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帝國威武
第355章 名將隕落

蔣百里努力的想控制住自己的情緒,但他發覺這些都是徒勞的,在日本士官學校的一幕幕彷彿就象是在昨天才剛剛發生的。
室內開始有了抽泣聲,這些個鐵錚錚的漢子任由淚水從自己的眼角滑落,他們的總指揮,一直到生命的最後關頭,依然牽挂著前方的戰事。
張孝淮微笑著制止了他:「不用說什麼安慰的話,記著,我走後這裏暫時由華甫將軍負責總的軍事行動,由芝泉將軍負責對中東的戰爭。在接替我職位的人沒有到來之前,我的死因不準在軍中發布,那些幫我看病的醫生暫時一個也不準離開這裏,凡泄露消息者,殺。如果在六天後接替我職位的人還沒有到來,『祝融之攻擊』行動準時開始,如果我猜得沒有錯的話,接替者一定是松坡,他的才華和能力遠勝於我,你們對待他我只給你們一句話,服從、服從、再服從。」
「中國,世界!世界,中國!」張孝淮嘴邊的笑意依然,但他的眼中卻流露出了無限的遺憾:「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踏破賀蘭山缺……」
「芝泉,你糊塗啊。」這麼多人里有資格公然罵段祺瑞的也只有馮國璋了,他滿臉的怒氣:「總指揮病成了這樣你為什麼不早說,我們早些知道哪怕違抗軍令也得把他送回南京,萬一總指揮出了什麼事,咱們怎麼向元首,向總參謀長,向松坡元帥交代?」
那名醫務官眼睛里兩行淚水流了下了,絕望地說道:「對不起,將軍,實在是太晚了,不光是我們,就算把全世界最好的醫生、最好的藥品都調來也無濟於事了,總指揮在裏面讓你們進去,只怕,只怕他拖不過今天了。」
「讓大家擔心了。」張孝淮開口的第一句話竟然是這個和*圖*書:「看來我恐怕是不成的了。」
「怎麼會,怎麼會這樣。」李國勇將根煙放到嘴邊,但顫抖著的雙手卻無論如何也無法將煙點著:「韻農才三十三歲,三十三歲啊,太年輕了,太年輕了,韻農一走,西南大廈將傾,帝國少一棟樑之材,中國少一蓋世名將。」
「這些醫生在裏面那麼半天了,在做些什麼?怎麼到現在還不見一個喘氣的出來?」脾氣火暴的林天龍焦躁地來回走動,嘴裏不停地喃喃咒罵。
英國《泰晤士報》當天就發了特刊,介紹了張孝淮的生平,並且在文章的最後說道:
一下頒布了那麼多命令,李國勇依然覺得對不起張孝淮,來到了這個時空,很多事情已經脫離了正常的軌道,他從歷史書上得到的知識已經漸漸不適用現今的情況了。他只注重了歷史書上說蔡鍔患癌症去世,所以他為蔡鍔配備了專門的醫生,但他卻忽視了其他的將軍,這是他一輩子也無法忘記的慘痛教訓。
其實他也並不是真的想聽,這位在戰場上經歷了太多生死的將軍,知道讓一個瀕臨死亡的人不斷地開口說話,也許能夠延續他的生命。
「沒事,總指揮……」馮國璋想開口安慰,可突然發現自己竟然連一句話也說不出來。
「西南軍團由誰來指揮?」李國勇默默地問了句。
阿富汗戰區的總指揮部布滿了崗哨,甚至連精銳的黨衛軍荊軻旗隊都臨時充當起了哨兵,哨兵們個個如臨大敵,緊張的神色躍然臉上。一挺挺「飛揚」式輕機槍張開了黑洞洞的槍口,一切未經允許膽敢接近的人將被格殺勿論。外面經過的士兵都不知道裏面發生了什麼事情,好奇的東張西望,但很快就會被軍官大聲呵斥著離開,據此有的士兵甚至猜測是不是元首或者總參謀長親自來到阿富汗了,因為他們遠遠地看到,在總指揮部外和圖書來回走動的全是肩抗將星的將軍一級軍官。
