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卷 登高處
第1197章 華夏的文藝復興

他從來沒有把自己當做一個普通人。作為曾經的西梁皇室,他當然知道自己的身份實際上是非常敏感的,也正是因為自家爹爹的身份要比自己還敏感,所以李藎忱把自己推到了前面,因此他也很清楚自己應該怎麼做。
如果說成都書院和嶽麓書院是在探索培養更加全面的人才,那麼金陵書院就是在探索如何系統化的培養甚至是「量產」人才。這兩個一個是廣度,一個是深度,各有分工。並不是說哪一個學院只能負責一個方向的探索,而只是現在每個學院都在嘗試不同的道路,以求能夠在眾多道路之中挑選出來一個最適合這個時代的。
甚至不得不說,也正是因為蕭家父子的存在,讓曾經的南梁舊臣,諸如徐陵和顧野王等人更不願意和他們為敵,畢竟算起來徐陵也是曾經的昭明太子舊臣。
所謂的推行諸子百家學說來培養各式各樣的人才,而實際上無論是佛道儒還是諸子百家的學問,和-圖-書都不過是李藎忱用來培育學生的一個手段罷了,真正作為改變的重點的,實際上是這種和之前截然不同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思路,讓學生們清楚的認識到現在的天下形勢,認識到三教九流,而不單純的只是讀聖賢書更或者以為吃喝玩樂就能夠憑藉家族的榮華富貴安享榮耀。
至少自己若是能夠做到這一點,也不辜負祖宗的名聲了。因此蕭家父子在金陵書院上可以說傾注了大量心血。
「此事微臣也和家父商討過,家父也有類似的看法,現在我們直接通過考察詩詞學習的水平等等來選拔人才,的確有很大的偏差,因此家父認為在現在大多數人都甚至不認字的情況下,我們對於人才的選拔被來就要劃分等級。」蕭琮沉聲說道,「根據不同人才表現出來的記憶、模仿和學習的水平,而把他們劃分在不同的階段,當然這首要還需要參考年齡。而且針對那些並不識字,但是https://www.hetubook.com•com也表現出來很高潛能的人,尤其是出身寒門甚至尋常百姓家的子弟,我們也會進行專門的培養,不會阻斷他們上升的道路。」
現在已經組建的成都書院和嶽麓書院,實際上都還是採取先秦時期講學的方式進行授課,是學生依據興趣和攻讀的方向選擇不同的學問,這種方式類似於後世的大學,但是畢竟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很多學生入學的時候水平參差不齊,直接把他們放在相同的環境下接受相同的教育,自然很容易就會出現差距。
畢竟並不是所有人都足夠天資聰穎,而有能力進入學院的人,本身實際上出具也並不是很大,這就導致在入學的時候不同的學生之間就出現了差距,而這種差距會一直延續到他們畢業。
同時對於不識字或者認字比較少的人進行先期培育,實際上和後世的預科也有些類似。
如果單純的比拼文化知識,諸如後世的八股取士,那m.hetubook.com.com麼以現在的寒門子弟甚至是黔首百姓自然是沒有辦法和世家出身的人相比的。這也是為什麼李藎忱明確的強調這一點。
蕭琮急忙拱手,陛下說的嚴肅,就說明這絕對不是一件小事。
歸根結底,這樣真正佔優勢的還是世家子弟,所以李藎忱想要的並不是這樣的教學方式。可是羅馬不是一日建成的,李藎忱也不知王者自己能夠一步到位建造出來絕對公平的選拔人才方式,畢竟即使是後世的教育也有很多被人詬病的地方。
那就是好好的做一個李藎忱的爪牙,李藎忱讓他怎麼辦,他就盡心竭力的把這件事做好。作為一個被俘的太子,李藎忱可以不計前嫌,但是他不能無動於衷,更何況蘭陵蕭氏想要重新走到九五之尊的位置上顯然已經是痴心妄想,但是並不代表著蘭陵蕭氏不會重新在治學這一個領域上展現榮光。
文藝復興實際上只是中上層社會的思想先進者的自我反省和救贖,而李藎忱和_圖_書的動作對象實際上不僅僅包括這些所謂的上層人士,而是整個華夏各個階層的百姓都被囊括在其中,無論士人還是農民,無論工匠還是商人,他們都能夠通過學院獲得求學上進的機會,自然也就能夠獲得走到朝廷雲端的機會,這會讓他們更清楚的意識到,除了至高無上、無可侵犯並且直接決定了他們的命運的皇權之外,其餘的眾生實際上是更平等、有更多相同的機遇的。
看上去這隻是一個教書育人的工作,但是蕭琮接觸了之後就清楚地意識到,遠遠沒有自己想象中的那麼簡單。與其說李藎忱是在恢復一種類似於太學以及先秦時期諸子百家遊學、講學的教育方式,倒不如說是在藉助之前的這些名字來開拓一種全新的方式,而所謂的什麼「書院」之類的,不過是藉助之前的名字和稱呼罷了,名義上看上去是復古,而實際上卻是白手起家。
李藎忱驚喜的看著侃侃而談的蕭琮,實際上蕭琮所說的規劃已經和後世www.hetubook.com.com學校的教育等級制度非常相似了。而且考慮到現在的實際情況,諸如有些寒門子弟縱然年長,但是受教育水平並不一定比那些年輕的世家子弟來得高,所以學院也更加靈活的考慮分層和分級的方式,並不以年齡作為唯一的參考標準。
當然了蕭琮並不知道,在另外一個時空之中,大約千年之後,在遙遠的西方大秦,也有這麼一群人採取了相同的方式來弘揚他們和舊世界、舊制度截然不同的思想,那便是「文藝復興」。而李藎忱要做的,實際上就是在製造一場屬於華夏的文藝復興。
而這樣的道路最終自然也會應用到更多的學院身上,讓這種教育方式徹底變成大漢的主流教育方式。畢竟現在按照朝廷的規定,在未來三到四年之中,實際上朝廷選拔人才就已經以學院人才為半數,而到了那個時候,各個學院應該都有了獨到但是又有融會貫通之處的教學方式,也只有這樣才能確保能夠在那個時候為朝廷提供足夠數量的人才。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