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章 瓦解關寧軍閥趨勢

不過回頭想想,如今這時候,喊出這句話,並作出類似的舉動,確實有鼓舞朝廷上下之士氣的作用,也非常對胡廣的脾氣。
說實話,當時聽到劉王氏轉述時,胡廣還真懷疑吳三桂是不是穿越的,竟然會說出這句話?
雖然此前把祖大壽明升暗降,調離了關寧軍,又提了何可綱和曹文詔等人。但關寧軍那邊還有吳襄這個老軍頭在,其他祖系的人一樣有領頭羊。
不過確實也是,這個外甥是祖吳兩族後輩中最為傑出的。自己也一直看好這個外甥,並給了大力支持。
胡廣聽了,豈會不知溫體仁所指聖明,不是說解決衝突的問題,而是初步解決關寧軍中已有軍閥傾向的問題。這確實是他臨時想到的一招妙招,被溫體仁一恭維,他也是心中略有得意。
這麼想著,溫體仁算是明白了皇上的用意。頓時,他不由得多瞄了皇帝兩眼,而後馬上躬身領命道:「陛下聖明!」
首輔和*圖*書溫體仁心中同樣有點無語,不過他拿捏不定皇上到底是不是故意的。作為首輔,他還是要提醒下的,因此出列向皇帝奏道:「陛下,錦州已有總兵官吳襄,吳三桂正是其子!」
不管如何,吳三桂憑著自己的本事,以年僅十八歲就受封征虜將軍,當了鎮守一方的總兵官,在大明也是絕無僅有的!從中可以看出,吳三桂這次的事情是多麼贏得聖心,真是不吝重賞之!
不過這時候,還不是高興的時候。胡廣心中想著,便重新坐回御座,等到靜鞭響起,皇極殿內重新安靜下來之後。他掃視群臣,忽然臉色嚴肅了起來。
當他說起這事時,皇極殿內的文武百官都知道,皇帝所說的重點,絕不是昌黎百姓免稅三年,而是另外那事!
祖大壽微笑著心中回想著,當時是知道那三千蒙古韃子的情報,這邊又湊出最精銳的八百騎軍,能打贏是沒有疑問www.hetubook.com.com的。只是沒想到,這個外甥竟然很有頭腦,隨機應變做出的事情,很長大明的士氣,能看出來,也很合皇帝的胃口,真是不錯啊!估計這次至少是個參將,甚至連副將都有可能!
這個,主要是源自於祖大壽竟然能把軍隊從京師城下帶走。而根源,又在於關寧軍中沒有監軍,又沒有遼東巡撫制約,且關寧軍各將領之間關係盤根錯節,多為祖大壽的親戚或者家人。
如今皇上臨時藉助吳三桂這事,雖然讓吳家多了一個總兵,可卻能順勢把吳襄調離。就憑吳三桂如今這年齡資歷,肯定不能和吳襄比。
由胡廣來選吳三桂和那些老將,哪怕吳三桂現在還不成熟,他也寧遠選擇吳三桂而不是那些老將。
在原本的歷史上,吳三桂的成名戰是崇禎三年,只領數十騎家丁從數萬建虜軍中救出被圍的父親吳襄。得了個「孝聞九邊,勇冠三軍」的傳奇名聲,https://www•hetubook•com•com並因此受封為游擊。
這麼一換,就解決了剛才的衝突,皇帝的金口玉言也不會有問題,可謂一舉二得,皆大歡喜。
此時,底下站著的祖大壽,見吳三桂這個外甥竟然如此被皇帝重視,不由得露出了開心的笑容。
然而,在一群文武百官驚訝讚歎和羡慕中,另外有一群人卻愣住了,包括祖大壽本人,這不對啊!
胡廣一聽,心中暗笑,不過表面卻露出恍然大悟之色,而後馬上說道:「這倒是朕一時失察,這樣,大同總兵不是缺著么,就調任吳襄任大同總兵官!一門兩位將軍,吳家真乃我大明將門也!」
這時候的吳三桂,正如初生牛犢般,有一股那些老將所沒有的銳氣,在明末這種老兵油子眾多的時候,顯得格外珍貴。
他正在想著,就見到崇禎皇帝忽然帶著微笑,掃視群臣,大聲說道:「守備吳三桂,立大功,漲我大明士氣,揚我大明聲威,朕心甚慰,特加和圖書封吳三桂為征虜將軍,任錦州總兵官,欽此!」
如果不這樣做的話,調離了祖大壽,再直接調離吳襄,肯定會引起祖吳兩家的反彈。可把吳三桂提升為總兵佔了吳襄的位置,卻多少能減輕祖吳兩家的不滿,安撫住他們。
說到這裏,他停了停,雙目冷眼掃視群臣后,再次大聲厲喝道:「就算逃到了天涯海角,朕亦不會罷休!」
而這個位面,吳三桂如同漢之霍去病,同樣只領了八百騎軍征伐韃子而大勝。當然了,也有區別,霍去病那次大勝遠不是吳三桂這次可比,另外,霍去病當時比吳三桂還年輕一歲,只有十七歲。
過了一會,積蓄了一點嚴肅地氣氛之後,胡廣大聲道:「朕說過,這次戰事中,京畿之地的所有城池,全城上下,務必齊心協力一致抵抗,敢有投降者,朕一律誅其九族,無關假降真降!可只要能擋住建虜攻城,朝廷官員,一律越級提拔,全城百姓,免稅三年!因此,昌黎百姓,全hetubook.com.com都免稅三年,朕決不食言!」
不過祖大壽在為吳家高興的同時,總感覺那裡不對,可一時之間他又想不起來。
而吳三桂也正好是將門之後,有讀書識字的條件,熟悉歷史典故也不稀奇。加上他能在歷史上留下那麼大的名氣,其本身的政治嗅覺,哪怕現在還年輕,也一樣不會低。
因此,胡廣在聽到這個消息后第一個念頭,就是要重賞吳三桂,當作一個典型來用。順帶著,還可以解決另外一個問題。
但溫體仁卻不同,他算是皇帝的心腹,幾次和皇帝商議遼東人事時,已明白不管是皇帝,還是自己,都有點擔心遼東將門軍閥化的問題。
果然,皇帝說到這裏后,聲音忽然變得嚴厲起來,只聽他大聲說道:「永平知縣張養初、兵備道白養粹、副將楊文魁、游擊楊聲遠等十五人投降建虜,無視朕之旨意,害永平百姓死傷無數。此等通虜賣國之人,朕亦會遵守諾言,誅其九族,以儆效尤,並血祭枉死之百姓!」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