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八章 征近江(上)

唐儉一提這事,李世民這才想起來,對啊,以前王況沒到束冠,沒給表字,如今已經人家王況可早就超過二十歲了,可別因為這事情而被魏老頭揪住不放,果不其然,李世民這邊邊想邊向魏老頭那瞄過去,卻見魏老頭正歪著頭,用手中的笏板撓著太陽穴呢,這個動作讓李世民嚇一跳,這可是魏老頭要參人的準備動作,這會正在羅織語言呢,於是,李世民趕緊的宣布退朝,準備等晚上好好的研究下怎麼給王況取個表字,趕在第二次的常朝之前宣布了出去,不讓魏老頭有參自己的機會。
三百名兵士,由一名曾經到過東瀛幾次的海賊小頭目當嚮導,每人身上背負了足夠十天的乾糧,另有幾十名的兵士在後面用馬馱了乾糧跟著。大軍理也不理會那些在一邊戰戰兢兢的看著他們的伊旮部守軍,直接向北開去,這下那些守軍可就更慌張了起來,向北去,那不是衝著他們部族的首府去的,因此都不要命的沖了上來。這些守軍,其實就是屬於奴隸,此時候的東瀛,還應該處於從氏族社會向奴隸社會的轉變階段,如果被人衝擊了首府,這些個奴隸事後一個也逃不掉,全都要被處死,反正是個死,所以他們就選擇了一拼。
伊旮氏究竟是惹了一個什麼樣的敵人呢?誰都能看得出來,來人並沒有懷有任何的善意,如果是善意的話,應該是先有一兩個人下了船來接洽,然後才會大軍開了下來,可人家什麼都不做,直接將兵開到了岸上和-圖-書,不要說那兩艘怪船,就是那十幾艘的小船,也比東瀛任何一族造的船都要大上幾倍去。這樣的一股勢力,絕對可以橫掃整個東瀛,除非東瀛還能跟十幾年前一樣,來個大聯合,或許能靠著人多,用人命堆出來抵抗一時。
於是,伊旮氏慌了,尾張氏亂了,參河氏呆了。
可若要說這不是船,那還是什麼?木頭做的,能載人,不是船又是什麼?還有那上面的兵士,個個穿戴精良,瞧他們拿的是什麼?我的天照大神啊,他們腰上掛的是鋼刀,手上握著的是利矛,瞧那上面閃閃的寒光,簡直就是讓人不寒而慄。
最終唐儉沒能幫王況請下功勞來,雖然李世民是也覺得這換骨術和宮內的寺人們新做的手術和王況不無關係,但沒有任何的證據表明這是王況的功勞,所以,給王況獎賞那就是師出無名,目下如果自己要獎,那是沒人有話說,但很難保證會有人秋後算帳,到時候一條小辮子把王況給揪著了,對他這個當皇帝的來說,也是個損失,於是,既然人家當事人都不願意要這個功勞,那就不獎也罷。
「大軍」對撲上來的倭奴是不屑一顧,只用手輕輕一扒拉,就將那些面黃肌瘦,站都站不穩的奴隸軍給扒拉在地上,對他們來說,竹刀的傷害比一隻蚊子叮一口還要輕,只要閃避戳到眼睛部位的就可以了,所以,黃大帶的人馬是連陣形也沒亂,直接的就將那十幾名的守軍給丟到一邊,那些奴隸軍呢和圖書,反正沖也衝過了,又不是臨陣脫逃,被黃大帶著的人一丟,趁勢就賴在地上不起了,任由著「大軍」浩浩蕩蕩的從他們眼皮子底下向北開去。
想到大聯合,參張部就猜測出了這隊人是來自哪裡了,十幾年前的時候,大唐天下剛定,就是出雲族以為可以趁著大唐局面不穩來個混水摸魚,所以聯合了六十三部族,組成了一支兩萬多人的遠征軍,想要遠征大陸,要不是有十幾個部族實在太過弱小,派不出向樣的軍隊,恐怕整個東瀛都要傾巢出動了。
現在見這麼一支軍隊開到伊旮境內,尾張部倒是有點幸災樂禍,他們猜這一隊軍隊應該就是大唐的軍隊,只不過沒打著旗號,可能還是屬於私人的軍隊,又或者是大唐的海賊,可是,大唐的海賊什麼時候也這麼強大起來了?
