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日上之卷
第九十四章 敲定價值30萬貫的對明貿易

經過一個下午的商議,最終的協議終於敲定,李家開始與宇喜多家正式貿易,由其全面代理宇喜多家的火藥、火繩再日貿易,價格提價兩成。
綜合來看,秀家此次貿易實際上還是賺了辛苦錢,所賺取的只是出售明朝貨物100%的利潤,而正在利潤的大頭都被李旦拿去了,他們只要把宇喜多家的貨物運到明朝,轉手就是幾倍的利潤,賺得盆滿缽滿。
秀家從他的話語中驗證了自己的所想,心裏也明白,對面劫了你的船是給你警告,把你船隻放回來是給你釋放善意,如果你還不給面子,以後宇喜多家在南日本的生意怕是做不下去了。
果然,自古以來貿易轉口貿易最賺錢,君不見香港就是這麼發展起來的嗎?有了這部分收入,給秀家關東移封他都不換!
「無礙,因為價格便宜,且能省去運費,量多與少,無非是成本總量下降多少的問題,對於本家而言,已經是賺利了。」
秀家為了拓展貿易上限,在賤岳之戰結束之後,就與羽柴秀長合作,讓其幫忙從飛驒進口硝石,預計今年可以產出13萬貫的火藥。
秀家並不想關心李家的背景,反正不是現在的秀家可以招惹的存在,秀家只是關心李家在劫掠了他們船隻之後,又原封不動送回的原因,釋放出如此的善意,李家所求恐怕不小。
想到這裏秀家就明白了他們的意思,秀家對外傾銷的低價火藥,雖然量不大,但是已經嚴重打擊到了他們火藥定價的自主權,因此寧願加兩成的溢價。
由李家全面代理宇喜多家對明的中轉貿易,用明朝的絲綢、錦緞、朝鮮的人蔘為貨物,以市價5成的價格,與宇喜多家交換的名刀、皮貨、黃糖等物資,而宇喜多家可以將交換來的絲綢、錦緞、人蔘在市場上進行銷售。
等到秀家與兩人敲定協議,天色已經晚了,秀家本來準備詢問瀨戶家正的事情也只能不了了之,秀家讓瀨戶家正代自己將兩人送下去好好招待,明日一早再登城彙報。
秀家聽聞李旦想要獨攬宇喜多家和*圖*書的火藥貿易就是一驚。
別看宇喜多家大造廁所,發展土法煉硝,但是這東西會造成極大的環境污染,只能在高粱川、四川、旭川等水量大的河流入海口附近進行生產,生產過程中的污穢之物直接排入大海。
雖然想明白了道理,但是秀家還是開口說道「對於火藥貿易,我們向來來者不拒,賣誰不是賣呢,不過本家生產火藥,優先目的乃是保證本家的火藥供應,多餘才是出口賺錢。」
「如今李先生想要向本家採購火藥供應九州,本家恐怕沒有這麼大供貨量給你們啊,就這點貿易量,李先生你們也看得上嗎?」
「殿下放心,我們李家絕對不詢問羽柴殿下這硝石的出處,也不會幹涉殿下的內政,李家只管做貿易,我們李家想要獨攬殿下的火藥生意,價格加兩成。」
最終經過商議決定,由李家在明朝購買絲綢、錦緞,在朝鮮購買人蔘運到岡山與宇喜多家以貨易貨的方式進行貿易,當然價格會比在日本的市價便宜很多。
「同時本家是羽柴家的家臣,作為家臣,為主分憂這是義不容辭的事情,羽柴家需要火藥供應,本家沒有不給之義,這兩塊就佔據了本家生產的大部分火藥。」
李家明顯是做了功課前來的,李國助如今聽說宇喜多家願意將火繩的代理權交給他們,當即拍板決定,依照火藥慣例,加價2成,交由李家全權代理。
秀家整理了一下思緒繼續說道「本家初涉海貿,有許多規矩不甚了解,此次多多感謝李家找過了,小國物貧,無以為報,但是今後但凡有用得到本家的地方,儘管開口。」
雖然有很多人不願意承認,確實中國有許多名刀做工精美削鐵如泥,但是這些名刀太過珍惜。
這個邏輯就好像90年代可口可樂來中國與本土企業合作辦廠一樣,經歷了打價格戰,補貼小廠代工生產等模式之後,全中國的可樂生意全被洋品牌包攬了,本土可樂品牌要麼被金錢收購,要麼被貿易站打垮,如今李旦的想法與後世的歐和-圖-書美商人何其一致。
