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六十七章 華夏大會

不管怎麼說,咱也是傲視豪傑,睥睨君王……至於趙匡胤的那個廢物,根本坐不上主桌,滾一邊去吧!
中原之地,尚且如此,想把交趾併入,難度不是一般的大。
而且他還提出了一個非常有趣的觀點,他認為如果所有國家都均田了,每一個老百姓都有屬於自己的土地,能夠安居樂業,就不會有戰亂紛爭。
事情走到了今天,張希孟不得不承認,已經有些超出了自己的掌控……他對海外開拓的理解,無非是搶佔土地、礦山、開拓市場、獲取利潤,然後填補大明的國庫,完成財富的積累。
沒準到了地下,還能看到歷代帝王,大家湊在一起聊聊……秦始皇一統天下,自不必說,漢武帝算是奠定了文治武功的標杆,唐太宗是國勢巔峰,大唐盛世。
這畫面絕對很美,朱元璋相當滿意。
其實原本中原王朝就是整個秩序的核心,周圍的國家,或多或少,都要效仿中原的模式,編織官僚體系,確定治理國家的方略。
後面不斷的改革,加上北平大學堂的崛起,現在北方大約能佔據四成,到四成五。南方依舊擁有優勢,但也不那麼明顯了。
中書省提出的對外經營方略,以賺錢壓榨為主。
相安無事,樂享太平,豈不美哉?
「先生,事到如今,想必你一定有什麼高見吧!」
江西籍的官吏,能佔據三成,如果再算上江南出身的官吏,結合起來,超過一半,完全把控朝局,左右和-圖-書社稷。
偌大的西部,完全就是一片荒漠,只有星星點點,比如涼州,敦煌,哈密,比如朱英經營的昆明,此外貴州等地,如果不考慮張庶寧在龍場的努力,完全就是一片漆黑。
在安南的明軍,要和鎮撫使配合,要照顧安南民情,因地制宜,推動均田,剷除安南當地豪族!
可是隨著事情的發展,安南,占城,倭國,還有其他的藩國,老朱是真的有點害怕了,這事情確實不好辦。
隨後設置了屬官,完成了構建。
效果之好,都超出了胡儼等人的預料。
大批的權貴被俘虜,義軍押解著他們,到了河邊,隨後亮出了屠刀……喜聞樂見的活動又展開了,這一次在河邊準備了一千多根竹竿,不夠隨時補充……竹子,安南多的是!
占城那邊已經開始了動作。
張希孟一笑,「高見談不上……其實這就是治理成本的問題,臣以為可以先設立一個華夏大會……所謂華夏大會,就是藩國、屬地、屬國,推舉賢良之士,一起到大明,面見陛下,共同商討問題。所有與會者,都由陛下親自賜予爵位身份,作為上情下達的通道,可以讓他們監督本國狀況。隨時發現問題,上奏朝廷。」
這道旨意傳到了安南,簡直起到了一錘定音的效果。
經過了十幾年的不斷闡發豐富,這一套體系已經在大明佔據了絕對的優勢……反過來,也開始強勢向外輻射。
千百年來,孔和圖書孟聖賢,在這個屬國,一樣是管用的。
但是自從張希孟重新闡發歷史,論證均田,主張萬民一致之後,儒家代表的士農工商,四民尊卑有序的那一套綱常倫理,就已經被撼動了。
別說交趾了,就算是大明,這問題都沒解決很好。
很難說他講的有道理,但是在占城,確實很有市場……一個根本的原因,打了這麼多年,他們也怕了。
其實聰明人都明白,教育背後,就是經濟實力的體現……朱棣折騰了那麼多年,投入了那麼多資源,北平的工商業繁榮,紡織業傲視大明,新的機器發明,層出不窮……這些加起來,讓北平拿到了兩成以上的份額。
因為單純靠著理想,當理想消退的時候,又剩下什麼呢?
高麗、倭國、安南,還有其他許許多多的藩國,幾乎都是東施效顰,沒有例外。
身為一個懷著理想的天子,老朱甚至不惜給尊敬的張先生一個下馬威,來硬生生扭轉了國策。
隨著安南起義的爆發,更是把這種情緒推到了極致。
咱洪武皇帝呢?
他這種觀點很有趣,將均田跟和平聯繫起來。
咱出身最低,驅逐胡虜,恢復華夏。這個功勞你們要承認吧?
