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1章 歷史遺留謎團的最終答案

趁著一次單獨帶兵出征的時候,他把祖上留下來的所有東西都帶在了身邊,決定到了海上之後強行命令全船跟隨自己造反。
不光是藏寶圖,就連玉如意和玉佩自己都不會輕易拿出來的,要不然將來等到你把這封信公佈於眾了,人家肯定能從如意和玉佩里找到蛛絲馬跡啊。
「爸,這個。」
歡喜哥已經非常明確的知道自己擁有一張價值連城的藏寶圖了。
而那批秘密隱藏的寶藏就是鄭玉起兵的經費!
在牛皮紙的最後,明顯是後來加上去的幾句話。
而身在空門的建文帝,念念不忘復國,始終都在謀划著奪回自己的帝位。
還有一個傳說是被大多數人相信的。
他囑咐鄭玉,這塊寶石是朱元璋給自己的,當條件成熟之後,可以向天下人展現這塊寶石,然後推翻朱棣的統治,恢復建文帝的血脈!
造反是沒有來得及造,一場海難卻把鄭蘇連任帶船都沉到了海底。
二是在奉先殿留下個秘密的鐵m.hetubook.com.com篋子,並交待朱允炆:「臨大難,當發!」
至於什麼時候去開啟那還得好好的盤算一下。
國泰民安,老百姓肚子里都有飯吃,誰吃飽了撐的和你造反做那些殺頭的勾當?
箱子下面還有一層。
「我的天啊,還真有這樣的人?」歡喜哥聽到這裏目瞪口呆:「復什麼國啊?朱棣還是建文帝當皇帝不都是姓朱?再說了,就靠一個鄭家哪有那麼大的本事啊?」
難道還是藏寶圖?
而這張牛皮紙上記載的,也證明了這一傳說的真實性。
大概意思說的是建文帝跑到了開元寺里當了個和尚,隨即朱棣到處在找建文帝,潔庵法師立刻安排他到了一個更加隱蔽的場所。
眼看著希望就要破滅,建文帝並不甘心,他把後事拜託給了曾經為保護寶藏而戰死的鄭熙的後人鄭玉。
他臨終前,為自己選定這個文弱的嫡孫子朱允炆做了兩個安排。
歡喜哥擾了饒頭,欲和圖書言又止。
所以很多人都相信建文帝後來去當了和尚。
鄭玉倒是成功的混進了明軍,還當了一個小頭目,但是想要推翻一個皇帝談何容易?
這東西可是從海底沉船得來的,你要真的老實公布了,別人一追問起來可會給自己帶來很大麻煩的啊。
但是朱棣的政權非常穩固,一年一年過去了,建文帝根本看不到任何復國的希望,而自己卻漸漸的老去。
結果是鄭玉的夢想遙遙無期,最終他也老了,倒下了。
一塊玉佩,然後又是一張牛皮紙。
喬遠帆的心思卻完全不在什麼寶藏上,他輕輕的一掀,上面的一塊隔板便被拉了起來。
「難道你當鄭家的人不清楚這點嗎?」喬遠帆卻是神色肅穆:「他們知道復國根本是不可能的,可是他們世代都在背負著一個承諾,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明知必死而為之,這樣的人才是最值得我們敬佩的。」
而那張牛皮紙上,卻不再是什麼寶藏的線索。
以一條船和*圖*書的力量造反,也算是異想天開的了。
而這個秘密直到幾百年後才被一個人類發現:
建文帝的下落有幾個說法,一個說法是死了,一個說法是建文帝遠渡南洋,三寶太監鄭和下西洋,其實是奉了朱棣的密令尋找建文帝的下落。
並且交給了一塊可以代表自己身份的寶石。
然後他兒子也老了,死了,臨終前又交給了自己的兒子。就這樣這個復國的重任被鄭家一代一代傳了下去。
一是安排曾經在寧德縣石后鄉安仁寺、洋中三峰山寺當過彌沙,于洪武二十九年被自己選拔到靈谷寺、天界寺當住持的潔庵法師到福建開元寺當住持,萬一允炆出了事,可以躲到潔庵法師當過彌沙的寺院去,潔庵法師可以就近保護他。
明熹宗年間,朝政腐敗、政局混亂、內憂外患、民不聊生,當時已經身為明朝水師統領的鄭蘇看到了復國的希望!
肩負重任的鄭玉,知道憑自己一個人絕對無法成事,唯一的辦法就是混到明和-圖-書軍中去,尋找機會,秘密策反身邊將士,一舉推翻朱棣。
當然還有那塊天下至寶也絕對不可以隨便拿出來了!
建文帝到底死了沒有!
可是鄭家最終還是失敗了。
「這些東西會震撼整個歷史屆的。」喬遠帆這時開口說道:「歡喜哥,如意玉佩還有藏寶圖你都帶走,可是這封信我留下。等到將來公布了,很多歷史謎團就此迎刃而解。」
哎,哎,建文帝,你到底有多少寶藏啊?
雷歡喜!
也就是雷歡喜在沉船里第一次獲得的那塊天下至寶!
喬遠帆一怔,隨即便猜測出了雷歡喜的想法:「放心吧,我就說是我偶然得到的。不過,具體的措辭我得好好想想,還有如何讓那些專家們相信這是真的。不是現在,不是現在。歡喜,藏寶圖你好好的收著,不要輕易示人,寶藏能夠給你帶來財富,也同樣能夠給你帶來巨大的災禍,你一定要牢牢記得。」
也許吧。
當然最終的結局歡喜哥也知道了:
放心吧,爸,和_圖_書你兒子可不是傻子。
當時是明熹宗時代。
按照劉伯溫「燕子飛進城」的預言,朱元璋晚年,最擔心的就是自己一旦駕崩,孫子朱允炆接位肯定皇位不穩,老四朱棣發難在所難免。
臨死前,他念念不忘自己身上的重擔,就把這副擔子交給了自己的兒子。
「太傻了,太傻了。」歡喜哥連連搖頭:「一條船造的哪門子反啊?只怕他還沒有振臂一呼,就被船上的士兵給拿下邀功請賞去了。現在想想,遇到海難反而是他最好的結局了。」
鄭家人對於建文帝的忠誠自然是毋庸置疑的,可是想法未免簡單了一些。
他決議不管勝負如何都起兵誓死一搏!
可是鄭蘇卻認為這是最好的機會,藉助明朝內憂外患的機會,振臂一呼,天下響應。
喬遠帆對玉佩什麼的依舊不感興趣,還是隨手交給了自己的兒子。
這一次喬遠帆倒沒有反對。
鄭家一直傳到了鄭蘇這一代。
只是一個一直困擾著歷史屆的謎團卻從這張牛皮紙上得到了解答: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