也正是因為那一戰,七十六部族這才認識到自己和大唐的差距就如同一塊小石子和火之神(富士山)相比較,絕對不是一個檔次的。如今瞧這一隊軍士的模樣,莫非真的是大唐過來的?以耽羅的財力,絕對沒辦法造出這麼大的船,而且耽羅也派不出這麼多的兵來,耽羅離東瀛不過只隔了個海峽,對於耽羅的實力,他們也是很了解的,所以不可能是耽羅,至於說更北面一點的百濟等三國,雖然是面積比耽羅大,也是在大陸上,但他們的實力比之與耽羅更是不如,大唐只要隨便派一兩百人的軍隊,就能讓他們開城投降。
可就是那樣,這兩萬和_圖_書多人的部族聯合軍還沒等到大陸,就被耽羅島上的兩百多人的守軍打了個落花流水,大敗而歸,而耽羅,還只是大唐的一個小小屬國,兵是耽羅的兵,只有裝備是由大唐提供的而已。
本來黃大還想著好言好語的借道,但當小樓船停靠下來后,他從小東家用水晶特製的千里眼中看到,那岸上的兵士,哪裡像是兵士?手中拿的是木刀或竹刀,用一塊爛木板當盾牌,身上是衣衫襤縷,不要說鎧甲,就是一件像樣的衣服都沒有,個個邁著八字步,活像是將一隻癩蛤蟆用兩條後腿支撐起身體艱難的向前挪動一般,這樣的守軍,黃大絕對有把握只憑他自己一人就可以橫掃百人。
參河氏算是最早恢復過來的,因為他們得到的消息是來的兩艘小山一般的怪船並沒在他們的境內任何一處停靠,而是直直向北,向著伊旮和尾張的方向開去;尾張是第二個恢復過來的,因為他們得到消息說是那兩艘巨無霸停靠在了伊旮氏岸邊不遠處,而且放下了十幾艘小一點的船,載了全副武裝的壯漢登上了岸。
沒人知道,這些裝備精良的一個個凶神惡煞的兵士從哪冒出來,即便是集中了整個東瀛七十六部族的所有鐵和銅來打造,也湊不齊這麼多的裝備啊,這些人究竟是從哪裡冒出來的?
既然守軍如此的弱,而且小東家也說過的,東瀛倭人沒一個好人,都是奴才性子,欺軟怕硬的,跟他們講道理沒有任何用處,直接開打就是,所以,黃大也和*圖*書就放棄了平和的心態,命令三百名兵士直接開到了岸上,船上只留了一百多人守著,留著做機動。
那可是三百多全副武裝的兵士啊,不要說他們身上還穿戴著明顯是用的鐵葉子編織成的鎧甲,也不用說他們個個都帶了一個圓圓的類似盾牌一樣的東西(藤牌),但瞧他們拿著的樣子,肯定是盾牌沒錯,可就是東瀛任何一族也無法湊出這麼多的盾牌啊,還是球面的,閃著冷冷的深褐色的光(藤泡桐油,經過編織成網狀后,非常的結實,可以在同一部位被大砍刀連劈幾次也不會完全破損,箭羽就更別想穿破藤牌了,是除了鎧甲外最為好用的防身利器)。
伊旮和尾張因為同在一個海灣內,經常會因為捕魚而引發衝突,但同時,他們又都受著近江氏的欺壓,尾張還好一些,並不和近江直接接壤,最慘的就當屬伊旮,北有近江,東有尾張,西有大和,西南有紀伊,都是屬於不和的,剩下的其他兩個接壤的部族實力弱,倒也構不成威脅。而尾張,只有兩個敵人,一個是近江,一個是伊旮,但尾張同時還有個盟友,那就是同和近江為敵的在他北面的養濃部族。
黃大親自帶著隊伍出發,而將更熟悉小樓船和水戰的副將留在了船上,用以震懾海灣周圍的包括伊旮在內的四個部族,讓他們不敢輕舉妄動。
從海灣到近江只有百來里的路程,靠海的又是平緩的丘陵地帶,地勢上沒有任何的難走的地方,沿著河流一路向北,路過伊旮的首府再過和圖書個二三十里就能到近江境內,那個被黃大留著的倭奴,在靠岸的時候,就被黃大一句「餵魚了。」給沉到了海里,最終也沒能保住性命。
不過這個時候唐儉突然的福至心靈,想起了皇帝曾經答應過說要給王況取個表字的,結果你是提一提就忘了,可人家輔國建安縣伯到現在還不敢取表字呢,不就是為了怕到時候讓皇帝你尷尬么?哦,你這邊才取好,卻是發現人家早就有表字了,皇帝當到這個份上這丟人不丟人?
三百人的軍隊,放到大唐就像是個小水花滴落到大缸里,悠忽間就沒了聲息,但在伊旮,他們能武裝起來的兵也超不過三百,這還要包括那些拿著竹刀和石箭的人算在裡面,人口他們倒是不少,可作為奴隸,平時吃都吃不飽,哪裡有多餘的力氣來扛刀槍上陣殺敵?能動的,也就是那麼點年輕力壯的,到了三十歲之後,能活下來的人也就寥寥無幾了。
就在朝廷做出同意對東瀛發兵,但還沒發布討賊詔書的時候,黃大的人馬已經開到了離近江最近的一個內海灣里(今伊良湖),海灣的東邊是尾張氏和參河氏,西邊則是伊旮氏。一見到兩艘小山一般的樓船壓境,三個部族都是驚慌失措,如臨大敵,他們哪裡見過這麼大的怪物,你說像船吧,可這世上哪有那麼大的船?就連整個東瀛號稱海上力量最強的出雲氏,也不過才有十余條可容五十人的船而已,眼前的這個怪物,到底能容多少人啊,看看那站在上面一排排的,起碼不下百人。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