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姜述篇
第72章 東萊新政(二)

劉大朐是個獨子,寡母將他拉扯大,又為他娶了媳婦,日子過得雖然清貧,但是勉強過得下去。後來母親癱瘓在床,看病花盡了錢,媳婦苦勸不聽,跑回娘家不回,後來改嫁走了。劉大朐卻是痴心不改,十余年將養母親,嫌點錢都為母親看病。人很平凡,事迹卻很感人。
老薑頭嚇了一跳,連忙要叩首,姜述止住道:「老人家與我還是本家,我們過來了解情況,不能擾民,老人家不要多禮。今年天旱,你家田裡卻長得不錯,老人家可是下了不少氣力。」
周圍百姓被感動了,從來沒有見過達官貴人如此說話行事,除了很少務實小吏,誰與老農如此傾心交談過?誰能說出如此樸實又暖人心的話語?小太守說話沒有大道理,很樸實,大家皆能聽懂,老百姓心裏酸酸地說不出話,用衣角拭著眼眶往前擠。
大娘不能下坑,道:「小民不能動彈,不能給公主和大人叩首,多謝公主和大人。」
說了一會話,姜途來到院中,左右送上一個匾,匾上是姜述親題「事母至孝」四字,姜述讓左右將匾掛在院門上方。此時院內外聚滿了人,姜述大聲道:「各位鄉親,今日我與公主前來看望劉大駒,因為劉大駒是個好兒子,是我們大漢孝順的典範。大漢以孝立國,所以今日我為劉大駒頒發牌匾,以後會讓縣衙按月發放錢糧,以為表彰。」
往後走的路www.hetubook•com.com上,見到農民正在下田幹活,姜述止住車駕,下車仔細觀察。種田老農姓姜,帶著兩個半大小子正在澆田,見一群人簇擁車駕在地頭停住,連忙停下手中活計,上前問道:「官爺,有事嗎?」
姜述見百姓越聚越多,拉著老漢往前走了幾步,老薑頭縮手不迭,嘴中道:「大人,小老兒手上儘是泥,別污了大人的手。」
姜述道:「大娘,我給你們帶些錢糧,你們日子過得太苦,是我做官做得不好。」
說起馬元義此人,姜述對他有些印象,當年在兗州意外翻船便是此人出面操作,但總體來說印象不差。後來馬元義送回姜述之時,想起此人下場凄慘,待要提醒之時,馬元義已經走遠。後來與張角再無聯絡,將此事忘于腦後,不想馬元義仍是去了洛陽,並誘發了太平教全面舉事。
馬元義見進展不大,因而改變方向,向兵丁之中滲透,不想收到奇效,不僅普通兵丁,低級軍官也有入教者。北軍有位都伯名叫張成,是大宦官張承的遠房侄子,也被馬元義說服入了教,頓時讓馬元義看到了希望。馬元義通過張成秘密結交宮內小宦官,小宦官大多出身貧苦,很快發展了二十餘人。京城教務前景立時變得一片大好,馬元義再接再厲,集中精力,繼續往軍中宮中滲透。
太平教近期將要起事和-圖-書,姜述心裏早有準備,去年曾與張角當面談過,歷史也有記載,黃巾起義應在今年爆發。姜述穿越啟動了蝴蝶翅膀,許多事情已是人是物非,心中雖然有個大概猜測,但是不能確定具體時間。歷史的慣性卻是如此巨大,並未因蝴蝶翅膀扇動產生多大變化,漢末大亂依然在今年掀開帷幕。
這樣夫唱婦和,很快就會贏得民心,自古以來很少有官員如此做。因為劉大朐是窮人,所謂達官貴人眼中的賤民,貴人眼中賤民不足成為道德典範。姜述反其道而行之,效果立即顯現出來。
劉辯進宮偶然遇到張讓,心中一動,故意問道:「入教否?」
這些事情只是舉手之勞,連續三天,姜述夫婦看望道德典範,到田裡與農民親切交談。雖些費些時間,但是達到三個目的,一是德化全境,久后全郡民風將會深受影響;二是重視農業,合郡上下皆知道農業的重要性;三是親民惠民,以民為本,藉此拉攏人心。
官路上行人不絕,見這邊聚了一群人,停下來問是何事,一問得知小太守和公主在此,大家越聚越多,都想見識一下這對小夫婦的風采。
比時劉辯與史書記載大不相同,雖非智者,卻不糊塗,此事提到涉及祖宗基業的高度,當下不敢輕視,向荀攸問計。
姜述此舉大有深意,賺取愛民之名成本很低,不僅能夠增加聲望,還會給郡內百姓和圖書樹立道德典範。這是姜述的主意,成本低,效果卻很好。公主也很有水平,姜述那邊煽情結束,她蓮步輕移,進院表揚劉大駒幾句,又入室撫慰劉母數句,這份機靈與果斷,並非一般女子能比。
荀攸道:「對策有二,一是巧妙將情報傳遞給陛下,靜觀陛下如何處理。二是加大監視力度,若有異變,可以提前預防。」
馬元義是張角十四弟子,文武雙全,處事穩重,張角對他頗為倚重,讓他主持京城教務。太平教教眾基本都是平民百姓,城外勢力較大,城內會眾較少。馬元義主持洛陽教務以後,在京城百姓中佈道,收效甚微。京城百姓眼界較寬,與其他州郡百姓相比,算是見多識廣,不太好忽悠。
說完,讓左右將錢糧抬了進來,劉大駒娘倆望著錢糧,都掉下眼淚,劉大駒道:「多謝大人,侍奉老母是我應為之事,大人如此有些抬愛。」
張讓聞言大驚,讓親信秘密調查,發現宮中入教者已達四十餘人。史書記載張讓臭名昭著,實際上卻是個能人,政治敏銳性很高,而且很有心計。史上領著一群宦官誅殺手握重兵的大將軍何進,沒有手段怎會得手?
