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麼一弄,反而讓楊崢不好進攻了。
楊崢振臂而呼,「為了他們,為了你們腳下的土地,此戰必勝!」
啃不啃的下武威,關係到西平的未來。
所以楊崢把他帶在身邊當個參謀。
但天下之事,不都是如此?
除了楊崢這個異類,越是邊遠州郡,反而對中原正朔的向心力越強。
諸葛恪姜維二十余大軍北伐,有東興之勝,還是被司馬師輕易按了下去。
蜀國糧草一直是個大問題。
有人響應,就說明楊崢踩到點上了。
鐵甲鏗鏘,戰馬昂揚。
魯芝坐鎮後方,輸送糧草物資援軍,杜預帶著三千親衛營去了金城。
真正的頑固者不是沒有,但這麼多年,早就被磨平了稜角。
楊崢騎在烏羽背上,于千軍萬馬之中回望西都城,正看到城牆上夏侯芷與姜阿憐的身影,站在夏風之中,心中頓時湧起萬丈豪情。
來不來是別人的事,自己通知一聲,哪怕蜀國在秦嶺吆喝幾聲,也能分去鄧艾郭淮的精力。
楊崢披甲捉刀和*圖*書,走出護羌府。
女人們臉上,則一半憂色,一半鼓勵之色。
士卒們心中最後一絲疑慮也消除了。
城牆之下,將士們的妻兒、父母也翹首而望。
總而言之,這是一場正義之戰,大義在我西平,不義在司馬師、在鄧艾、在胡奮!
周圍親衛齊聲將楊崢的話吼了出去。
奴隸屯田法、府兵制、十二轉軍功、分田減賦,哪一個不是定國之策?
「伯玉謬讚,將士用命,說明天意在我!」楊崢略有些得意道。
以往河西諸豪強、士族與楊崢水火不容,現在一個個都沉默起來。
沒過幾天,張斅的出兵檄文就出來了,名為討司馬氏檄。
失去時機不可怕,失去天時,就會被地緣的枷鎖牢牢套死。
願意漢化的,則一步一步融入楊崢構造的體系當中。
明白為何而戰的人,自然會為之奮戰。
胡奮搞陰謀詭計不行,但統兵作戰還是有兩把刷子。
過不多時,響起山呼海嘯一般的呼喊:「必勝、必勝!」www•hetubook•com•com
看完之後,楊崢只覺得出了一口惡氣。
「賞張斅十石糧、十匹錦,再將此文分抄下去,散播於河西、長安、洛陽、許昌!」
烏羽人立而起,發出一連串的長鳴,像是在回應。
諸葛武侯北伐受制於此,姜維也是如此。
雖然杜通只是口嗨,沒有實際行動,但大大增加了楊崢的話語權。
丈夫辭別妻子,兒子辭別母親,父親辭別兒女……
衛瓘自然不可能閑著。
西平兩三年沒有大戰,士卒對軍功越發渴望。
這麼多年,漢化之策卓有成效。
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
年輕的孩子們歡呼雀躍,為他們的父親而自豪。
鄧艾顯然提前收到消息,在洛陽的使者趕到西都時,早已分出五千精銳馳援武威。
若是被胡奮鄧艾用塢堡戰術圍死,等到司馬氏搞定淮南,整合中原,楊崢就算是孫吳復生,也只能徒呼奈何了。
還在鸞鳥布置了一支騎兵,以為馳援之用。
將士們昂首挺胸向西北行進。
軍容有今日之盛,非是一朝一夕。
幾年之前,楊崢是絕對的守勢,但經過這三年的沉澱,楊崢已經變為戰略攻勢。
不過,西平的地緣劣勢也在於此,始終都是一個邊緣力量,想一戰而定天下,很難。
有些還暗中投靠西平。
騎上戰馬,奔出西都城,城外,九千親衛營、六千驍騎營整裝待發。
為了牽制鄧艾,楊崢還向蜀國派出使者。
林森牽來烏羽,一見到楊崢,烏羽立即刨動馬蹄,嘶鳴不已。
姜維新敗,也不知會不會出兵。
越是向前,阻力會越大。
各折衝府府兵、各地輜重也在緊張運送之中。
口號永遠只是口號,士卒們還需切身實地的利益激勵。
十二轉軍功則讓每個人都熱血沸騰起來。
雖然短了些,但該說的基本都說了,該罵的基本都罵了。
從蜀中運到漢中,再從漢中運到隴西,翻越崇山峻岭。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在決定https://www.hetubook.com.com北進之前,宣義司早已提前動員,將司馬氏的種種無恥之行,宣之於眾人。
軍令既下,三軍皆喜。
不願漢化的會被制度性的踩在最底層,永世為奴隸。
而漢文化,在這時代有絕對的優勢。
中原的體量擺在那裡。
胡奮也不追著羌胡揍了,斂兵聚谷,修築防禦攻勢,聚兵于平羌谷、大斗拔谷,壓近祁連山一帶。
「唯!」龐青拱手道。
「人皆知我所勝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勝之形。將軍用兵,未戰,已先勝之。」身邊的衛瓘嘆服道。
楊崢輕撫馬鬃、翻身上馬,「老朋友,等太久了吧!」
孟觀、龐青也同行。
北面、東面的情報雪片一般飛來。
戰馬如此,更何況是人?
西平的地緣優勢是天高皇帝遠,司馬師想討伐自己,先要掂量勞師遠征划不划算,這是楊崢敢首倡大義的直接原因。
整個西平,已經沒有絕對意義上的羌人、胡人,幾乎都移風易俗于漢文明之中。
「平西將軍諭:故太傅司馬懿,于洛陽袞袞m•hetubook.com•com諸公駕前,指洛水而盟誓,不傷故大將軍分毫,天下人信之,故大將軍信之,故太尉王凌信之,然其得權,背信棄義,屠滅公卿三族,上至黃髮,下至垂髫,皆棄斬於市,洛水為之赤,此等暴行,人神共憤,自華夏有衣冠以來,可有如此暴戾無恥之行?今逆賊司馬師盤踞朝堂,夏侯公有功于社稷,有名于天下,有惠于百姓,橫遭司馬師嫉妒,腰斬於市!其陰狠刻毒,其暴戾殘忍,其乖張無恥,尤勝乃父,上凌天子,下欺公卿,荼毒天下,敗華夏萬古之德行,壞中原千秋之信義,我楊崢雖為邊鄙之將,亦不願與此父子同立蒼天之下,皇天后土、浩浩神靈、舉國忠義之士,如見此檄,當同起,與崢掃滅司馬氏之妖氛,還我大魏天下之朗朗乾坤!」
張掖太守杜通在范粲的鼓動下,第一個聲援楊崢,也起了一道檄文,斥司馬師為再世莽卓,號召天下義兵群起而攻之。
楊崢全掏出來,用心經營數年,又怎會沒有成效?
不得不說,這一套在這個時代就是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