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七百七十二章 聞風而動

原先的中書省有三人,他、汪廣洋、胡惟庸。如今汪廣洋被他找了個機會給趕出了中書省,剩下的唯有他與胡惟庸了,胡惟庸不過是仗著李善長才有了今日,論身份,論人脈、論本事他胡惟庸處處低我一頭,根本不是他的對手,唯獨怕的是背後的李善長再搞鬼,但李善長已經致仕了,只要他坐上了相國的大位,從此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有浙東文官支持,他楊憲何懼之有!
楊憲道:「到底什麼事情,別賣關子了!」
想著這些,楊憲內心激動不已,忍不住想找一個地方好好呼喊幾聲,好抒發心中的那份喜悅。
「什麼事,我說我的大相國,你怎麼這麼糊塗呢?」劉柄一聽楊憲一臉茫然的摸樣,登時急了起來。
「什麼事?」楊憲一屁股坐在左丞的位置上,前幾日劉伯溫離開應天時候,曾讓人傳過話兒給他,想要做穩的中書省,需要多做事,少說話,少發https://www.hetubook.com.com牢騷,處處留心,對於劉伯溫,楊憲是從心裏的佩服,他的這番話兒,自然是言聽計從。
便在這時,門帘一掀,走進一個人來,來人一身官袍,尖嘴猴腮,一雙眼睛大如牛眼,光芒閃射之時,儘是兇橫之光,此人是侍御使劉炳,楊憲的心腹。
他不知道,劉炳卻知道一清二楚,在隋朝以前,中國古代官吏選拔制度各代不同,但薦舉任官制一直佔有重要地位。魏晉南北朝奉行「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把持鄉舉里選,壟斷仕途。品評士人、選拔官吏時,強調士庶之分和門第高低,形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局面。加之機構重疊,人浮於事,存在「官多民少,十羊九牧」,「清干良才,百分無一」的現象,使薦舉制積弊暴露無遺。隋朝立國後果斷進行改革,廢除九品中正制,創建科舉考試。此後經歷和圖書各朝各代完善,科舉制度可謂是發揚光大,天下學子,都開始走這一條獨木橋,如此一來,科考成了歷朝歷代皇帝最為重視的事情,而應運而生的主考官也隨著科舉的進行,水漲船高,一旦做了主考官不斷在天下讀書人眼裡聲名大正,最為重要的主考官的好處。
劉柄見楊憲不明白其中的好處,忍不住道:「大人,你該不會真的不並明白其中的好處吧?」
楊憲對科舉並不熟悉,原本以為劉柄有什麼大事,說了半天,竟是有些科舉的事情,登時有些不耐,不悅的道:「哪又怎樣?」
「大人……」劉柄一臉喜悅的走了進來,他是楊憲一手提拔的,對楊憲極為感激,故而語氣帶了幾分親切之意。
劉柄見平日聰明絕頂的楊憲還是沒明白過來,神情頗為尷尬的咳咳了兩聲,道:「這一次皇帝恩科一開,三年一試,我剛才去了禮部,人家從前幾日就開始籌備了,hetubook.com.com這一次確定了這次科舉,共分三場,每場三天,第一場試《四書》義三道,《五經》義四道,考的是儒家經典。第二場試論一道。第三場試經、史、策五道,考察生員們在古今政事方面地見識。這消息就在幾日前已經送了出去了,如今京城各地學子,都已經已紛紛赴京。科考可就是這幾日呢?」說完故作神秘的扭頭四下張望了一番,道:「我可聽說了,禮部已經讓皇帝欽點主考官呢?」
宋太宗時,根據陳靖的建議,對殿試實行糊名制。後來,宋仁宗下詔省試、州試均實行糊名制。但是,糊名之後,還可以認識字畫。根據袁州人李夷賓建議,將考生的試卷另行譽錄。考官評閱試卷時,不僅僅知道考生的姓名,連考生的字跡也無從辨認。這種制度,對於防止主考官徇情取捨的確發生了很大的效力。但是,到了北宋末年,由於政治日趨腐敗,此項制度也就流於形和_圖_書式了。
楊憲道:「是啊?怎麼了?」
這幾日他的確學乖來不少,每日早早來到中書省,及時處理公務,做足了一個中書省左丞的本分,皇帝送來的指示,他也是做大最好,盡最大努力完成,便是今早定下的科舉,他也按照指示讓禮部做好了準備。
楊憲好奇的道:「什麼事,讓你這麼急躁的?」
劉柄風風火火地道:「大人,你是真不知道,還是給卑職裝傻啊?」
劉柄看楊憲摸樣不是作假,忙湊近了些許,壓低聲音的道:「今日早朝,大人不是親耳聽見了么,皇帝要以八股取仕,開恩科,為國選人才啊!」
自隋朝開科舉,至唐朝科舉已經成了選拔天下英才的最有效的法子,主考官作為選拔士子的老師,那些一朝成名天下知的學子們,進士及第后,須得拜謝主考大恩,尊之為恩師而自稱門生。主考官也必儘力提攜門生。同年及第者,為求友朋,互稱年兄,彼此結合。如和*圖*書此一來,漸漸在朝廷中形成了一派,可謂是根基穩固,雖後來,宋太祖建立大宋一朝,宋太祖為了選拔真正踏實于封建統治而又有才幹的人擔任官職,為之服務,于開寶六年實行殿試。自此以後,殿試成為科舉制度的最高一級的考試,並正式確立了州試、省試和殿試的三級科舉考試製度。殿試以後,不須再經吏部考試,直接授官。宋太祖還下令,考試及第后,不準對考官稱師門,或自稱門生。這樣,所有及第的人都成了天子門生。但無數的學子都明白,所謂的天子門生,但主考官與考生徇私舞弊現象越來越嚴重。對此,宋代統治者採取了一些措施,主要是糊名和譽錄製度的建立。糊名,就是把考生考卷上的姓名、籍貫等密封起來,又稱」彌封」或」封彌」。
這個楊憲還真的不知,在他看來,科舉不過就是學子寫文章,誦聖人之言,從而明白做官的道理,與他這個堂堂的中書左丞,毫無關係!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