保存下來的景泰四年和成化十九年的兩份記錄上,所獻刀的數量與宣德九年相同,說明從此刻開始,每次進貢獻上名刀二百零二把成了定額。
以有記錄可查的宣德九年(1434)為例,一次就「獻」了撒金鞘太刀二把、黑漆鞘太刀壹百把、長刀一百柄,總計二百零二把。
於是秀家只得答應他們的要求,雙方約定,宇喜多家生產的所有火藥除了自己使用和供應羽柴家外,全部由李家代理行銷日本,李家為此多付2成價格給宇喜多家。
宇喜多對外出售的火藥雖然已經有了70%的毛利,但是相對於南蠻和明國火藥來說依然便宜很多,如果不是供貨量不足,完全是實打實的價格傾銷。
雖然他們表示希望用白銀貿易,但是秀家咬死只要永樂通寶。原因很簡單,不同於各國金銀物品的含量不等,在中日朝之間貿易,永樂通寶是三方工人的國際貨幣。
岡山與高松,本就在瀨戶內海中間位置,一南一北控制著瀨戶內海水道,是平戶與堺聯絡的重要支點,如果李家與宇喜多家的貿易可以放在岡山交易,完全可以使得兩町發展成為僅次於堺、平戶的大港。
雖然協議之上沒有標註違約的後果,但是秀家心裏很明白,如果秀家偷偷摸摸供給給第三家大名,宇喜多家的船隊,就別想在南日本航行了,但是備前身處瀨戶內海,失去了海軍,宇喜多家就宛如瓮中之鱉,再也沒有出頭之日。
一般來說,我們都普遍認為日本不產硝石,比如在明人鄭舜功收集的日本資料《日本一鑒》中便說日本不產硝石,「近則竊市于中國,遠則興販于暹羅」云云。
明國商人本身是不做火繩貿易的,這東西佔地大,而且明國自己火繩都依賴南蠻進口,但是不妨礙他們就近取貨進行貿易啊!
儘管有些眼紅,但是這就是現實,人家掌握重要航道,順者昌、逆者王,秀家如果不同意,一毛錢都沒得賺。
永樂元年(1403)日本第二次「獻方物」時m.hetubook.com.com,刀的數量就增加到了一百把。以後所獻方物中刀幾乎成了最重要的物品之一,刀的品種也增加了。
兩人心裏暗自盤算,本來只是前來敲打一下這個年輕的大名,沒想到他們家還是一個寶庫,隨隨便便拿出來的東西運到明朝都是暴利,交流片刻就準備全部吃下。
就在秀家心滿意足的穿過小門進入內館時候,秀家突然有一種不祥的預感湧上心頭,內殿的氣氛好像有些不對~
但在這裏只需要銅錢800貫就可以拿到,一來一回就是4倍暴利,秀家唯一的要求就是必須用永樂通寶進行交易。
這些優質的日本兵器,被明朝皇帝作為賞賜,封賞給各個武將勛貴,另有數千把交由掌管宿衛宮禁的禁衛軍佩戴,由此可見這些刀不僅鋒利無比,而且威嚴美觀,可以代表皇家顏面。
而日本刀匠或許打造不出明匠的上限,卻能夠量產超越明朝同時期品質的普通刀具。
從明商在九州販賣的火藥只比南蠻商人低1成來看,明商的火藥成本其實並不低,利潤的大頭都被硝石貿易商賺走了。
秀家想到這裏就不住的興奮,於是命人將蝦夷特產的皮貨、黃糖等物資,以及備前長船用新法打造的三本枚武士刀拿出來給李國助看。
秀家也明白,中國產硝也不足,整個東亞的硝石都要靠暹羅和三齊佛供應,李旦從浙江、福建購買從暹羅進口的硝石,再自己加工賣到日本。
說話的乃是李忠國,不虧是家老,說話滴水不漏。表明意思我買過來降低1貫錢成本也是提升利潤,可是相對於每年數百萬貫火藥貿易的李家而言,這幾萬貫對於成本的降低,其實是鳳毛麟角。
日本的武士刀在明國一直很有銷量,這應該是可以算是日本師以漢技以超漢的一個典型。
上述說法雖然不完全正確,例如在日本越中、飛驒就有些土產硝石,但以上的本土硝石產出量相比進口的量,簡直可以忽略不計了,因此幾乎也可以認為日本不怎麼產硝石,或者說本土硝石根本滿足不了使用需https://www•hetubook.com.com求。
