力的硬拼。」
讓人更加意想不到的是:在「好男不當兵,好鐵不打釘」已有數百年歷史的中華之地,竟然出現了親人們似乎沒有多少悲涼和擔憂之心,猶如歡天喜地送親人出征的局面。甚至不會去說什麼明哲保身的話,反而鼓勵人們爭相立功。
而且:雖說那極西之地不像河西舊疆一帶那麼地理險惡,可也畢竟是有著多年戰爭動員經歷的敵國,這次出征把握雖然不小,卻也不是能夠十拿九穩輕鬆獲勝的事情。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