當張孝淮生病的消息傳到了南京,一向鎮定自若的元首李國勇和總參謀長張孝淮完全亂了方寸,李國勇一連給醫務部長賴波下了十幾封一封比一封措詞嚴厲的命令,命令立即組織最優秀的醫生,攜帶最好的藥品趕赴阿富汗。同時親自找來了航空部長馮如,嚴令其準備好飛機,能飛多遠飛多遠,沿途一路以最快的速度送這批醫生到達目的地。
段祺瑞這時候的懊喪不遜於任何一個人,是啊,如果自己能不聽總指揮的,及早把他的病情告訴眾人,也許就不會有這樣的事了,在這件事上自己的確有很大的責任。
張孝准,字閏農韻農,號運隆,生於1881年,卒於1925年。生於長沙縣沙坪鄉賴家屋場人。父植之,曾任岳陽郵政局長,小有田產。張孝准7歲入鄉塾讀書,17歲在王先謙家任塾師,為王先謙賞識,得到王先謙贊助的張孝淮,1901年留學日本,與蔡鍔、蔣百里並稱「中國士官三傑」。
果然,張孝淮聽到這話來了一點精神:「我的判斷是,在打完了中東戰爭之後,國防軍在一到兩年之內將不會再有大的軍事行動。子玉元帥的部隊正在往中俄邊境頻繁調動,中國和俄羅斯在數年內必有一戰,而歐洲,從我對德國的了解來看,他們是無法打一場持久戰的,到後來中國就算不想插手也必須插手歐洲戰事了,而且一旦插手,或輸或贏,都將會決定整個戰爭的勝負。」
「韻農的遺體什麼時候運回南京?」李國勇惱怒地扔了那根始終無法點著的煙問道。
張孝淮微笑著搖了搖頭:「松坡的軍團橫掃東南亞,子玉的軍團囤積重兵于中俄邊界,我們的軍團縱橫印度一線,只有波成的軍團始終沒有任務。到今年他的部隊已經擴編到了100餘萬,明年上半年將達到和_圖_書150萬,這已經遠遠超過了一個軍團的規模,而且四個裝甲部隊的編製都屬於他的軍團,所以我看遠征歐洲的任務一定由他來完成,咱們軍團將是隨時準備支援的後備力量以及擔負起穩固後方,監視俄國的任務。波成這個人在所有的元帥中是最年輕的,但卻是一個戰爭天才,此人就象是為戰爭而生,甚至是為大規模的戰爭而生,帝國所有的元帥將軍論才能誰都比不上他。」
「可惜老天不能再多給我幾年時間。」張孝淮喃喃地說道,這時候他的目光已經有些渙散:「竟不能讓我親眼看到泱泱中華揚威於世界,竟不能讓我看到國防軍縱橫于天下,此張孝淮之遺憾。」
馮國璋、段祺瑞、林天龍、謝輝……這些帝國的高級將軍,這時一個個臉上都寫滿了憂慮和不安,總指揮在會場上的突然暈倒,讓他們一個個都慌了神,能夠叫來的醫生全部被十萬火急的召集到了這裏,段祺瑞也終於說出了張孝淮隱瞞已久的病情。
回國后加入中國軍隊,歷任民族獨立軍第3師師長,中國國防軍第3集團軍總司令,西南軍團總指揮,中華帝國陸軍元帥。親自指揮平定西藏叛亂,征討印度等戰役,為中國立下了不世之功勛。
這話象晴天霹靂一樣砸在了將軍們的頭上,一瞬間這些在戰場上視生死如無物的高級將軍個個面如死灰,茫然失措。
窗外的天黑沉沉的,彷彿在為帝國元帥的去世而默哀。
他正說著,一名抗著上校軍銜的醫務官從裏面走了出來,幾名將軍立刻圍了上去,七嘴八舌地問個不停,弄得這名醫務官不知道先回答誰好。馮國璋制止了他們的說話問道:「總指揮的情況怎麼樣?」
此時的元首府里愁雲密布,在元首的辦公室內,李國勇捏著一份電報呆若木雞,蔣百里淚流滿面,渾身不住地哆嗦。