李國助、李忠國等人把玩著秀家送上來的名刀愛不釋手,這樣一柄裝飾精美的長船刀,在明朝可以賣到白銀200兩以上的價格,兌換成銅錢大概3300貫。
而黃糖更不用說了,在這個工業榨糖還沒有發明,飴糖極其昂貴的時候,人們對於「甜」的喜愛是不會變質的,特別是蘇松當地,有很大的食糖缺口。
從明建文帝三年(1401)派使者奉表通好,並「獻方物」,其中就包括「劍十腰,刀一柄」開始。
李國助和李忠國聽了秀家的話,交流了一下眼神,由李國助繼續說道「其實本家早在九州聽聞西國的備前可以自制火藥,價格只是南蠻商人的一半,火藥威力與南蠻火藥相差無幾。」
「以前我們都不相信,日本沒有硝石,火藥只有進口,從沒有聽過哪國是出口的,直到在你們運往九州的貨船上見到實物,這才相信。」
但是隨著大量的本可以流通使用的永樂通寶。被缺少金融知識的東亞人埋入地下,這種三方之間的流通貨幣變得奇缺無比,這也是大明缺少銅鑄幣的原因。
如今這些優質皮草就在他們眼前,他們完全可以用500貫的價格全買下來,只要運到蘇松、江寧,轉手就是80兩,1500貫的賣價,利潤3倍有餘。
雖然這個協議很憋屈,但是秀家覺得可以舉一反三,向他們推薦了備前火繩,相較於火藥,備前火繩的生產力限制並不大,每年都有8萬貫左右的火繩被出口出去。
而如果可以在日本當地獲得一個穩定的火藥供應商,不僅可以降低火藥的採購成本,運輸成本也大大減少,只是宇喜多家這邊火藥供應並不多,因此就只能退而求其次,關注另一個方向——火藥價格。
此前宇喜多家從蝦夷獲得的物資,都要自己轉運平戶進行貿易,一年來回也就那麼幾趟,如果以後與李家直接簽訂了貿易協議,雙方在高松、岡山進行貿易,不僅可以大大縮短蝦夷往返的時間,增加往返的次數,關鍵可以帶動備前、贊岐的發展。
黃糖https://m.hetubook.com.com雖然比不上飴糖甘甜,但是他不像飴糖一樣粘牙,吃起來非常舒服,想來也能開拓不少市場。
關鍵是備前火繩不僅比南蠻繩便宜,而且比南蠻繩更耐燒,一經退出就供不應求,在日本市場上已經對曾經被南蠻人壟斷的火繩市場進行了衝擊。
早在宋朝時候,日本的名刀就是達官顯貴趨之若鶩之物,而明朝建立以來,長船名刀本就是日本每次進貢時候必帶之物品。
隨後兩人有拿起一件蝦夷貂皮斗篷,撫摸著其上面的紋路愛不釋手,當今明國皮草貿易完全被以晉商為代表的北方商人壟斷,其從關東5兩銀子買得的皮草,進入關內轉手就是50兩,運到南方價格沒有低於百兩的存在。
饒是如此,土法煉硝發展至今,宇喜多家火藥依然受限於硝石的產出,火藥的總產量上不去,去年一共生產了成本10萬貫的火藥,自家使用3萬貫,以6萬貫的薄利供應給羽柴家等親近大名5萬貫,正在賺錢的是那成本2萬貫的火藥,賣出去了3.5萬貫。
隨著秀家主動開拓商路,側殿的氛圍變得舒緩起來,聊到貿易秀家和李國助就像找到了共同話題一樣。
雖然秀家知道這以貨易貨的方式,其貨品的價格必然又要被李家賺一筆,但是這也是無奈的選擇,畢竟真正掌握三國貿易吃肉的是他們,如今他們願意帶著秀家喝湯,已經做出了非常大的讓步了。
秀家想的還是太簡單了,永樂通寶雖然通用,但是數十萬貫的永樂通寶還是極其龐大難以運輸的。
等幾人離去后,秀家掰弄著手指頭算著今後的貿易獲利,粗略算下來,可以為宇喜多家帶來每年30萬貫左右的利潤,這就相當於一個百萬石大大名的糧稅收入啊!
更關鍵的是,如果其壟斷了宇喜多家便宜火藥的出口,遏制了低價貨源供應,可以保持其在九州火藥的價格,等過段時間,還有誰會記得火藥曾經有過這樣的低價呢?
更重要的是,三方似乎都有一種潛規則,使用永樂通寶的商販更像是獲得了明朝的官方背書,甚至可以越過海禁,登錄貿易。
上一頁