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卷 天下
第142章 古今一也

於是乎。凡新朝創立之初,皆效法家「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輕裝上陣,革弊除積,所向披靡。然待穩坐江山,皇位傳承有序。卻又紛紛,「尊聖敬賢」。極力尋求並佐證,王朝更迭之正統。國策亦由「治亂用法」,漸向「治世用儒」,悄然轉變。以求達到二家平衡:「儒法合流」。便是所謂「儒皮法骨」。
而韓非子以為,「治世不一道」。於是「國不法古」。今時王朝,無需效仿古代。斬斷了古今之聯繫。
一言蔽之。身處儒家一統朝野之大漢皇朝。豈不言儒?
先論荀子「法后王」者,乃太史公司馬遷。《史記·六國年表》:「《傳》曰:『法后王』,何也?以其近己而俗變相類,議卑而易行也。」
荀子「法后王」與韓非子「尊今王」,最大不同。便在於,荀子以為,「古今一也」。后王之政,乃先王之跡。古今王者,傳承有序。
言歸正傳。
說到底,不過儒https://www.hetubook.com.com家弟子,門派之爭。薊王以最小之代價,求最大之共同。才有今日之盛。
天下儒生,又豈能不趨之若鶩。
正因如此。荀子雖屢遭非議,言其「儒法合流」。然荀子乃出儒家門下,天下無有異議。
知微見著。
儒宗將《荀子》,入列《五書》。其用意,不言自喻。
素王孔子、亞聖孟子等儒家先賢,對「先王」皆推崇備至,或言傳身教;或「言必稱堯舜」。荀子遂將「法先王」,概括為儒家治世之本。自漢武大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學遂成封建王朝,二千年之正統。「法先王」亦為歷代王朝,奉為金科玉律。凡國有大事,皆要追本溯源,從「先王」處,尋求解決之道。
通曉薊人『法后王』。荀子『制天命』、『性本惡』,于薊人而言,其所作所為,亦水到渠成。有跡可循。
窺一斑而知全豹。
待諸事皆備和-圖-書。薊王便可擇機,班師回國。
與「法先王」相對應,便是「法后王」。「法后王」乃荀子所創。指「取法今王」。荀子認為:「故尊聖者王,貴賢者霸,敬賢者存,慢賢者亡,古今一也。」言下之意,先王的禮樂制度,代代相傳。故后王之法,實為上古聖王之跡。於是,「法后王」即「法先王」。前後傳承有序。
至此,薊王遠征,暫告段落。
薊王表中所陳。交由三公九卿,協力完成。由尚書台編撰成冊,先交王太師過目,再上呈天子。天子遂專開朝議。命太傅、太師、太保,上三公,並車騎大將軍,入宮議事。
唯薊王子嗣,自幼言傳身教,方能將薊國之一切先進便利,放之四海而皆準。此乃薊國共識,毋庸置疑。
常寧美人,左御衛長白微,答曰:「勝負未分。」
再看薊王行事。
天下名儒,紛至沓來。正因薊國以《荀子》為基,開立大儒學。且漢室三興在即。以潁川www.hetubook.com.com荀氏《家學》為代表。《荀子》一派,必然興盛。待炎漢三興,當為顯學。
尤其荀子,『制天命』、『性本惡』、『法后王』。深入薊人心。
「喏。」白微柔然領命。夫君乃是要助貴霜,一臂之力。
准薊王所請。並北天竺十余國,立豐州。拜南州高士萬震,為首任豐州牧。治王舍城。領護山南方國。如綏南右將軍程普,綏南左將軍劉武,等一切人事任命,悉遵薊王意。
因何將海外十洲之地,皆分封子嗣。只因,唯薊國崇尚《荀子》,行「內聖外王之道」。
於是才有,後人慨嘆。「嘗謂三代以下之天下,非孟子治之,乃荀卿治之。」
荀子門生韓非子,又進一步提出「尊今王」:「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韓非子認為,應當因地制宜,因時化育,制定國策。斷不可,食古不化。對「以先王之政,治當世之民」,「法先王」之說,並不以為然。
無有異議,遂m•hetubook•com.com下詔命。
「法先王」與「法后王」,乃儒家不同派別,之政治主張。「先王」指上古帝王:堯、舜、禹、湯等。先王德政,典籍多有記載。如堯禪于舜、舜選賢能、大禹治水、商湯伐桀、武王伐紂等。
無論《二十等爵》、《圩田制》、《編戶齊民》,皆出「先王之法」。然薊王並未墨守成規。而是因地因時而變。《二十等爵》,權力與義務,相匹配。《圩田制》,允許先行舉債,分期償還。《編戶齊民》,分戶而不析產。諸如此類。薊王之法,皆是「以先王之政,治當世之民」。實為先王之跡也。故「法后王」即「法先王」。
韓非子,「無君無父」,必是法家無疑。
薊王諸多行事。皆可,以「法后王」概括。
薊式機關船,日夜三千里。薊王遣使入朝。朝野上下,散財無數。俗謂「有錢能使鬼推磨」。且甄都天子,金口玉言。凡有所求,必有所應。但有絲毫差池,即刻問罪。
無需棄畢生所hetubook•com.com學,而轉投他門。更無需受三觀之變。單就「切換成本」而言,與長遠得利相較,實不值一提。
薊王新政。繼往開來,傳承有序。正出《荀子》,大儒學無疑。
「貴霜與百乘之戰,勝負如何?」待常寧美人,右御衛長梁姿,奉命出殿,薊王又問。
「百乘居高擊下,貴霜仰攻不利。」不出薊王所料。一日難分勝負,薊王便一日不能命康居撤兵。康居不動,安息東部大軍,亦不敢妄動。僵持不下,若安息老王,一命嗚呼。王位必落入親西境邦國,次王子之手。若與羅馬,握手言和。全力東顧,貴霜自顧不暇,百乘趁機續命。豐州南境,再無寧日。
心念至此,薊王當機立斷:「貴霜王所求鬥艦百艘,可先予之。」
正因薊王行事,『有禮有節』、『循規蹈矩』。故才為天下所敬。
誠然。儒家「法先王」,亦非墨守成規。《禮記·樂記》雲:「五帝殊時,不相沿樂;三王異世,不相襲禮。」
切記,《荀子》亦是儒學!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