學堂這個比例,反應在官場上,情況也差不多,甚至更加離譜。
就在旨意下達的第十天,成千上萬的士兵,手握兵器,撲向了升龍府。
攻城戰隨即展開,時間不用太多,三天之後,升龍府的東門就被打和*圖*書開,隨後就是一潰千里……轉過天,義軍控制了升龍府,
這道旨意的真正價值在於讓安南的百姓放心了,大明朝並不是要把大傢伙怎麼樣,是真心幫助他們的。
王弼,胡儼,張東,他們都不得不想盡辦法,協調勸說,把有限的時間,都耗費在了無限的扯皮當中,苦不堪言。
而且相比起孔孟之道,這種主張平等一致,主張均田均賦的想法,更加符合老百姓的利益。包括一些中下層的讀書人,也熱切倡導,高度贊同。簡直吹捧上了天。
朱元璋臉色越發凝重,顯得很是煩躁……歸結起來,這就是理想和現實的衝突。
朱元璋微微一怔,剛剛的興奮,一掃而光,甚至顯得有些頹靡。
而占城則是純純的南洋大區的優秀匹配機制,面對安南,早晚是要被吞併的。
「主公,單靠著交趾人自己努力,唯恐幾十年後,也不會出現一個進士,他們拿不到份額,自然會心生嫌隙,加上距離太遠,民情複雜,均田之後,熱情消退……臣唯恐要不了多久,交趾又會成為亂源!」
只不過張希孟沒有這麼樂觀,「主公,不說別的,現在設立交趾布政使司也好,但臣想請教,如果開科取士,交趾又有幾人能入朝為官?」
張希孟的這番話,讓老朱陷入了沉思。
至少佔城和安南就是這樣,現在安南的均田政策幾乎成功了,占城也不能落於人後。
因此他們迅速整合完畢,推舉了一位祖上是https://m.hetubook.com.com漢人出身的陳寧邦出任鎮撫使。
所以老朱沉吟再三,反覆思索,終於向安南方向,下了一道旨意。
就在旨意傳遞的過程中,他們的兵馬已經突破了三萬之眾!
「在平時,依舊使用本地賢達,治理地方,降低行政成本……但是朝廷一定要派駐足夠的兵馬。除此之外,要讓本地優秀學生,來到大明,接受教育,再有經濟往來,安排我們的報社過去……總而言之,徐徐圖之,以大明之強,不愁不能水到渠成。」
老朱拋出了一個全新的安排……朝廷暫時不安排交趾的官吏,由交趾義軍,還有當地賢達,一起推選出鎮撫使,管理地方事務,決定用兵事宜。
錢唐上書,認為應該以壯大華夏為主。
另外河南的人口經濟,快速恢復,結合山東,兩個人口大省,也拿到了兩成,基本上讓南北的差別不大了。
「先生,照這麼看,咱大明豈不是能輕易吞下這些地盤?」朱元璋不無興奮,很顯然,老朱很盼著能大肆開疆拓土,而且更讓老朱興奮的是,伴隨著均田主張,華夏九州,也在不斷壯大,這樣一來,在有生之年,大明確實能遠邁漢唐,到時候他也可以含笑九泉了。
但試想一下,就連東羅馬的皇子都能不遠萬里,跑到大明求教,對周圍國家的影響,可想而知……大明建立,帶來的龐大影響,已經逐漸開始顯現出來。
這還只是正規軍,其餘民兵,民夫,全都算起來,在升龍府的和*圖*書外面,足足有二十多萬人馬,數額已經大大超過了升龍府裏面的豪強兵馬。
這道旨意很有趣,除了繼續前面強調華夏骨肉,支持均田之外。
竟然有一個讀書人將家裡三千畝田產,分給了自家的佃農,他說要按照張子主張,實現耕者有其田!
咱文治武功,內除弊政,外擴九州,把你們都拿不下來的地方,納入華夏版圖,再闖盛世輝煌。
前面提到過以濟民學堂為首的南方學堂,瓜分了七成,以復旦學堂為首的北方,拿走了三成。
無論是官吏數量,還是教育資源,甚至是工商業的發展情況……東邊拿到了八成以上的份額!
情況很顯然了,世界上沒有萬全之策,人心又一向複雜,無論做出那種選擇,都是在投入回報之間,找個平衡。
但是別急著高興,如果從太行山,一路向南,劃一條線,大約就是把整個國家分成東西兩半。
別看占城擊敗了十二萬安南大軍,但論起實力,占城遠不如安南。
可是這份旨意一到,大傢伙都解脫了,事情交給安南百姓解決,從他們之中,挑選一批官吏,明軍只是從旁協助。
但是問題也顯而易見,這麼多人,除了都希望均田之外,幾乎沒有任何相同之處,甚至連誰說了算都不知道。
道理也很簡單,安南好歹和大明接壤,偶爾要參加中原大區的戰鬥。
既然如此,為什麼不抓住機會,推行均田制,順帶著納入華夏版圖,獲得大明庇護,從此之後,就什麼威脅都沒了。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