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1章 準備

關中平收,但南陽、河東、漢中、隴右等地大豐收。
關中的各大糧草紛紛爆倉,楊崢又在上黨、弘農、南陽設立府庫,儲備戰略物資。
西平、隴西、武威等楊崢的崛起之地,百姓尤為主動。
「將士連連征戰,身心疲憊,要麼不打,要麼畢其功於一役,朕已經下令休養生息,不可更改。」楊崢不為所動。
有出息的提前準備,訓練私兵,囤積糧草,打造兵器,建造塢堡。
而楊崢得到的這些情報,都是士族豪強們自己送來的。
楊崢只相信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均田制將百姓與國家緊密聯繫在一起。
畢業之後,也是從地方或者軍中底層做起,憑政績和軍功說話。
新一輪的徵兵令送往各地,讓無數熱血男兒翹首以待。
這年頭幾十萬大軍攻不下一座幾千人防守的城池比比皆是。
司馬炎遷都鄴城之後,整個人都變了,大肆徵選民女充實後宮,重修冰井台、銅雀台、金虎台,供司馬炎享樂https://m.hetubook•com.com
眼看血海深仇就能報了。
這一次沒有人再反對了。
楊崢至少實現了相對的公平公正。
當然,司馬炎也沒有放棄掙扎,也在瘋狂擴軍之中。
司馬炎似乎早有防備,一些重鎮不是司馬家的人把守,就是親信死忠坐鎮。
統一天下不只是楊崢的夙願,也是大秦上下所有人一致的願望。
一個洛陽早就無法滿足楊崢的野心。
還有匈奴、鮮卑等等。
父母送別兒子,妻子送別丈夫,弟弟送別兄長……
府庫充實讓所有人都有了底氣。
中原奢侈之風大起。
這些年楊崢的宣義掾宣義郎深入民間,讓百姓對大秦的歸屬感更強。
其中不乏有幾個能人,但絕大多數都是泛泛之輩,名頭倒是吹的一個比一個響亮。
楊崢現在的目標已經不是一城一地的得失,司馬炎遷到鄴城,反而方便秦軍鐵騎馳騁。
如果不滿足現狀,可以通過戰功實現階和-圖-書層躍升。
完全的公平公正不可能實現,有些人出身就起點高一些,這種現狀無法改變。
這些年已經應驗了。
一聽說要招兵,全家老小都來了。
「陛下不妨選取洛陽,震懾敵膽!」秦國最活躍之人無疑是令狐盛。
沒出息的就每天沉迷在酒池肉林之中。
農夫們將家中餘糧主動上繳官府。
王濬願意守洛陽就讓他守便是。
「統一天下之戰也要走上日程了。」朝會上,楊崢直接提出來。
強行徵召幽州的烏桓騎兵,上至白髮老者,下至十二三歲的少年,全部編為軍戶。
幾年之後,這些兒子們取代老子的位置。
如今晉國便是如此。
一個簡單的道理,大秦強大,他們的日子也會越來越好過。
被河東之戰打趴下的不僅是司馬炎,而是整個中原。
煌武四年的秋收沒有讓楊崢失望。
尤其是河東,不愧是天下的糧倉,一個郡就相當於整個涼州的產量。
入秦之後過上安定的好日子,https://m.hetubook.com.com成了楊崢最忠實的擁篤。
勛舊、士族豪強的子弟全部去青營回爐,不能畢業,就不會被錄用。
人人都會為自家打算,希望日子過的越來越紅火。
令狐盛自中原而來,對洛陽情有獨鍾可以理解。
很多人都自備戰馬兵器。
大秦沒有門蔭入仕這一說。
鄴城周邊的兵力又恢復到二十萬,令石苞嚴加訓練。
來來去去,還是那幾個姓氏。
百姓手中有了糧食,為了搬進大興城,主動上繳糧食。
其實任何時代都是如此,上面對百姓稍微好一點,下面的人便以死相報。
「中軍擴充至二十萬,有五字營的補充,府兵規模不需再擴充,兵部抓緊訓練之事,明年秋收完結之日,便是大秦東出之日。」
先到者可以挑選好的地段,好的房子。
士族豪強們佔有的財富越來越多,當然會窮奢極欲。
府兵制則將士卒與國家捆綁在一起。
不主動給下面的人提供上升渠道,這些猛人遲早會自己殺出一www.hetubook.com.com條道。
有了售賣大興宅邸的收入,錢糧逐漸充足,即便不足,楊崢也會發行國債。
不從者,令牽弘、劉弘討之,抓來的人一樣編為軍奴。
官府清廉有為,士卒不侵害百姓,士族豪強前所未有的低調,就連招收下人也都規規矩矩,沒有隨意打罵,按月給工錢。
刺史的兒子至少是個太守。
最怕的階級固化。
朝會之後,整個國家便被動員起來。
別看這些人以前頑固不化。
「遵旨!」
羌人中名聲最響的楊千刀就是其中的代表,從一介牧奴成為偏將軍,家中田宅相連,嬌妻美妾,子孫滿堂,雖然因傷退役了,還是無數後輩的目標。
千里運糧、艱苦跋涉,五千名民夫沒有一人逃亡。
「鎮守洛陽的是王濬,此人頗有兵略,卻洛陽四面雄關,不易取,有攻打洛陽之力,還不如直接攻打鄴城。」衛瓘第一個反對。
太守的兒子至少是縣令。
任何時代都是一樣的,只要提供一個公平合理的平台,就不怕沒有衝和*圖*書鋒陷陣打天下的人。
曹操征張魯時,杜畿從河東調發五千名民夫運糧,民夫在路上自相勸勉:「人固有一死,不可辜負杜府君!」
當然,這些人中有能力的人晉陞道路會比常人快一些,不過他們多數集中在政務方面,軍功則是實打實搏命而來。
暗中向大秦投誠的晉國官吏越來越多,不過都是一些偏遠之地,改變不了當下形勢。
這時代的百姓異常樸實,誰對他們好,他們往往以命回報。
還令鮮卑三部、漠北等部遣送青壯入鄴。
但楊崢作為君主就要有戰略定力了。
宣義司、鎮撫司、御史台三管齊下,監督著大秦帝國的每一個角落。
出身低沒關係,若是有本事,同樣可以達到很高的高度。
將軍的兒子是校尉,校尉的兒子是都尉……
這些民夫都是自耕農,杜畿讓他們吃飽飯,過上了好日子,他們甘願效死也不想辜負杜畿。
似乎看到了占田制的盡頭,士族豪強們瘋狂圈禁土地人口,百姓也因為不堪重負,主動依附士族豪強。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