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風起雲南
第二百一十六章 大明的後花園

陳循站在朱瞻壑的身後,感受著江面的威風,表情淡然。
這也就是說,如果想要羊毛貿易持續下去的話,那就必須源源不斷的制取火鹼,而草木灰制取火鹼的方法太過麻煩,產量也低,那就只能從雲南搞。
後來自家老爹開口,朱瞻壑其實是高興的,因為羊毛這個事情對於他來說是一件很賺錢的事情。
鹽鹼湖是夏天曬鹽,冬天撈鹼,小冰河初期的冬天……
雖未被斬,但也被革去了官職,被廷杖一百,貶戍鐵嶺衛,削籍為民。
不過,這也只是表面上的,畢竟陳循可是個人才,能得到這麼個人才,朱瞻壑還是很高興的。
其實,除了雲南之外還有一個地方可以搞到火鹼,因為除了鹼水湖之外還有一種湖泊,名叫鹽鹼湖。
一個是中美洲的Texcoco湖,一個是非洲的乍德湖,最後一個則是在種花家境內的程海湖。
所以,堡宗的過失可不只是殺了于謙,丟了陳循,也是一大過失。
現在的沐家人,基本上只能是給吳王府傳達命令了,真要是讓他們自己做決定,百姓們或許會聽,但肯定會有很濃重的怨憤。
如果要處理羊毛,那就必然要用到一種化學製品,就是氫氧化鈉,也就是俗名火鹼的東西。
他有什麼資格對朱瞻壑指手畫腳?
其實也不怪他,朱瞻壑本來就對文官抱著很大的敵意,因為從根本上來說,在宋朝和明朝滅亡的這件事上,或許有很多很多其他的因素,但腐儒是絕對逃不掉m•hetubook.com•com的。
只不過,種花家的鹽鹼湖是大布蘇湖,在現在的奴兒干都司那邊。
但實際上,並非只有于謙自己有這樣的覺悟,陳循也是。
朱瞻壑的前面,或者應該說他所乘坐的船前面,張輔站在船尾,看著朱瞻壑與陳循相談甚歡。
所以,打從一開始朱瞻壑就對文官有很深的敵意,但實際上,文官這個群體里也不全都是爛人。
事實上,張輔是很不想讓朱瞻壑去倭國的,因為他知道這位吳王世子每次出現在大明以外的地方都只會帶來一種情況。
火鹼這個東西,在十八世紀之前都一直是緊俏的東西,一直到十八世紀之後,而且還是十八世紀末期,化學家盧布蘭用電解食鹽方法廉價制取火鹼成功。
說過難聽點兒,他張輔就是去吃現成的。
「在應天,下官看不到安天下的希望,倒是殿下您,讓下官看到了。」
但是,張輔是真沒有資格說話的。
「我會先隨著英國公去倭國一趟,你要不要和我去?」
在腳下的這個星球上,有三個、也只有三個鹼水湖。
很多人都知道,在土木堡之變之後,諸多文官都做起了縮頭烏龜,試圖讓大明遷都,放棄順天府南遷回應天府,唯有于謙態度強硬,力排南遷之議,死守順天,這才有了後來的北平保衛戰。
能夠在面對瓦剌南侵時選擇死守順天,這種人這種性格不是後天培養起來的,是天生就帶著一種別人所沒有的堅定和*圖*書
靠在船舷上,朱瞻壑看著被微風拂動的江面,一開口就是滿滿的嫌棄。
思及至此,張輔沉沉的嘆了口氣,他不知道這次朱瞻壑的到來會給倭國帶去什麼,他只希望朱瞻壑能夠收斂一點,因為現在的礦工是越來越不好找了。
除此之外,有錢勇和祝三鳳在佐渡島頂著,就算是有倭國人想要反抗,第一個受到衝擊的也是佐渡島,和在石見銀山的張輔沒有關係。
打從永樂八年和老爺子攤牌、永樂九年離京就藩之後,朱瞻壑為了應天所做的事情都帶著利益的因素在裏面。
這種情況,通常是絕大部分人都不希望看到的。
倭國。
陳循的眼中全都是清澈和堅定,沒有半分的駁雜。
他張輔是在朱瞻壑平定了平安京之後才去的倭國,說好聽點兒是去給朱瞻壑頂位置的,能讓朱瞻壑騰出手來忙活雲南自己的事情。
先不說朱瞻壑是吳王世子,是皇室宗親,就算朱瞻壑不是,這倭國也是朱瞻壑打下來的,跟他張輔沒有半毛錢關係。
也就是說,景泰年間成就是有陳循一份功勞的。
朱瞻壑自己就已經是這方面的頂尖了,就算是陳循也做不到他這個程度,所以陳循對於他來說只能是一個很好的助手,但對於景泰帝來說,陳循是左膀右臂級別的。
……
只不過,隨著後來的奪門之變,大明戰神殺了永樂、洪熙、宣德和景泰四位皇帝都視若珍寶的于謙,陳循作為當初北平保衛戰的支持者也被清算。
hetubook.com.com……
