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卷 番外
番外1 昌二十年、暗流涌動

「父親,這裏就是欒川鎮嗎?怎麼比縣城還要熱鬧!」
蘇洵失笑道:「在下只是陪著兒子入京,無意科考。」
「自神武始,數百年的邊患,已經無有,皆被藩國盤踞,只需要與這些藩國交往,就足以了,省卻了不知多少錢糧。」
說著,他教導道:「須知,科考不是作私文,講究立意與收尾,須得改些才是。」
最後,歐陽修才緩緩道:「建國近百年,中樞日益僵化,政事堂有心而無力革新,正需要你們這樣的青年俊才。」
「不過,朝廷已有規矩,年過四十不與考試,這位先生可惜了。」
蘇渙輕聲道:「同僚中,與韓琦、富弼交相呼應,政事堂中,又有范沖淹范相公為援,聲望極高,都言語,其過幾年,必定宣麻拜相。」
「目前,以禮部尚書歐陽修歐陽永叔為首。」
「你也知曉,進士及第,天下藩國也可參考,舉子極多而名額甚少,每可兩三千人,但僅僅百五十人錄取,舉子多為恨之。」
不過,蘇渙猶豫了一會兒,隨即道:「自前唐以來,駢文盛行,世和圖書祖再塑科舉,策論大行於世,但多年來,進士及第者,策論中好用典故,辭藻華麗,以求博得賞識。」
「父親,還是找個客棧住下吧!」
面對仲兄,蘇洵顯得很謙虛:「吾子二人,盼有一人進士及第即可。」
蘇洵捋了捋鬍鬚,感懷道:「一晃,就近百年。」
另一白衫男子,則搖搖頭,輕聲說道。
「兄長但說無妨。」
蘇渙沉聲道:「朝廷呼籲,增添名額至三百,陛下模稜兩可,想必是願為之了。」
「政事堂不置可否,但翰林院卻聲勢浩大,要求革新,以求韓愈之古風。」
「子由,都出門遊玩,怎還如此板著臉!」青衣男子不滿道:「還是放鬆一些為好。」
「我也看過數期邸報,革新之意很濃!」
父子三人來到洛陽時,已然屬於七月。
蘇洵望著噔噔而去的木軌馬車,不由得說道:「子詹,你一個人坐車去吧,我和子由坐馬車去洛陽,畢竟還有許多的行禮,家僕。」
蘇氏三人默然,對於政治,他們倒是不敢亂說。
「父親,兄長,人https://www.hetubook.com.com潮洶湧,還是先找個地方安頓吧!」蘇轍無奈勸說著:「待會兒再來遊玩也不遲。」
來自全國各地的舉子,奔赴而至洛陽。
歐陽修素來喜歡青年才俊,聞聽是父子,更是詫異,忙見面,不由笑道:「奇也,奇也。」
六月初七,此時暑氣厚實,將整個洛城籠罩,皇帝不堪其擾,帶領著後宮,以及朝廷政事堂上下,去往老君山避暑。
而蘇洵也加入其中,聊的有滋有味。
「你們二人,可要隨機應變。」
蘇軾與蘇轍則興高采烈道:「蜀地多年來不聞戰火,丁口滋長,此皆賴世祖皇帝分封之福蔭。」
蘇軾無奈作罷,只能不舍而去。
登高而望,只見不遠處的山脊上,一片瓊樓玉宇,富麗堂皇,令人心儀。
朝廷南下辦公,竟然絲毫不覺得擁擠。
而就在這時,父子三人發生了分歧。
「今年恩科,怕是很難琢磨了。」
「好,甚好!」
三人大喜,希望增加了一倍,這可是意外之喜。
恩科的具體時間,定在了十月初十。
和*圖*書轍不由得出聲道:「僅完善科舉之制,造福不知何幾!」
「不對,還是分封而不貪土為上!」蘇洵不由得爭論道:
父子三人心情都很不錯,遊玩了幾日,就北上洛陽。
安置好后,父子三人才悠閑的四處玩耍。
「世祖皇帝英明神武,遠邁古今,聖人學仿,也是正常。」
歐陽修見蘇轍之文,驚嘆道:「進士之材,出類拔萃!」
一時間,談笑風生。
數日後,三人專程拜訪歐陽修。
這日,擁擠的市集中,又增添了幾人。
「老君山避暑山庄,就是這裏了。」
而在他的身後,則跟隨著兩個稚嫩的年輕人,一青一白,長衫貼身,模樣俊俏,惹得行人駐足觀看。
兄弟二人大喜,這位進士前輩這樣說了,定然是希望大增。
承德二十年,薛王妃誕下嫡長孫,帝大悅,行之恩科。
「是!」蘇軾二人應下。
客棧、寺廟、會館,皆以爆滿,往來的舉人,幾乎堵塞了街道。
蘇洵心中頗為憂慮,但在這般的盛世,就沒有言語出來。
將外部矛盾轉化為內部矛盾,一切就有的www.hetubook.com.com談,戰爭自然是最後的解決方法。
「聽聞,避暑山庄是世祖皇帝修建,成了歷年的皇家避暑勝地。」
蘇洵沉聲道:「如此看來,必須趁著恩科前拜訪一番了。」
尋摸了好幾家,才算是滿意。
一行幾人,攜帶家奴,包裹,浩浩蕩蕩而去客棧。
蘇洵沉聲道:「不過這一切,還得聽從上意,一旦有所抒發,必要應對。」
從東北,到漠北,再到西北,西南,大唐的周邊,都是接壤的藩國而無一個異族。
「百年來的傳統,當今自然也不例外。」蘇軾搖搖頭,笑道:「聖人崇尚世祖皇帝,樣樣效仿,但只有個七八分。」
復又看蘇軾之文,連連嘆道:「天縱之才也,只是文章太過於鋪陳揮灑,再收斂些,狀元就是你的囊中之物了。」
「歐陽修!!」
「對了,兄長,京中復古之潮洶湧,搏浪者何人?」
而蘇轍比較保守,對於木軌馬車很不信任,即使其運轉了數十年,仍舊不放心。
「邊塞無事,御營兵馬,怕是早就不堪能用了。」
青衣青年饒有興緻道,雙目橫掃,對於兩旁https://www.hetubook.com•com的攤位,垂涎三尺,許多的美食,他都不曾看過。
只見,一襲黑白玄衣的中年人,拿著扇子,鬍鬚修長,四處張望,滿眼的好奇。
中年男人微微頷首,笑著說道。
隨著朝廷部門的到來,山腳下自然熱鬧非凡,貴族百官們的消費能力,可是首屈一指的。
蘇軾、蘇轍也翹首以望。
蘇渙捋了捋鬍鬚,說道:「子詹、子由學問不錯,若是往年,怕是有些難,不過,今年,卻有些可能。」
說著,蘇軾二人就遞上文章,歐陽修慢慢品鑒。
避暑山庄從神武年間開始修建,歷年來不斷地擴建,修繕,保養,規模越發的壯大,一次性即可容納數萬人。
也幸虧蘇洵的仲兄蘇渙,擔任洛陽縣通判,一家人可以借住,省卻了不少盤纏。
蘇軾性格活潑開朗,對於木軌馬車很是好奇,央求父親買票坐上一回。
「是啊,子由,進士科心態最重,你莫要拘束。」中年男人勸說道。
「這次聽子由的吧!」蘇洵點點頭,覺得其言語挺有道理的。
而每人的車票,則為五貫錢,即使再物價騰貴的當今,也是一筆不小的費用。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