奏摺報上去,批複下來,數件事情都可以做,但是沒有撥下錢糧,只是給了優惠政策,免掉東萊三年賦稅。無論是靈帝還是朝堂眾臣,算盤打得很精,想做這些事情,青州三年賦稅也不一定夠,hetubook.com•com以東萊三年錢糧,能做多少就做多少吧。
張讓異道:「入何教?」
老薑頭道:「衙門國大人去年派人到村裡,指導大夥挖了幾口井,今年天旱,幸虧這幾口井,不然田裡早就旱透了。」
這個過程先被姜信手下探得消息,秘密報告給姜述。姜述與張角之間有盟約,自然不會揭發此事,只是讓姜信密切注意,及時通報。史阿手下幾乎同時察覺到異狀,及時報給劉辯。劉辯最初不以為然,認為太平教是道教分支,平時所行都是善事,教眾雖多,但不可能謀反。劉辯想法與大部分官員類似,認為道教崇尚無為而治,講究出世清修,史上也未有道眾謀反之事,因此內心皆不重視。
聖旨剛剛送達黃縣,姜信飛鴿傳書又報告了一件天大事情:太平教事發。
劉辯道:「太平教啊。聽說宮中不少內侍入教,連北軍不少兵將也入了教。」
實際民心並不難得到,平常注意親民,多為百姓做點實事,少點搜刮之舉,但是就是如此簡單之事,大部分官員卻做不到。自古言升官發財,做官是發財捷徑,薪俸雖然可以保全溫飽,但是難發大財,想發大財,就要盤剝百姓。官員也是欺軟怕硬,不敢輕易得罪世族大家,皆以為百姓好欺負,恰恰忘了一點,若是失了民心,遲早會被百姓拋棄。
荀攸世之智者,勸道:「從情報上看,太平教著重向宮中軍中發展,若其謀和_圖_書逆,如何平亂?誰可依賴?」
這下可不得了,公主親自登門,一時間村裡沸騰起來,亭長、村長都急急趕了過來。公主不便出面,將車駕停在院外,姜述帶著數人進屋,一看家徒四壁,坑上躺著一位老大娘,癱卧在床已十余年。姜述道:「大娘,你養的這個好兒子,是東萊的大孝子啊。」
大娘不識官服,不知姜述身份,見說話之人年紀不大,一時間不知如何答話。劉大駒在旁介紹道:「娘,這是東萊太守姜大人,來看望娘來了,公主也來了,車駕就停在院外。」
對於東萊官吏來說,姜述所行之事洗滌了他們的心靈,這些事做起來不難,為何之前沒有人做?是根本沒有想到。還有姜述所立的道德典範,都生活在附近村落,為何從來無人重視?
姜述排眾而出,溫言道:「我是太守姜述,沿途看看田事。」
回到城中,姜敘對隨行官員道:「無論大事小事,都要用心去做,才能將事辦好,才能真正為民謀利。世上之事有陰有陽,有善有惡,官員所做之事就是揚善懲惡,以德治民揚善,以法治民懲惡,做到仰不愧於天,俯不愧於地,便是一名好官。」
姜述笑道:「這泥才是農家本色,這沾了泥的手,為大漢種出了糧食,千千萬萬隻沾了泥的手,種出官員的口糧、士兵的軍糧。民以食為天,農民才是大漢的根本,而就是你們這些沾了泥的手,才是大漢真正的根基。」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