嘖嘖,代價太大,不提也罷。
一個是錦上添花,一個是雪中送炭。
很巧,程海湖……在雲南。
比如現在的夏原吉,再比如未來的于謙。
所以,這就得用到第二個方法了,這個方法和曬鹽是差不多的。
在太倉劉家港,朱瞻壑與自己的父親道別。
「我是一個粗人,只知道打打殺殺的,掛在我名下的亡魂沒有百萬也差不多了,你竟然會這麼看我?」
這樣的記載讓很多人都以為于謙是孤獨的,是憑著一己之力扭轉了南遷的局勢,死守順天。
其實在昨天的時候張輔就打算返回了,陳懋雖然也算是永樂時期中比較出色的武將了,但綜合上來說還不夠。
在這之前,火鹼的提煉就只有一個方法,那就是先通過草木灰制取純鹼,然後用純鹼去制取火鹼。
朱瞻壑愣了一下,看著面色堅定的陳循,似乎有些理解了。
陳循這種人,其實最需要的不是他,而是應天,是未來的景泰帝。
一說草木灰就知道這東西有多難、產量有多低了,處理羊毛可不是什麼一鎚子買賣,每年都是要搞的,而且數量和產量還會逐年增加,通過草木灰去制取純鹼再去搞火鹼,那得累死。
景泰元年,陳循達到了他的巔峰時期,成為內閣首輔,備受明代宗朱祁鈺的寵信。
雖然雲南有沐家人在頂著,但現在的沐家人畢竟不是以前的沐家人了,朱高煦正在逐漸的成為雲南明面上的掌權人,不能離開太久。
「既是殿下和圖書要求,那下官自然是隨從。」
歷史上的陳循,永樂十三年出仕,被授翰林院修撰永樂二十二年升任翰林院侍講,宣德五年升任翰林院侍講學士,正統九年以翰林院學士的官職進入內閣,歷任戶部右侍郎。
張輔去的時候,倭國超過半數的土地已經被明軍橫推過了,只剩下北面那些地廣人稀的地方以及蝦夷。
只不過吧,這戶部的人讓朱瞻壑覺得有點兒膈應,因為這個人叫陳循。
「你說你,一個文官,不好好的呆在應天府,使勁兒往上爬,做個內閣首輔什麼的,非得跟我去雲南做什麼?」
「我?」朱瞻壑詫異地指了指自己,他還是第一次聽到這種級別的評價。
所以他必須儘早回去,但是朱瞻壑突然決定要去倭國一趟,這讓張輔不得不推遲一天出發。
「隨你吧。」朱瞻壑輕嘆一聲。
中午請辭,晚上收拾東西,朱高煦父子倆第二天一大早就帶著戶部的官員跑路了。
「下官已經說過了,這天下,唯武可安。」
這次,也是一樣。
之前他不願意說,主要就是因為他不想在自己的堂兄屁股後面說,那樣會顯得他很不知道分寸,不給朱瞻基留面子。
他是大明現如今鎮守倭國的定海神針,這次除夕回京,是為了給除夕晚宴錦上添花的,因為如果今年前來朝貢的使臣沒有這麼多,他很可能會讓陳懋回來一趟就算了。
不過那是之前了,現在的朱瞻壑在和陳循聊過之後才想起來這人是誰。
「可是,很有效,不是嗎?」陳和_圖_書循迎著朱瞻壑的目光,沒有半分退卻。
像現在的倭國,需要的是一個有魄力、份量也足夠的人,在這一點上陳懋還不行。
他要去倭國走一趟,朱高煦則是要回雲南。
他去,就是坐享其成的,雖然功勞不會很大,但苦勞肯定是有的,而且還是遠離大明,到時候賞賜不會少的。
要麼是像陳季擴那件事一樣,是為了擴張自己家的控制範圍,要麼是像倭國那樣為了私仇和礦產,沒有一件事是白做的。
想要出淤泥而不染,不被隨著其他人一起腐爛,那必然是天性的緣故。
在現在的大環境下,文官只會越來越腐爛,因為近墨者黑,周圍的人無時無刻不在侵染著你。
哦對了,戶部的官員是為了羊毛的事情跟著去雲南的。
最後,還是為了臉面,畢竟今年來朝貢的人可以說是大明歷史上最多的,他必須回來壯這個臉面。
朱瞻壑看著陳循,決定給陳循一個機會,也讓自己看看這陳循的底在哪裡。
其實對於羊毛這個事情朱瞻壑並不反感,甚至還很歡迎。
因為新稅制的實行給雲南百姓帶去了極大的好處,再加上之前沐家所採用的是討好土司、儘快的穩定雲南局勢的做法,所以百姓們在想明白之後就更加的傾向吳王府了。
而這個陳循,其實是一個可以和于謙相提並論的人,因為他們倆是同一個時期的,想法和行事方式也都很相似。
看著自己父親的船漸行漸遠,朱瞻壑也下令出發,朝著琉球王國而去,準備去現如今的大明後花園。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