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一章 有所為有所不為

長白山南部靠近金州區域,從庄河往南,包括復州,未來都被化為一地稱為大連。
清江督造船廠,設立京衛、衛河、中都、直隸四個大廠,共八十個分廠。
年產一萬艘船,哪怕是小船,的確是天方夜譚。
在很多官員的眼裡,民和一般人認為的民是不一樣的。
朝鮮還有土地可以開墾,長白山東岸還能開墾一些田畝,可是對比這百萬人,算得上什麼呢。
就算如此,三大船廠功不可沒,只能迎來誇讚。
因此,他告訴將軍。
可是將軍的性子必然不會同意。
顧道初提議道。
顧應時沒有說話,他跟了將軍四年余,深知將軍的脾性,對百姓極為愛戴。
祖祖輩輩都是農民。
幾十萬民齊動手,不光是鎮江,長白山東岸,各處都新壘了渠道堤壩。
花費四年余的時間,下船速度超過了清江督造船廠。
他並沒有主意。
既然他穿越到了這裏,難道只是為了享受自己的榮華富貴嗎?
後世各種機械把土地一修整,只需要開關一按,水就嘩嘩的抽到田間。
地上,人多。
謝友成按照將軍的指示,通過商隊聯繫上了此人,然後源源不斷的為金州傳遞蠻族高層的信息。
「現在破局之策,唯有不再接收遼民,如此這般,以各地發展的速度,在明年上半年,可做到讓百姓緩口氣。」
顧應時和顧道初,雖然都姓顧,卻沒什麼關係,遷移來遼東的祖上也不是一支。
船廠從每個月下船十余艘,到超過二十艘,三十艘……,上個月下水船隻一百一十七艘。
放棄和圖書的地區,各地剛安置好的百姓,又該遷到何處?不但損失了田畝,又多了需要養活的人。
如今多了長白山東岸各地,鎮江各地,上千里的地帶,地盤擴大了數倍。
雖然知道大海漁源無盡,可是看得見摸不著,沒有船什麼都是空談而已。
至於漁場。
哪怕根本不可能完成將軍定下的年產一萬艘的任務,也絕對不可能會收到懲罰。
見將軍沉默,顧應時沒有繼續追問將軍,他知道將軍現在的心裏極為難受。
「命令,謝友成,馮勝之,顧應時,陶傑,趙緱用,劉承敏,朱秀,武震孟,陳銳,陳凱武,沈有容,嚴正中,賀寬,陶鏴,鄧章……以上人等,赴石城島。」
不管是軍戶逃離,還是新墾的隱田,按道理都應該是軍屯的田。
顧道初資歷不足,唐清安可以無視他的想法,但是顧應時不同,他必須重視。
而現在的金州。
他能力不足,做不到偉人能發動轟轟烈烈的大運動。
不但無損實力,反而能更加自如。
第二日。
唐清安穿著便衣,身後跟隨了幾名穿著百姓服裝的漢子,在鄉間隨處走走。
人口增長的速度,遠遠超過漁場發展的速度。
「三年,至多三年。」
廠區沿運河綿延伸展,總長達23里,規模之大,世界巔峰之一。
遼左關外的蒙古,都已經被蠻族收服,不光穩定了後方,也加強了自身的實力。
愛民如子。
準確的說,蠻族征服各地后,原來的大戶都是被劫掠搜刮的對象。
也就能解決個零頭罷www.hetubook.com.com了。
而他在將軍身上,見到了真正的愛民如子。
用了將近四年的時間,整個金州,鎮江才接應了七十萬民,堪堪能養活的起。
蠻族最快兩年,最多三年,就能重新發動起二十萬大軍,打西面的遼西,還是打南面的金州,誰都說不準。
鎮江也一年余。
如果給個五六七八年的時間,將軍消化掉這些人口,實力當然遠遠不同。
河流又多,稱為沿河平原。
這不是十萬變成二十萬,是七十萬變成一百六七十萬。
一個天上一個地下的區別。
有所為有所不為。
同一個紅旗下長大,當為人子。
不像金州那邊的地利,有一望無際的平原,這裏高高低低,因此對水利要求高。
他們都是侵佔的軍屯裡的軍田。
這般下來。
金州原先數十萬民,勒緊褲腰帶,修建水利,開墾田畝,堅持到如今已經四年。
瀋陽,遼陽,復州,海州,蓋州等各地也和金州差不離,大多都是平地,其餘地方就難得。
「將軍。」
顧應時有時候在想,蠻族做出放棄遼左中部的考慮,有將領們所言,正合將軍失地存人的想法。
這才半年,人口就翻了一倍多。
雖然有全力支持,大規模派送學徒,設立流水線,從直隸,金陵船廠搶了眾多的船匠。
就算他手段強硬,但是大戶多了,向朝廷投訴的多了,一樣能讓他喝一壺。
無解。
顧應時不等將軍回答,又繼續追問道。
巡視了各地后,留下顧應時,顧道初。
就是以遼民拖垮將軍治下的民生經濟https://www.hetubook.com.com
哪怕放在內地最大的清江督造船廠也是大功一件。
「到時候蠻族大軍來攻,我們連湊齊大軍聚集的糧草都沒有,怎麼辦呢?」
哪怕唐清安穿著便服,但是農戶又不傻,見到大官后都唯唯諾諾,什麼話都不敢說。
就算船廠下水的船隻,每個月都在增加,各島的漁場也開始組織民戶,搜撿海灘的貝類,爭取做到自給自足。
雖然雙方沒有言語,但是看著農戶們衣不蔽體,飢色滿面,軀幹枯瘦,赤腳裸膊,皮干肉裂。
謝友成以自身在蠻族的耳目,以及此人的透露,看清了蠻族自身積蓄的速度。
他從來沒有見過把百姓放在第一位的人。
這也是他能順利施行配額制度的原因,否則原先各地大戶都還存在,哪裡能這般如他的意。
但是蠻族會給將軍五六七八年的時間嗎?