《泰晤士報》的預測和英國參謀部的www.hetubook.com.com判斷不謀而合,他們也認為在六到十個月的時間里中國將無法組織起像樣的攻勢,所以他們嚴令在中東的英國軍隊加緊修築工事,將主要精力用來對付另一邊的奧斯曼帝國。同時請求俄羅斯加緊對奧斯曼帝國的攻擊,以便打通通道,可以隨時救援英國在中東的軍隊。
「難道一點希望都沒有了嗎?」馮國璋抱著最後一絲希望顫抖著聲音問道:「要什麼葯,要什麼樣的醫生,我馬上急電南京運來,醫生,無論如何要保住總指揮的性命,當我老馮求你了!」
「醫生!醫生!」屋子裡的將軍亂成了一團,瘋狂地大聲叫著。
就在醫生和藥品全部準備完畢,準備登機的時候,忽然接到了元首府的命令,讓他們全部解散,回到原來的崗位。
說到這張孝淮的氣息明顯低弱了下來,他的呼吸也越來越急促,接著,他一張口,一股又一股的鮮血從他的口中噴出。
公元1914年11月17日,中華帝國元帥,西南軍團總指揮張孝淮與世長辭,年僅三十三歲,這是帝國建國以來去世的最高級將領,是中國的巨大損失。
馮國璋悄悄擦去了眼淚,在總指揮的床頭邊坐了下來,制止了將軍們的哭泣,他強打精神說道:「總指揮,你的病肯定沒有事的,你給咱大伙兒說說未來的形式吧。」
「總指揮,依您看誰會遠征歐洲?」段祺瑞在邊上插口問道:「咱們現在離歐洲最近,征服中東后,我們就可以和奧斯曼帝國連成一體,遠征歐洲的重任非咱們默屬了吧?」
醫務官搖了搖頭,語氣有些顫抖:「不成了,總指揮身體里的病根幾年前就埋下,本來儘早發現還沒有大礙,現在,現在實在太晚了,我們已經儘力了。」
蔣百里努力讓自己從一片混亂中清醒過來:「華甫已經安排靈車啟程了,如果路上沒有什麼大的阻礙,預計22號可以到達。」
馮國璋一和*圖*書把推開了醫務官,幾乎是用腳把房門踹開的沖了進去,在他後面,將軍們一個接著一個擠了進去。
「調蔡鍔組織中東戰爭。」蔣百里幾乎是脫口而出:「蔡鍔的軍團目前沒有戰事,其後在中東戰爭結束之後,由馮國璋接任,段祺瑞輔助,這兩個人任何一個都是可堪重任之人。」
「很遺憾這名元帥沒有提早去世,否則大英帝國在遠東的處境將會完全不同。我們需要知道的是,正是這名中國的元帥,指揮著他的部隊,先後打敗了我們功勛卓著的皮特中將和巴特中將,打得英國的部隊完全沒有還手的餘地。
張孝淮很安靜地躺在床上,臉上雖然已經慘無人色,面如金紙,但嘴角卻掛著絲淡淡的微笑,象是已經看透了這個世界的生生死死。
現在看起來中國人在亞洲的攻勢應該減緩一下了吧,我們在中東的部隊也應該松上一口氣了,中國現在一定在為誰來接一位如此優秀元帥的班而傷腦筋,樂觀的估計他們在六個月內將不會對中東發起攻擊,這正給了我們足夠準備的時間。」
李國勇緩緩地舒出了一口氣,叫進了陶自強吩咐道:「命令22日凌晨開始,南京所有大小官員,從凌晨5點開始至城外迎接韻農的靈車;命令英烈祠從即日起二十四小時必須有人值班,隨時準備迎接英雄的骨灰;命令長沙縣沙坪鄉更名為韻農縣;命令國防軍、黨衛軍全軍將士為張孝淮元帥帶孝,命令元首府即日起下半旗為張孝淮元帥默哀!」
謝輝出來勸解道:「這也不能全怪芝泉將軍,總指揮的脾氣咱們明擺著放在那的,就算他的病情提早讓咱們知道,可他能聽咱們的嗎?就算元首親自|拍來電報,他也未必願意回南京。」
當他去世的消息傳出后,世界為之震驚。同盟國內一片哀怨之聲,紛紛向中國發來慰問電,協約國彈冠相慶,慶祝在敵人的陣營里少了張孝淮那麼一個不世出的將才。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