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卷
第0857章 殿試

無它,世家門閥們掌握著知識,而且,除了考取外,還有通榜、門蔭、行卷等手段,竊取科舉的果實,讓社會進一步的固化。
然後,他又抽出一張蜀地士子的文卷,命為榜眼。
三天後,神武五年的殿試開始舉行。
娘希匹,家鄉學問如何,心裏沒點數嗎?
詩鬼之才的李賀,他的父親名晉肅,「晉」與進士的「進」同音,是犯諱的,所以他終生為考取進士,耽誤了一生。
其雖然有脫褲子放屁的意思,但用意卻是讓考官與進士們最大可能的隔絕關係,當然,歷史事實證明,其作用微乎其微。
李嘉看了一眼這十份文卷,一個個四六駢文,應用的花團錦簇,彷彿是一朵朵花一般,極為華麗。
「此人為狀頭!」李嘉直接將其文卷抽出來,看都沒看地說道。
而科舉的目的,不僅僅是為朝廷選取合適的官僚來維護統治,而更主要的目標,就是搭建一條上下階層跨越的大橋,從而保和_圖_書持社會的活力,從而更好的維護統治階級的利益。
別的不提,光是避諱,就讓人頭昏腦脹。
看了一圈,李嘉這才感覺,自己的改革,其實並不徹底。
李嘉還記得,自己曾在神武元年,讓一位名叫唐復的人,成為了狀元,就是看重了其中的寓意。
如今,這科進士也是如此,學問一隻是門檻,他真正的目的,其實就是收攬江南、蜀地的人心,這些考中的進士家庭,自然就成了地方基石。
這六十人,家財萬貫的,約莫四十人,其他的十幾人,又是官宦子弟出身,真正屬於寒門的,不過六人。
李嘉找尋了一遍,前十名中並沒有,他沒有放棄的意思,依舊不斷地尋找著,在第二十八名次中,找到了一位——
所謂的天子門生,就是如此。
將由皇帝來抉擇名次,反正學問的相差無幾。
所以,科舉上的門道很多,李嘉感覺自己玩不轉,也耐不住心思來考。和圖書
況且,唐宋的科舉,與明清的科舉又不同。
明清的科舉,以八股為限,四書五經為範圍,代聖人言,考試內容限定了,只要努力,未嘗不可考取功名。
這是由武則天首創的,把士子門集中在宮殿中在考一次,基本上很少罷黜,只決定排名。
這般想著,他又找來了這些舉子的家底,仔細一看,果然有問題。
書籍依舊昂貴,學問也很雜亂,考取成本太高,對於普通寒門來說,並不合適公平。
這也是為何,唐朝的科舉,一開始具有莫大的活力,但等到世家門閥們適應了科舉,反而成為他們維護家族的利益的通道。
至於探花,則交給了閩南府的舉子,希望不是個醜人。
但李嘉則毫不理會,直接鎮壓下來。
他們憑藉著出色的頭腦,取得了這般的成績,可以說,尤為珍貴,極其厲害。
如今,他不再是粗淺的看重名字,而是看重籍貫,準確的來說,大唐需要一位來和_圖_書自於江南的狀元。
但,只要是狀元出身,不出意外,最低也是個侍郎、尚書,畢竟宰相不僅僅看才華,而最看重的,就是皇帝的青睞。
就在他思量的時候,兩個時辰已經過去,所有的舉子都交了考卷,然後由考官們進行篩選,列出心儀的排行,然後將前十名的卷子,交到了皇帝的桌案上。
李寅,江寧府金陵人士,年約而且有六。
無他,因為這六十人,泰半都是江南、蜀地的,閩南府也有好幾位,湖南三府加上嶺南,也不過十位罷了,完全不符其身份。
科舉無法跨越階級,那麼就只有戰爭,等到戰爭也不能,那就只有造反了。
之前在神武元年,神武二年,為了收攬民心,李嘉每一科,收錄了兩三百號人,兩科加在一起,超過了五百位進士。
兩地錄取的多,自然符合他的心意。
會試錄取,再不濟也是個同進士出身,已經沒有什麼可以憂慮的了。
不過,殿試反和*圖*書而更加突出了進士的含金量,乃是舉子們輕鬆上陣的一次,誰都想當狀元。
這兩地,本來就不是什麼文風盛行的地區,這五百人雖然是其本土的精英,但毫不客氣的說,許多人都是濫竽充數的。
安史之亂,其實還是有原因的。
豪門倡導素質教育,因為他們的子女可以隨意的學習鋼琴、小提琴等藝術,平頭百姓自當認可應試教育,因為它的成本是最低的。
區區六十人,讓宮殿顯得比較空蕩,但李嘉卻頗為歡喜。
如果,這名狀元來自於寒門反而就更好了。
這樣的結果一出來,朝堂上的嶺南、湖南的官吏,紛紛義憤填膺,叫嚷著有內幕,要求重考,甚至對鄧斌等考官治罪。
但唐宋的科舉,包羅萬象,經史子集,無所不包,很大程度來,杜絕了寒門子弟。
所以,文章反而在其次,籍貫名字,反而更是重點。
「一時半會,還是改變不了什麼!」
李嘉搖搖頭,頗為無奈。
會試之後,https://m.hetubook.com.com就是殿試。
但李嘉不講究這些,因為科舉選拔官員,學問只是門檻,根本目的就是選出合適的官僚來治國。
禮部會試結束后,考取的舉子們通宵達旦地飲酒作樂,鯉魚躍龍門,不外乎去是。
掌控了知識,在這個時代,等若是掌控當官的門檻。
李嘉巡視了一波,越發的覺得,科舉果真是一道極難的門檻。
比如,你寫文章,必須得避聖人諱,父母諱,君王諱,甚至君王的祖宗諱,也得避下,這就要求讀書人必須讀史,而且還是當朝史。
他此時,就好比在一群牡丹玫瑰中,篩選一朵自己喜歡的,其格外的困難。
雖然天色還早,但宮殿中卻已經點上了蠟燭,只是想讓舉子們看得更清楚一些。
他若真的在古代,以科舉晉身,根本就是微乎其微。
所以學問低些並不礙事。
有人說了,狀元作用不大,你看歷史上那麼多的宰相,有幾個是狀元,比如,唐朝幾百位宰相,但狀元出身的,卻只有十一位。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