而且也會讓地方不穩定,無法這般輕易。
可見蠻族真的了解將軍,這陽謀更是無懈可擊。
軍方沒有信心戰勝蠻族。
唐清安搖了搖頭。
遼東不同於關內。
如此這般,每年下船也才六百三十二艘。
朝鮮的科田制,雖然名目上不同,但兩者其實都差不多。
代替了原先的生態環境。
等等因素下來。
唯有像金州上下,目前提議的不再接應遼民,並且阻止遼民投奔己方。
就如馮勝之所言,再多的感動,再多的精神,也抵不過現實。
謝友成這回的文書里,明確告知了蠻族只會給他們最多三年的時間。
他也是農民的兒子。
有民一百七十萬,聽起來讓敵人畏懼,和圖書實則已經開始拖垮金州鎮江各地的經濟。
是的。
可以說各地上下,官員都在想盡辦法組織民戶自救。
想到將軍曾經對他們笑過,最了解自己的人不是朋友,反而會是自己的敵人。
無解。
現在的船廠,漁場已經到了極限,也才能養活二十余萬人。
金州雖然也有山,但是中部高,兩翼低呈階梯形。
但是人太多了。
在低處更是到處可見水車,烈日炎炎下,還有民戶踩的辛苦,皮膚爆裂。
東江鎮開了很多新田。
到了鎮江。
將軍有將軍的陽謀,蠻族沒有被將軍牽著鼻子走,做出了他們的陽謀,一樣令己方無法應對。
但是。
不管是金州,鎮江,長白山東岸,是沒有大戶的。
三年的時間,剛好是各地民生最困頓之時,以及所產開始跟上人口的前期。
將軍可有主意?」
就算如將軍所言。
這也是他這回,從金州一路千里到鎮江,沿途接見文官武將,一路探問各地情形的原因。
大戶多是軍戶裡頭的軍官,或者這些世襲百戶,千戶裡頭的子弟中的讀書人。
目前看來真的無解。
這些大戶要麼被蠻族屠戮,要麼被遷移到了遼瀋,然後派了蠻人和漢人「同吃同住」。
這是大功。
一日兩頓稀飯。
全區域耕地有兩千零五十二萬畝。
以及營造的都是小船,但是清江督造船廠營造的船,大部分也是漕河上的小船。
「以前將軍治下只有金州,靠著地利把守門戶,加上各島,可以養活數十萬民。
唐清安由賈府里的關係,成為了東海堡的世襲百戶,跟著舅舅,領著二弟去和*圖*書遼東都司勾職。
隨著這些地方的光復,蠻人或者死了,或者提前逃了回去,又被唐清安歸入了軍田。
當初遼陽失陷,遼東都司上下都被蠻族俘虜,陳策也一樣,後來成為了蠻族的官。
一個田畝是軍屯的,一個田畝是朝鮮國家的。
謝友成親手寫下的文書,由他的親信帶回到金州,見到了將軍當面,才放心交給了親衛們。
這些地方沒有金州的便利,蠻族不管是從何處,都能深入這裏,我們又該重心防備在何處?
這不過是口號罷了。
當時他見到了遼東都司的官員陳策,受了他的關照。
把謝友成的文書遞給了二人,二人看后臉色陰晴不定。
顧應時這麼想到。
而田畝一年就這麼多,是改變不了的。
唯有不在接應遼民。
現在金州上下,都在建議不能繼續接應遼民,這股聲音並不小,就是因為看到了實情。
大周的農戶,想要在不適合的地方開墾田畝,種植下來需要用命去種。
五年前。
到處都守,則是皆放棄,那麼守哪裡,又放棄哪裡?
現在,他一樣受到其人的幫助。
會不會還有一種計劃呢?
太巧合了。
更或者說。
唐清安可以根據今年的缺口,定下船廠的任務,但是卻也不能違背實際。
顧應時一臉嚴肅的看向唐清安。
最好的是平地,其次整片地勢從高到低,最難的就是高低反覆,導致田間水流不通。
而且還在源源不斷的湧入各地。
見了將軍沒有了心思,顧應時和顧道初悄然告退。
不可能不管遼民的。
唐清安吸了吸鼻子,反轉回了鎮江。
金州三大船廠。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