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卷 二次北伐
第四百三十一章 先行者病逝

不過,現在終於他走完自己的人身旅途,正如佛教所言,從哪裡來,到那裡去?
趙麻子猝不及防,只得躲避,但是當再次抬起頭的時候,已是王亞樵扎進黃浦江的時候,如此之下,此次刺殺失敗,王亞樵逃之夭夭。
隨著孫文病逝消息的,是孫文的兩份遺書,一份為政治遺書:「余致力國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國之自由平等。積四十年之經驗,深知欲達到此目的,必須喚起民眾,及聯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奮鬥。現在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務須繼續努力,以求貫徹革命思想。近張瀾楊興等同志擬在漢成立國民政府,實為心中大願,望各界朋友協助其實現,望中國國民政府能早日統一中國,望建設強軍富國殷民民主文明的和諧社會,望三民主義能早日予以其實現。是所至囑!」(為了與穿越情節相符,稍稍修改)。
但是,黑和*圖*書幫頭目,斧頭幫創始人王亞樵則逃了出來,如此引得後面諸多隱患。
聽到孫中山病危的消息,楊興先是內心一喜,這幾年下來,孫中山就像一座大山,壓在自己前面,革命領袖的名號,在社會上影響,即使有那個《中日盟約》的影響,也是無人能撼動的。
中國國民政府籌備委員會於十二日午一時接胡漢民、汪精衛來電,謂國民政府大元帥孫中山先生於十二日上午九時四十分病終京寓。
還有,在嚴打過程中,上海青幫大佬黃金榮、杜月笙、張蕭林逃入日租界。
哦,對的,在前兩個月,張靜江向楊興請求,告知當年梧州之事,實際上是許崇智準備致自己于死地,而這個蔣公則一再阻攔,最後才將刺殺改為軟禁。
抓捕王亞樵,是在收編失敗后,趙渭賓就擬定的一個計劃,由於楊興關注,趙渭賓將其列為上海打黑的首要目標。和_圖_書
如今上海打黑已經經過了數日,王亞樵大概自恃自己與柏文蔚,與很多大佬關係,對上次勸降失敗不以為然,所以現在也出來活動了。
孫中山做事完全憑藉理想,在革命隊伍中,完全是一個破壞者,如對於黃興,對宋教仁,以及……,破壞作用太大太大了。如今雖然退居虛位,誰知道會搞出什麼事情來,讓人難以招架。
趙麻子對了下相片,當即下令動手,他是這次行動的指揮員,身經百戰,是從死人堆裏面爬出來的,當聽到竟然要求自己對付一個流氓頭子,趙麻子頗不以為然。
想到這裏,楊興不由得內心一軟,口述道:查當年梧州之事,與中正兄無關,人才難得,對蔣中正兄可以酌情使用。
在嚴打過程中,共收穫黑幫控制的鴉片價值總額達到6千萬,現金、公司股票、金銀珠寶、房屋等價值1億2千萬,則由上海市政府、內政部、民政部和-圖-書等部門組成專門委員會進行公開拍賣。
就像這次,不聽楊興勸阻,悍然跑到北方去,造成南方政府在北伐過程中諸多被動,甚至讓苦心經營的北伐偉業差點因此停滯,分裂。
據香港《華字日報》翌日報道了孫中山的死訊:「原中國果名檔總理,中國果名檔主席,國民政府大元帥孫文于昨日吐嘔大作。不能進食。脈搏驟增至一百六十度。呼吸十八次。極危險。克禮醫生在左右看護。終夜不離。戴天仇為孫草遺囑。唯孫尚未簽字……孫文病至十日晚大變。腹脹加增。克禮為之打針放水。今日上午九點三十五分鐘逝世。當彌留時。戴天仇代草遺囑。」  在這之前,一直陪伴在側的孫科,看到孫中山不行后,連連發出數道急電,希望中國果名檔要人來京。
想到這裏,楊興不由得有點可憐起蔣介石了,這個前陳其美暗殺團伙頭子,在孫文離開后,只有和_圖_書通過特務統治慘淡經營。
主要是因為孫中山,這個牢牢鏤刻時代印記的人物突然去世了。1925年3月12日9時30分,經過醫治無效,孫中山逝于北京協和醫院,享年59歲。彌留之際,他提到國事的遺言是:「和平……奮鬥……救中國!」
經過多番摸底,情報人員找到一個叫戴雨農的傢伙,在一番大義勸說下,戴雨農認識到黑幫對社會的危害,決意協助政府剷除王亞樵,這一個社會毒瘤。
或者基督所言,他到了天國,而將所有問題留給大家。
在戴笠的情報下,這天,10多個槍手秘密埋伏在王亞樵每日必經之路上,只見王亞樵左手腕著一個女子,從槍手們眼前經過。
在那數日,上海扯開很大的一張網,以抓捕黑幫分子,以抓捕王亞樵,但是最後終究音訊全無。
上海嚴打開始的消息再次震驚整個中國,北方各大軍閥有的叫囂著,國民革命軍與蘇和*圖*書俄無異,對有錢人,資本家進行殘酷的肉體摧殘。
在發出這一道命令之後,楊興方長舒一口氣。
而在這時王亞樵也感到身邊異常,當即一把抓住這個女的,以此為擋板,擋住眾人追殺后,從懷中掏出1挺機槍,一面向趙麻子等人掃射,一面向黃浦江跑去。
但是,在那些所謂的名士,所謂的幫派大哥一樁樁醜行暴露無遺后,這幫人只有再次選擇閉嘴,因為他們這樣做法,他們所犯的罪行,無論那個朝代,無論那個國家,都不能容忍。
孫中山家事遺書也同時公布「余國盡瘁國事,不治家產。其所遺之書籍、衣物、住宅等,一切均付吾妻宋慶齡,以為紀念。余之兒女,已長成,能自立、望各自愛,以繼余志。此囑!」
雙方正在進一步論戰,甚至摩拳擦掌,準備大打出手的時候,南方國民政府突然一夜放棄了舊日強硬的基調,北方北洋軍閥改變口風,是什麼事情讓南北風氣大變呢?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